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里南

拉丁美洲国家。位于南美洲东北部。北濒大西洋,南界巴西,西接圭亚那,东临法属圭亚那。面积163265平方公里(包括与圭亚那有争议的 20000平方公里)。人口35.2万(1984)。全国分为9个区。首都帕拉马里博

地势南高北低,可分为3个自然区

(1)北部沿海低地。沿大西洋岸呈带状分布,长370公里,东部宽25公里,西部宽80公里,约占国土面积1/8。地势低洼,由河流冲积而成,多沼泽,土壤肥沃,为全国重要农业区。

(2)中部草原带。宽约30公里,约占国土面积7.5%。地面略有起伏,多沙土,生长热带稀树草原。

(3)南部山地高原。为圭亚那高原的一部分,约占国土面积4/5。平均海拔400~800米,遍布热带森林;西南部的威廉敏娜山海拔1280米,为全国最高峰。地近赤道,受东北信风控制,全境大部分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3~27℃,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有两个雨季(11月至翌年2月和4~8月)。河流众多,均源于山地高原,向北注入大西洋,多急流瀑布,富水力资源。主要河流有苏里南河、尼克里河、马罗尼河和科兰太因河等。

流经帕拉马里博的苏里南河

种族复杂。在总人口中,黑白混血种人占30.8%,印度人占37%,印尼爪哇人占15.3%,黑人占10.3%,印第安人占2.7%,华人占1.7%,另外有少数荷兰人,黎巴嫩人等。近20万人旅居荷兰。198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人口密度小,平均每平方公里仅2.2人。约90%人口集中在北部沿海平原。1982年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45%。荷兰语为官方语言,民间通用苏里南语。居民信奉天主教、基督教,以及印度教、伊斯兰教等。

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5世纪末,西班牙殖民者最先入侵;英国、荷兰、法国殖民者接踵而至,几经易手。1816年沦为荷兰殖民地,改称荷属圭亚那。当地印第安人遭屠杀。为补充劳力不足,殖民者从17世纪起贩运非洲黑人,开发沿海地区种植园。后又从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等地招募大批“契约劳工”,水稻种植业随之引入。20世纪初以来,随着铝土矿的发现和开发,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1948年改称苏里南。1954年实行“内部自治”。1975年独立,成立苏里南共和国。

经济以工矿业为主。1981年国内生产总值10.7亿美元,人均产值居拉丁美洲各国前列。其中工矿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铝土开采和冶炼工业是最重要的工业部门,其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口的7%,但其产值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为国民经济的支柱。铝土资源丰富,蕴藏量达7亿吨,主要集中于中部的科蒂卡河、帕拉河河岸,以及南部的巴克赫伊斯山地。斯莫卡尔登、帕拉南为铝土开采和冶炼中心。铝土开采始于1916年,1975年产量达475万砘,居世界前列。1981年开采铝土310万吨,出口126万砘,是世界上仅次于牙买加的铝土出口国。余下的铝土在国内加工成氧化铝和铝锭。1981年产氧化铝125万吨,铝锭4万吨。铝土、氧化铝、铝锭出口约占出口总值的85%。其他工业主要有电力、制糖、食品和木材加工等。

1981年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8%左右,全国就业人口18%从事农业。耕地面积6.6万公顷,仅占国土面积0.4%,大部分集中于北部沿海低地。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稻田约占耕地总面积85%以上,1981年产稻谷26.6万吨,自给有余,为第二大出口品。其他作物有甘蔗、油棕、热带水果等,产量有限。森林面积约占国土80%以上,为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盛产各种名贵硬木,林业发展潜力很大。

交通运输业薄弱。全国只有从布隆斯维格到帕拉马里博一条运输矿产品和农产品的铁路。公路总长5000公里左右,其中1200多公里为干线,主要集中于北部低地,只有少数公路通往南部高原地区。河流是南部和北部之间的交通动脉。首都帕拉马里博为国内最大海港。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