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

非洲东部内陆国。邻布隆迪、坦桑尼来、乌干达扎伊尔。面积26338平方公里。人口590.3万(1984)。全国分为10个省。首都基加利。

自然条件

地处东非高原西北缘。全境大部属强烈切割的高原和山地。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是由太古代花岗岩、片麻岩、结晶片岩组成的断块上升山地,海拔2500~3000米,西坡陡峻,悬崖壁立;东坡缓倾。中部高原由元古代片岩和石英岩组成,海拔1400~1800米,经长期侵蚀,形成无数的浑圆低丘。东、南部最低,海拔1000米以下,多湖泊、沼泽。东非大裂谷西支纵贯国境西缘,谷底有断层湖基伍湖。岩浆喷出形成卢旺达、扎伊尔和乌干达边境的维龙加火山群,平均海拔2500米,最高峰卡里辛比火山,海拔4507米。位于同扎伊尔的边境上。地近赤道,气温年较差小。最热月和最凉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0~21℃和17~18℃。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增,东部900~1000毫米,西部1300~1500毫米,维龙加火山区超过2000毫米。5~6月、9~10月为两个多雨期,1~2月雨量偏少,7~9月为旱季。热带森林多遭砍伐,替代为农田和热带草原。西部山地保留约3000平方公里的森林,以常绿、落叶混交林为主。在维龙加山区植被呈垂直分布,迎风坡热带森林分布到海拔2500米处,向上是灌丛草地。位处尼罗河、刚果河(扎伊尔河)分水地区。河网密布。尼罗河上源卡盖拉河流经东部边境。西部诸河溪汇入基伍湖,属刚果河水系。各河流势湍急,富水力资源,乏航运价值。

图 居民和发展简史

非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达222人,总人口中,班图语系的胡图人占90%,尼洛特语系的图西人占9%,另有少数特瓦人、欧洲人等。居民多信奉原始宗都和天主教。官方语言为卢旺达语和法语。

公元16世纪图西人建立国家(部落联盟),发展农业。19世纪末,英、德、比殖民者相继入侵。1890年沦为“德属东非保护地”。后与乌隆迪合并为卢安达-乌隆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比属刚果管辖,1946年改为比利时“托管”。1962年7月1日独立,成立卢旺达共和国。

经济地理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1981年国民生产总值13.4亿美元,人均230美元。农业是主导经济部门,1981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8.6%,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46%,农产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3/4左右。耕地面积98.1万公顷,占全国陆地面积37.2%(1981),是非洲垦殖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每户耕地1.1~2公顷,大部用于种植高梁、玉米、稻谷、木薯、甘薯、大蕉等自给性粮食作物。迄今沿用传统的锄耕农业,生产水平不高。谷物年产28万吨(1982),城市用粮需进口。经济作物以咖啡最为重要,广布于中部高原西部山地。以阿拉伯种咖啡为主,年产2~2.8万吨(1978~1982),绝大部分供出口,独占出口总值一半以上,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茶叶是第二位出口作物,独立以来发展迅速,西南部尚古古一带是主要产区,1982年产0.7万吨。其他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除虫菊、金鸡纳等。棉花产于中部的阿卡尼亚鲁河和西南部的鲁济济河谷地,产量年际波动大。除虫菊是重点发展的作物之一,种植于西北部气候凉爽的维龙加山区。天然牧场占全国陆地面积18.4%,无萃萃蝇为害,畜牧业发展潜力大。牲畜以牛和绵羊为主,多采定牧方式,管理粗放,产品率和商品率不高。基伍湖沿岸有少量淡水鱼产。

矿产资源有锡、钨、铌、钽、天然气等。采矿业与外资合营,以锡、钨较重要,出口值仅次于咖啡,1981年产锡矿砂1869吨,钨矿砂535吨。基伍湖底有大量沼气储藏,估计储量57亿立方米,目前尚处于试验开采阶段。水力发电提供主要能源,在基赛尼等地建有水电站,连同几座火电站年发电量1.6亿度以上(1979~1981),能满足国内大部需要,不足部分从扎伊尔输入。加工工业主要有为出口服务的咖啡、茶叶加工和供国内消费的纺织、面粉、制糖、榨油、肥皂等小厂。基伍湖畔、维龙加山区、基赛尼景色优美,旅游业有发展潜力。

深处内陆,境内尚无铁路,对外联系几乎全靠公路并需假道邻国。由公路去乌干达,转铁路经肯尼亚蒙巴萨港,历来是进出口贸易的主要通道;其次是由公路过布隆迪,经坦噶尼喀湖接铁路至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或扎伊尔的马塔迪港。国内公路网相当稠密,干线和次级公路长8000余公里,平均每3.3平方公里国土就有公路线1公里。惟线路质量差,大多未铺沥青路面。基伍湖从基赛尼和尚古古可通航至扎伊尔的布卡武。

首都基加利在中部高原上,是全国经济、交通中心,人口15.7万(1981)。咖啡、牲畜、皮革、粮食重要集散地;有制革、制鞋、金属加工、食品、收音机装配等工业。公路通国内主要城镇和乌干达、布隆迪等国。有国际航空港。(见彩图)

卢旺达首都基加利市中心的大市场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