厄瓜多尔

浏览

拉丁美洲国家。位于南美洲西北部。西临太平洋,海岸线长930公里;东、南界秘鲁,北接哥伦比亚。赤道横贯北部,国名即西班牙语“赤道”之意。面积283561平方公里(包括科隆群岛)。人口 911.5万(1984)。分为19省和1个岛区。首都基多

自然条件

安第斯山脉纵贯中部,形成差别明显的3个自然区:

(1)东部平原,占国土面积的36%,为亚马孙平原的一部分。海拔250米以下,河网稠密,多源于安第斯山东麓,流入亚马孙河。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3~27℃,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以上。盛产桃花心木、巴尔萨树、染料木、香膏木等,平原北部富石油资源。

(2)中部山区,占国土面积51%。由东、西科迪勒拉山脉以及山间高原和盆地群组成。火山纵列,耸立着20余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火山锥,其中有科托帕希(5897米)、卡扬贝(5790米)等活火山。钦博拉索山(6272米)为全国最高峰。山间高原和盆地海拔2000~3000米,火山灰广布,土壤肥沃,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山间高原和盆地终年温和,年平均气温18~24℃,年较差小,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海拔4400米以上的山地常年积雪。有金、银、铜、铁、铝、锰、钼、硫磺等矿。山间盆地是人口较多、农牧业发达地区。

(3)西部沿海地区,约占国土面积13%。在瓜亚基尔以北为丘陵和瓜亚斯低地区,宽约150公里。瓜亚基尔以南为高200~300米的丘陵区,宽仅50公里。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5~27℃,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南部向热带草原气候过渡,年降水量减至500毫米左右,也是全国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地区。此外,太平洋中的科隆群岛距本土约970公里,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多属火山岛,海拔多在1500米以下。

图 居民和发展简史

在总人口中, 印-欧混血人种占41%,印第安人占39%,余为白人、黑人等。198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30‰,近30多年间人口增加1.7倍。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32人。约45%人口分布在沿海地区,以白人和印欧混血种人为主;中部山区集中全国51%人口,以印第安人为主;东部平原人口稀疏。1982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5%。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山区印第安人讲克丘亚语。居民多信天主教

古印加帝国的一部分。1532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6、17世纪先后隶属于秘鲁总督辖区和新格拉纳达总督辖区。1822年摆脱殖民统治,加入大哥伦比亚联邦。1830年退出联邦建立厄瓜多尔共和国。

经济地理

传统的农业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曾为世界主要可可生产国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蕉种植业迅速发展,50年代起取代可可,成为闻名世界的“香蕉之国”。70年代起,随着东部平原石油的开发,石油跃升为国家主要出口品,并推动了工业发展,逐步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经济增长速度居拉丁美洲各国前列。1982年国内生产总值138.8亿美元,人均产值1551美元,相当于1970年的6.9倍。

1982年矿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2.5%。石油工业国民经济的命脉。1982 年石油探明储量为1.92亿吨。油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次是西南部沿海地区。1982年原油产量1075 万吨,其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55.3%。从东部油田铺设输油管至西北部港口埃斯梅拉达斯,并在该地兴建起炼油工业。1982年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6.9%,主要有食品、纺织、水产和木材加工等部门,近年来还发展了机械、电器、钟表、汽车、钢铁等工业。制造业主要集中于基多和瓜亚基尔两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约占全国制造业产值的4/5左右。

1982年全国43.1%就业人口从事农业。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18%。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262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9.4%,主要种植香蕉、可可、咖啡、甘蔗等热带作物,其次是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1980年产香蕉207万吨,居世界第四位;出口香蕉143.7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以瓜亚斯低地为中心的西部沿海是可可、咖啡、香蕉、水稻产区,多为大种植园经营,主要供出口;中部高原以小麦、大麦、玉米、马铃薯等为主,多为小农经营,主要供国内需要。牧场占国土面积的9.2%,主要分布于中部高原,其次是西部沿海地带。1981年有牛303万头,猪372万头,羊328万只。畜产品不足自给。近海和科隆群岛周围海域盛产金枪鱼、龙虾等,渔业较发达,1981年渔获量达68.6万吨。

铁路运输以基多为中心,有3条铁路干线,总长1169公里。公路总长3.47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4400多公里,西部沿岸地区公路网较密,泛美公路通过境内(约1100多公里)。最大港口是瓜亚基尔,其次是曼塔、埃斯梅拉达斯、玻利瓦尔等。基多、瓜亚基尔有国际机场。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