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勒斯特

罗马尼亚首都,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瓦拉几亚平原中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畔。市区面积605平方公里,人口201.2万;包括郊区面积1521 平方公里,人口222.7万(1982)。地处南喀尔巴阡山麓与多瑙河之间,登博维察河穿城而过,把城市分成几乎相等的两半。大部地区海拔 50~100米。冬季寒冷,夏季暖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1月平均气温-3℃,7月23℃。年降水量585毫米,5、6月降水较多。

图

公元14世纪始建村镇,1459年建要塞,并始用今名。后逐渐成为商业和手工业中心。1659年成为瓦拉几亚公国首都。18世纪已有人口 5万,是东南欧仅次于君士坦丁堡的第二大城。1856年始建城市照明系统,是世界上最早用煤油灯照明的城市之一。1859年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两个公国合并,1862年合称罗马尼亚,本市成为首都。 后兴建纵贯全市的林荫大街。 疏浚登博维察河道,敷设下水道,城市建设发展较快。1921年5月8日罗马尼亚共产党成立大会在此召开。1930年人口超过6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法西斯德国的严重破坏。 1944年8月23日布加勒斯特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此后市区面积几经扩大,人口迅速增加。1977年3月4日晚,7.2级的强烈地震致使城市建筑遭受严重破坏,但很快修复、重建。

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1951~1980年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12.3%,工业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15%,以机械制造、化学、电子和纺织工业为主,食品工业多种多样,电力、冶金、服装、皮革制鞋、玻璃、造纸和印刷等工业也较发达。全市有 200多家现代化工厂,生产设备比较先进,其中布加勒斯特重型机械厂、“8.23”工厂、化学设备厂和服装厂等均称誉全国。工业设备、汽车、机车、农业机械、精密机床、电子产品、塑料、药品、纺织品和服装等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有国家和合作性质的贸易机构5900个,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全国最大的铁路、 公路枢纽和航空中心。8条铁路和多条公路由此通向全国各地,其中通往布拉索夫的铁路已电气化,与久尔久有高速公路联系。2个现代化机场分别承担国内和国际航运业务。北郊的奥托佩尼为大型国际机场,与欧洲,非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几十个城市有航班联系。油、气管道自普洛耶什蒂和特蓝西瓦尼亚通此。市内有公共交通线路100多条,其中地下铁道20多公里。

全国文化中心。有布加勒斯特大学(1864)和工学院等10 余所高等院校。有国家科学院、社会政治科学院、医学科学院、农林科学院和核子物理研究中心等几十个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宫。位于市中心区的国家艺术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艺术宝库。位于北部赫勒斯特勒乌湖附近独具风格的乡村博物馆,占地10公顷,陈列着罗马尼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居住的各式农舍、作坊、民族服装和家具等实物,展现了罗马尼亚农村发展的特点,各地的风情民俗和建筑艺术

随着经济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布加勒斯特已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见彩图)。登博维察河左岸的老城区,为现市区的主要部分,许多狭窄弯曲的古老街道已截直拓宽。胜利广场和统一广场以及胜利、贝尔切斯库和马格鲁等大街是全市最繁华的地区,各种建筑风格的办公大楼、银行、商店、旅馆和影剧院鳞次栉比。市区还保留着15~16世纪的皇宫遗址和16~19世纪的教堂、修道院等古迹。城市四周建造了贝尔切尼、蒂坦等8个新住宅区。 新建工厂多在市郊。南郊已形成贝尔切尼工业基地,布加勒斯特重型机械厂即在此。北郊为电子工业集中地。全市遍布公园和街心花园,以及玫瑰花、月季花组成的花坛、绿地,有花园城之称。市区以海勒斯特勒乌公园和8月23日文化公园最著名。市郊有成片的森林。全市绿化地面积4000多公顷,人均绿地面积达20平方米。

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一瞥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