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阿拉伯

西亚国家,占阿拉伯半岛的4/5。东临波斯湾,西濒红海,陆邻约旦、伊拉克、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面积约 2149690平方公里,人口1082.4万(1984)。首都利雅得。

自然地理

地形

大部分属高原,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倾斜,通称阿拉伯高原。西部红海岸为宽约20~50公里的“帖哈麦”低地,稍东是骤然隆起高达1500米以上的汉志高原,岩层以古老的结晶岩和火山熔岩为主。中部汉志山脉与图韦格山间为宽约480公里的大片高原,称内志高原,大部海拔约1000米,向东渐减,在利雅得附近降至 600米左右。高原大部分为岩漠。东部波斯湾沿海平原,宽达150公里,地势低平,散布着许多盐渍地和沼泽。沙漠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南部的鲁卜哈利沙漠是世界大沙漠之一,面积65万平方公里,约占阿拉伯半岛的1/4。北部的内夫得沙漠较小,面积5.7万平公里。两者之间,连接着代赫纳沙漠,长1450公里,向东突出呈弧形分布,多涸沟、水井和绿洲。

图

雨量稀少,蒸发和渗透强烈,地面无常年河流和湖泊。在地势低洼处,地下水涌出地面,形成绿洲。较大的有利雅得南面的海尔季绿洲,内夫得沙漠南面的哈伊勒绿洲等。有的地方筑坝拦洪蓄水,控制地表径流,如1979年建在阿西尔区内一条干谷上的艾卜哈水坝,蓄水量达2.4万立方米,为农业提供灌溉用水。许多地方还采取保护和恢复地下水办法,建为“地下水库”。为了进一步解决缺水问题,从60年代初起又开始在吉达等地建立淡化水工厂,主要为城市提供工业和居民用水。

沙漠景观 气候

除西部高原属地中海气候外,其他地区均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受大陆气流控制,炎热干燥。因面积广大,地势高低悬殊等,各地气候差异大。7月平均气温30~35℃,沿海平原内部绝对最高气温可达50~55℃;鲁卜哈利沙漠白昼气温可达70~80℃,晚间则降到30℃;高山地区较凉爽。1月平均气温15~20℃,南部超过20℃,鲁卜哈利沙漠可达40℃;北部10~15℃,哈伊勒一带为-8℃。全境降水稀少,年降水量约100毫米,仅在西南的阿西尔地区年降水量达200~300毫米,鲁卜哈利沙漠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除哈伊勒等个别地区有时降雪外,全境几乎终年不见霜雪。

自然资源

丰富的石油资源是沙特阿拉伯的主要财富。全国探明储量226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1/4以上,居世界首位。集中分布在东北部的波斯湾沿岸平原及滨海大陆架。其中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盖瓦尔油田是世界最大的油田,探明储量为117亿吨。其东北的布盖格油田和迈尼费油田也是世界上大油田之一。50年代初,在塞法尼耶海域发现的油田是世界最大的海上油田,储量约为25亿吨。60年代在鲁卜哈利沙漠东部北端边境附近发现的谢拜油田和在利雅得东北偏东方向发现的胡赖斯油田,也都是储量丰富的大油田。70年代以后,又在利雅得的南面发现了迈扎利季、基尔提和阿布吉凡油田。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形成于规模巨大的穹窿和短轴背斜储油构造,主要含油层在侏罗系和白垩系。其他矿藏有金、银、铜、铁、锌、镁、陶土等。境内很大一部分地区尚未勘探。

动植物资源贫乏。全国仅有370个植物种,多为耐旱草类和灌木丛,可用作饲料。野生动物有狼、鬣狗、狐狸和獾等。

居民和发展简史

地广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 5人。人口分布不均,其中麦加、利雅得和波斯湾沿岸3地区合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大片沙漠地区人烟稀少。外籍劳工占人口总数25%、占劳动力总数75%。居民绝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大部分属逊尼派)。阿拉伯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

