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1911~  )

图

中国现代科学家。祖籍浙江杭州,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铁路机械工程系。1935~1938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求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导师是近代力学奠基人T.von卡门钱学森是卡门组织的美国最早的火箭研究机构“喷气推进实验室”主要成员。1947~1949年间和1949~1955年间,他先后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回到中国。回国后立即投身于开创和发展中国力学、航天事业等工作。他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自1958年起,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在中国国防科学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工作。钱学森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几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他还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机构的领导成员。

钱学森在力学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工作。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高亚声速飞机设计中采用的公式是以卡门和钱学森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此外,钱学森和卡门在30年代末还共同提出了球壳和圆柱壳的新的非线性失稳理论。他在1946年对稀薄气体的物理力学特性的研究,是这一分支发展的先声。

钱学森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他回国后继续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性质,并取名为“物理力学”,编写专著《物理力学讲义《(1962)并组织这一方面的研究队伍。在火箭和喷气推进方面,他提出并实现了用火箭作助推器,使飞机起飞跑道缩短,并为长程火箭推进做过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1949年他最先提出关于核火箭的设想。1947年N.维纳建立“控制论”这一新学科后,50年代初钱学森迅速将它发展成为新的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回国后,他组织并推动系统工程方面的研究。在 L.von贝尔塔兰菲的“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钱学森倡导建立“系统学”。至此,钱学森的研究已从力学这一学科进入到一般科学的理论。他对科学体系、科学方法论等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钱学森早年在美国发表的学术论文散见于美国《喷气推进》、《数学与物理杂志》等期刊,重要的有五十余篇。专著有《工程控制论》(英文,1954)、《星际航行概论》(1963)、《物理力学讲义》(1961)、《论系统工程》等。他还重视科学普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