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体系

浏览

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工业经济活动的有机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间流的整体,即工业系统。工业体系的构成除工业生产单位外,还包括:

(1)具有决策和行政功能的管理单位和附属的发展研究单位;

(2)从事原材料采掘、加工或产品修配的厂矿;

(3)为生产厂矿服务的物资调运、产品销售服务等辅助单位。

小至一个工业联合企业,大至一个国家甚至国家集团的工业,都可视为某种工业体系。如一个钢铁联合企业,至少要包括铁矿山、石灰石矿山、炼铁厂、炼钢厂、轧钢厂、焦化厂、耐火材料厂、机修厂等生产单位,以及物资部、运输部、销售部、服务公司等辅助单位,还有公司管理机构本身。大的联合企业还有附属的设计建筑单位、研究开发单位、分析试验单位、信息情报单位等。所有这些单位都在公司一个体系之内,彼此具有密切的配合或从属关系,形成各种物质流、人员流和信息流。从一个国家来说,各类工矿企业数量很大,但有政府的工业部门和大的公司或企业集团负责总的管理决策,有专业的设计研究院所协助谋划,并有专门的物资、商业、外贸、运输部门或公司提供各种服务,从而形成内部联系错综复杂的工业体系。

工业体系的层次性

虽然从理论上讲,整个世界可以说存在着一个工业体系,或如有人主张的可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工业体系,然而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复杂性,很难确切划分其范畴。研究者更加重视的是国家或地域性国家集团及其下辖的地区工业体系。

(1)国家工业体系。它与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和产业结构的特点密切相联。社会主义国家由中央政府各工业部管理的工业是工业体系的主体,通过计划经济形成一定的部门工业结构,并形成纵向为主横向配合的内部联系。资本主义国家则以众多的公司为基础,通过行业协会或企业集团的调节,形成市场经济机动性较强的工业结构和横向联系更发达的工业体系。国家工业体系的规模和结构与国家地域范围、人口、资源、经济基础以及国际环境有密切关系。

(2)地区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国家各级行政区划单位一般兼具较强的经济职能,存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工业体媳。资本主义国家的行政区划单位不包含经济职能,一般不存在有计划形成的行政区一级工业体系。因此国家之下的第一层次地区工业体系按经济区划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大经济区一般具有相对完善的产业结构,具有全国意义的专业化部门作为支柱,主要轻重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和协调,从而具有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使之作为全国工业体系的子系统,能够相对独立而有力地运转。这种大区工业体系一般总要包括若干个比较集中的工业基地和一批工业中心

(3)工业基地(工业地区)。它是由于在一个比较紧凑的地域范围内集中发展了具有全国优势的工业而形成的,其工业体系的特点是强调其主导工业部门的重要性,而不是部门结构的完整性。围绕几个在产值、产量、经济效益和大地区工业品供需平衡中地位最突出的专业化部门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其形成往往和工业基地所在及周围地区的优势资源、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密切相关,使工业基地作为全国和大区工业体系的组成部分起到经济核心地区的作用。工业基地一般包括若干个彼此邻近的工业中心,各工业中心都是具有一定特色的工业体系,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并同其他工业中心保持一定的联系。

工业体系的联系

工业体系内各单位之间的功能联系,大体可分为两个范畴:

(1)组织联系。在社会主义国家集中管理为主的情况下,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对企业的垂直领导,给直属各单位安排适当的专业分工。物资调配和产品销售大多由国家专门部门控制,企业间的横向联合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体系的基层单位是工厂和公司,由各种形式的企业集团或行业协会构成组织上的联系。因为公司规模不同,内部组织联系的复杂程度也不同,跨国公司的企业联系甚至超过国家界限。

(2)技术经济联系。一方面指由于连续性加工工艺流程,原材料、零配件或制成品供应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等原因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指由于共用供水、供电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而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组织和技术经济联系,反映在城市或区域范围内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信息、服务和物质流上。它们的种类、规模和强度体现了区域联系的强弱和特点,而区域联系的决定因素是区域的发展水平、城镇体系和工业布局、资源的地理分布等。

工业体系的变化

18~19世纪工业革命后 100多年来,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先后形成了结构比较稳定、布局基本定型的工业体系。到60年代,全世界大体形成美国、西欧、苏联和东欧、日本 4个工业核心地区,具有独立、完整、强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工业体系。

6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世界工业体系布局的新的影响因素。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促进了新时期的工业革命。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使世界工业体系在结构和布局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新兴产业集聚区的涌现、老工业区的结构改组、传统工业由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转移、边缘地区的开发和工业化等等,使得地区工业体系在一、二十年内发生的变化比过去数十年、上百年的过程还要显著、深刻。但即使如此,任何工业体系一经形成,还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只有当某种重要因素发生突然变化时,才会引起整个工业体系性质的改变。工业体系的各个层次都在不断变化,但地区一级的变化特别显著和引人注目。关于工业体系的发展和变化的研究主要有3个方面:

(1)该体系在功能和空间上的发展和变动;

(2)该体系的物质流、信息流以及区际、区内联系上的变化;

(3)组成单位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动力。

中国的工业体系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兴建的几百个骨干企业,为全国工业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建设和发展了几个重要工业基地和若干工业中心。60年代和70年代继续加强了能源、原材料和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并在内地建设了一批新的工业中心。目前除已建成独立完整的全国工业体系之外,在东北、华北、华东也已形成具有一定实力、部门相对完整而又具有特色的大区工业体系。西南、华中、华南的工业体系略具雏型,西北地区则处于初始阶段。此外,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地区(工业基地)一级的工业体系。如辽中南、鲁中、晋中以能源重工业为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轻纺、化工等加工工业为主,京津唐地区、武汉、重庆和关中地区轻、重工业较为平衡。工业中心的工业体系,虽有相当的发展程度,但大部分由于部门管理分割,使组织联系和技术经济联系都受到一定影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