公元前,即出现阿拉伯人部落,大多数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人(贝都因人)。公元610年左右,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在麦加开始传教,建立伊斯兰政权。其继承人统一了阿拉伯半岛,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书称“大食”。9 世纪末开始衰落。13世纪中,亡于蒙古人西侵。16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省。19世纪,英国势力开始侵入。当时半岛分为奈季德和汉志两个酋长国。1924年,内志部落酋长阿卜杜·阿齐兹·沙特合并了汉志。1932年完成国家统一,定国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经济地理

建国初期经济发展仍甚缓慢。1938年发现石油,经济日益发展,石油收入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70年代以来,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80年代进一步推行经济多样化政策,重视发展农业和水利,为经济较均衡发展奠定基础。由于巨额石油收入,1980年人均收入达1.2万美元,成为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国家之一。

工矿业

随着石油大量开采,初步建成了以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学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石油过去长期操纵在美国的阿美石油公司手中。1971年后逐步收回主权。1966年起,石油产量大幅度上升,1979年达5.1亿吨,占世界第二位;出口4.6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1/4,居首位。石油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70%,出口占出口总额97%,后因调整,1983年石油产量降为约2.4亿吨。石油生产以陆上油田为主,有几十个大型或特大型油田,其中盖瓦尔油田年产量曾占全国2/3。海上油田产量比重日益增大,如塞法尼耶油田年产超过3000万吨。原油大部分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地,拉斯坦努拉为世界第一大输油港,年运油能力可达3亿吨。为了大量输出石油,从波斯湾沿岸的拉斯坦努拉和达曼到地中海东岸黎巴嫩境内的赛达还铺设一条长达1770公里的输油管,每年可输送石油2400万吨。除石油开采外,还发展了炼油、水泥、纺织、海水淡化工程,以及石油化工、化肥、冶金、原子能等新兴工业,已初步改变了过分依赖石油的单一经济结构。拉斯坦努拉、利雅得、吉达等地建有炼油厂。以东部朱拜勒和西部延布为中心的两大工业区,已初具规模。

图 石油钻塔 农牧业

1980年,农牧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16.9%(1979)。可耕地只占全国面积1%,已耕地只有52.5万公顷,其余大部分供放牧。耕地集中在以胡富夫为中心的艾赫萨绿洲和以利雅得为中心的海尔季绿洲,以及麦加、塔伊夫、麦地那、哈伊勒、塔布克等城郊谷地或绿洲。西南部阿西尔区也有大片灌溉耕地。农作物以椰枣为最重要,其他有小麦和玉米等。西海岸南部山地种植咖啡、香蕉、杧果等。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传统生产制度等的束缚,粮食产量不能满足本国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重视发展农业,采取一些措施,如取消奴隶制,改革土地制度,鼓励游牧民定居,发放农业贷款增加农业投资,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推广农业技术等,农牧业生产有所发展。小麦产量从1970年的7.4万吨,增长为1983年的70万吨。大麦产量也有较大增长。已基本达到了粮食自给。蔬菜和水果(柑橘)也有增产。牲畜以绵羊为最多,还有山羊、骆驼等。70年代以来,政府和私人兴办了数以百计的家禽和奶牛饲养场。1980年肉类产量 7.5万吨,蛋类自给率达90%。

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

国内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总长4.77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22000公里,联系全国大部分城镇,并与邻国相通。铁路只有一条,从利雅得至波斯湾沿岸的达曼,全长584公里。吉达和达曼为国际港口,前者拥有中东地区最大的集装箱码头。10多个城市有机场联系国内外,吉达国际机场是世界最大的机场之一。

出口贸易以石油为主,次为椰枣、畜产品、烟草、珍珠等。进口多为车辆、机械设备、建筑材料、纺织品、日用百货、谷物和肉类。主要贸易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共同体,特别是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