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浦路斯

亚洲西部地中海东部岛国。地处西亚、东南欧和东非海上交通要冲和航空交叉点, 地理位置重要。 面积9251平方公里,人口65.7万(1984)。首都尼科西亚

境内西北部和西南部山地横亘,约占全岛面积 1/3。西南部地势较高,由火成岩构成的特罗多斯山脉,最高峰奥林波斯山海拔1951米。北部绵延着东西走向的凯里尼亚山脉,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山势低缓,个别山峰超过1000米,向东延伸构成卡帕斯半岛主脊。两条山脉之间是迈萨奥里亚平原,面积2000平方公里,土地肥沃,为主要农业区。气候属亚热带地中海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中部平原1月平均气温9~12℃,8月26~28℃,年降水量400~600毫米;两侧山地1月平均气温-1~5℃,8月15~25℃,年降水量达1000毫米左右。西部受西风影响,气温比东部稍低,降水量比东部偏多。岛上没有常年流水的河川,只有少数间歇河。

居民主要由希腊族和土耳其族组成,还有少数亚美尼亚人、阿拉伯人等。希腊族占总人口近80%,讲希腊语,信东正教,主要住在南部;土耳其族约占18%,讲土耳其语,信伊斯兰教,大多数分布在北部。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即有人类居住。公元前16世纪希腊人移居岛上,与西亚、北非和南欧有频繁的贸易和文化往来。历史上曾先后被埃及、腓尼基、波斯等国占领。公元前58年并入罗马共和国。公元395年后,属拜占廷帝国。1571~1874年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878年被英国占领,1925年沦为英国“直辖殖民地”。1960年8月16日宣布独立,成为塞浦路斯共和国,希腊和土耳其两族组成联合政权。1974年塞浦路斯发生了希腊军人集团策动的政变,土耳其出兵干预,全岛被分割成政治上南北对峙、经济上互不联系的两个地区:南部希腊族区,约占国土面积64%,由塞浦路斯政府统辖;北部土耳其族区,约占国土面积36%,由1975年成立的“塞浦路斯土族邦”管理。

图

希族区经济发展较快,198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350美元;经济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旅游业、制造业上升为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农业的地位相对下降。1981年希族区1/5以上就业人口从事农业,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粮食作物面积占耕地面积1/3,以小麦、大麦、燕麦、马铃薯为主。粮食尚不足自给。亚热带水果种植普遍,柑橘、橄榄油、柠檬等是重要出口产品。迈萨奥里亚平原是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特罗多斯山北麓和沿海平原是葡萄产区。山间平原的干旱地区,多放牧羊群,城镇郊区有现代化养鸡业。畜禽产品基本自给。矿藏主要在特罗多斯山地。采矿业历史悠久,向以产铜著名。主要铜矿在特罗多斯山西部的莱夫卡、尼科西亚西南的塔马索斯和南部沿海的卡拉瓦索斯等地。还开采石棉、铬和黄铁矿等。1981年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8%,主要有水泥、纺织、服装、卷烟、制鞋、酿酒、炼油等部门。传统手工业发达,以陶器、宝石镶嵌、金银器皿、刺绣、花边等,以富于古代拜占廷、威尼斯艺术风格著称。莱夫卡地区出产的抽纱花边是重要的出口工艺品之一。岛国风光,气候温和,多名胜古迹,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迅速。1981年接待43万多游客,旅游收入已成为国家外汇收入的首要来源。

土族区经济以农业为主,约2/5以上就业人口从事农业,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农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值的80%。制造业薄弱。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总长约9000公里,以首都尼科西亚为中心,包括环岛公路,形成全国公路网,北通凯里尼亚,南通利马索尔,东通阿莫霍斯托斯和拉纳卡等主要城镇和港口。海上运输便利,利马索尔和拉纳卡是主要海港。尼科西亚有国际机场。

对外贸易较发达,服装、马铃薯、水泥、鞋子、葡萄酒、石棉等是主要出口商品;进口以石油、钢铁、纺织品、汽车、小麦等为主。英国是最大贸易对象,次为意大利、联邦德国、日本和美国等,近年来对阿拉伯国家贸易有所增长。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