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

欧洲西部岛国。位于爱尔兰岛上。东北同英国的北爱尔兰相接,东隔爱尔兰海和圣乔治海峡与大不列颠岛相望。面积70282平方公里,约占爱尔兰岛5/6。人口353.5万(1984)。全国分26个郡。首都都柏林。

国土由中部平原和环列四周的滨海山地构成,形似一个边缘陡峭的盆地。中部平原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海拔30~120米,间有海拔200~300米的低丘。滨海山地地质构造复杂。东部和北部山脉,同属加里东褶皱带,以花岗岩和变质岩为主体,海拔700~900米。南部的东西向平行山脉属海西褶皱带,由红色砂岩构成,海拔700~1000米。位于西南端凯里山的卡朗图厄尔山海拔1041米,为全国最高峰。滨海山地久经侵蚀,山体十分破碎,常为宽谷分割,有利于内地与沿海之间的交通。海岸以沉降型为主,大西洋沿岸尤为典型,形成许多狭长的半岛和曲折深邃的港湾;有些地方山崖直临大海,峭壁高达数百米,成为旅游胜地。东海岸较平直,缺乏天然良港。

属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深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且各地距海较近(最远处亦只有113公里),故气候格外温和湿润,并具有天气多变、云量大、多大风的特点。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3~16℃;最冷月(1月)4~7℃。年降水量650~2500毫米,大致西部多、东部少,山地多、平原少。全年雨日多达175~250天。植被以草原占绝对优势,全岛四季常绿,号称“绿岛”。因长期砍伐,森林覆盖率已不足6%。河网稠密,水量充沛,最大河流香农河,长 384公里。中部由于第四纪冰川作用,湖泊星罗棋布。自然资源比较贫乏,仅泥煤分布较广,为重要发电燃料,铅锌矿和重晶石亦有一定储量。

从19世纪中叶起,爱尔兰大量向外移民,人口由1841年的653万减至1961年的282万。此后外移减少,人口回升。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50.2人。1980年城市人口占57.8%,首都都柏林是最大城市,人口约占全国1/4。民族构成单一,几乎全是爱尔兰人,属克尔特人、古挪威人、诺尔曼人和英格兰人的后裔。其中95%以上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爱尔兰语(克尔特语)和英语。

爱尔兰历史悠久。纪元以来北欧和西欧的大陆移民对经济发展起一定促进作用。12世纪中叶,英国势力开始侵入,并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01年与英国订约,成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高涨,英国被迫于1921年同意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权(北部6郡仍归英国管辖)。1937年宣布成立独立共和国。1949年英国承认爱尔兰共和国完全独立。

爱尔兰是欧洲传统的农牧业国家。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近5%。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161.3亿美元,人均4480美元。农牧业为重要经济部门,占国民生产总值1/5以上。农牧业总产值中,畜牧业占80%以上。全国农用地面积580万公顷,其中牧场占80%。主要的牲畜是牛,总数达700余万头。中部平原以菜牛占优势,南部丘陵山区以乳牛为主。此外,还饲养羊、猪、马等。活牛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爱尔兰纯种良马有世界声誉。肉、乳、毛等畜产品既是本国轻工业的原料基础,也是出口的大宗。耕地以种饲料为主,也种植少量小麦、马铃薯和甜菜,粮食不能自给。农作物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能源和矿产资源较贫乏,工业基础比较薄弱。50年代以来,由于大量引进外资,工业有较快发展,现已占国民生产总值30%以上,但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为主,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食品工业,主要生产奶油、乳酪和罐头。其次是纺织工业,以加工本地羊毛的毛纺织业为最重要。重工业薄弱,仅农业机械、船舶修造、电器和炼油等部门稍具规模。主要工业中心是都柏林、科克和利默里克。

图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公路总长 9万余公里。铁路仅3010公里。海运业也占有重要地位,全国每年海港货运量达2000余万吨,偏重东岸,其中40%集中于都柏林。爱尔兰地处欧、美大陆中途,在世界航空运输中位置重要,都柏林、香农、科克建有国际机场。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