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漫滩

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位于河床和河谷谷坡之间(见河谷地貌)。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因此平原河流的河漫滩较发育,且宽广;山地河流的河漫滩不发育,宽度较小,但相对高度要比平原河流河漫滩高(见河流地貌)。极为宽广的河漫滩,称为泛滥平原或河漫滩平原。特点是其沉积物二元结构显明,下部由较粗大的河床冲积物(主要为粗砂和砾石)组成,上部由洪水泛滥时沉积的较细的河漫滩堆积物(主要是细砂和粘土)组成。

形成过程

由于横向环流,原先的“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堆积成河床浅滩(图A);浅滩加宽,在枯水期大片出露水面,形成雏形河漫滩(图B);雏形河漫滩上不断沉积洪水期流水携带的细粒物质,逐步转化成为河漫滩,且随着河床弯曲度的增大,形成狭窄的曲流颈(图C);曲流颈被水流冲开,河道取直,出现新河床,老河床形成牛轭湖(图D)。新河床又重复上述河漫滩发育演变过程。

图 主要类型

(1)河曲型河漫滩,发育于弯曲型河段,经常在凸岸堆积为滨河床沙坝、迂回扇等;

(2)汊道型河漫滩,发育于汊道型河段,常形成为浅滩及其附属的沙嘴;

(3)堰堤型河漫滩,发育于较直的河段,形成为天然堤;

(4)平行鬃岗型河漫滩,为堰堤型河漫滩与河曲型或汊道型河漫滩之间的过渡类型,表现为一系列的平行鬃岗系统,鬃岗之间为浅沟和湖泊。(见河床地貌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