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兰(1811~1882)

中国清代数学家。字壬叔,号秋纫。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廿八(1811年1月22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县,光绪八年十月廿九(1882年12月9日)卒于北京。

李善兰自幼学习数学。1852年在上海结识传教士艾约瑟(1823~1905)、伟烈亚力(1815~1887)等人,从事自然科学的翻译工作。1863年入曾国藩幕府。1868年任北京同文馆算学总教习,直到逝世。

李善兰对经典力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卓越的贡献。他将英国人 W.胡威立的《初等力学教程》(1833年第2版)笔译(经艾约瑟口述)为中文,1859年由上海墨海书馆以《重学》的书名出版,共20卷。这是第一本系统介绍力学的中译本。

李善兰在《重学》一书所写的序言中,特别强调了动力学的内容:“推其暂如飞炮击敌,动重学也;推其久如五星绕太阳、月绕地,动重学也。”“动重学之率凡三:曰力、曰质、曰速。力同,则质小者速大,质大者速小;质同,则力小者速小,力大者速大。”“动重学所推者力生速。凡物不能自动,力加之而动,若动后不复加力,则以平速动;若动后恒加力,则以渐加速动。”“凡物旋动,必环重心,地动是也。二物相连而相绕,必环公重心,月地相摄而动是也。”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译英国天文学家J.F.赫歇耳(1792~1871)所著《天文学纲要》一书,中译本名为《谈天》,于1859年刊行。李善兰执笔时作了删略。该书不仅把近代天文学第一次系统地介绍到中国。而且引进了有关万有引力的学说和天体力学的内容。有些力学专门术语的中文译名,如摄动、章动等,最早见于《谈天》。此后,李善兰又着手翻译I.牛顿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虽然书没译完,译稿后也遗失,但自李善兰把牛顿力学介绍到中国后,西方近代科学的思想体系、观点和方法,以及近代科学史上的若干成就才为中国学者所逐渐熟悉,同时也激起中国学者学习自然科学的热情。

李善兰在所著《火器真诀》中按照不计空气阻力抛射体在平面或斜面上射程的公式,提出弹道学的图解方法。这些结果虽然低于当时欧洲弹道学水平,但反映了自然科学由引进到消化的过程。

李善兰的数学著作汇编于同治三年(1864)出版的《则古昔斋算学》中。

参考书目
  1. 李俨著:《中算史论丛》,科学出版社,北京,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