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染料

一类不溶于水的含硫染料,由多聚物质组成。这类染料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耐洗、耐晒性能一般,但色泽不够鲜艳,有些在久藏后能导致纤维脆损,故已逐步被其他染料替代。硫化染料常呈胶态,不能结晶,不易提纯,它们的分子结构至今还不很清楚,已知含有呏C─S─C呏或呏C─S─S─C呏发色团。

早在1872年,有人用纤维素、木屑或皮革等与多硫化钠在350℃加热,制得硫化染料。1893年又有人用熔融的氨基酚与硫黄和固体氢氧化钠加热至200℃,得到一种有用的黑色硫化染料。后来有人用 2,4-二硝基-4′-羟基-二苯胺经硫化后制成另一种颜色纯黑、牢度优良的硫化黑染料。中国从1918年左右开始制造硫化黑(见染料)。

硫化染料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两种:

(1)烘焙法,将芳胺及其衍生物与硫、多硫化钠在高温下烘焙硫化而成,如硫化黄棕5G和6G等。

(2)溶剂法,将硝基酚或蓝苯胺(也称吲哚苯胺)在多硫化钠的水溶液或丁醇中加热煮沸而硫化,例如常用的硫化黑、硫化蓝、海昌蓝等。

硫化染料不溶于水,染色时必须先溶解于硫化钠溶液中,变为可溶性的,染上纤维后在空气中氧化显色,恢复原来不溶性状态,而固着于纤维上。

近年来又发展了可溶性的硫化染料(也称缩聚染料),分子中含有硫代硫酸基,有良好的水溶性;染色时染料分子首先被吸附上色,经硫化钠或硫脲的作用,在纤维上生成大分子缩聚物(二硫化物)而被固着,从而获得一定的坚牢度。硫化染料广泛应用于染棉花,也可染维纶、麻、粘胶等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