缢蛏

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竹蛏科(Solenidae)缢蛏属。又名蛏仔、蜻。海产经济贝类。其贝壳自壳顶至腹缘有一条微凹的斜沟,形似绳索的缢痕,缢蛏因此而得名。缢蛏为中国和日本特有的广温性贝类,在中国沿海都有分布,山东寿光,浙江宁海、玉环、乐清,福建连江、长乐、福清、晋江、龙海和云霄等地是主要产区。日本的九州、四国、濑户内海也有出产。

中国古代关于缢蛏的记载多散见于本草学和地方志中。明代《本草纲目》中提到的养蛏概况为“闽粤人以田种之,候潮泥壅沃,谓之蛏田”。明代屠本畯闽中海错疏》中对缢蛏的形态、习性也作了许多正确的描述。

形态

壳薄而脆,长方形。壳顶位于背缘前端,约为贝壳全长的1/3处。背、腹缘近平行,前缘稍圆,后缘略呈截形。两壳闭合时,前、后端开口。外韧带黑褐色,短而突出壳面。具黄绿色壳皮,生长纹明显。壳内呈白色,壳顶下方有与壳表凹沟相应的一条突起。铰合部狭小,右壳具2枚主齿;左壳有3枚主齿,中央一枚较大,两分叉。前、后闭壳肌痕均略呈三角形。外套窦宽大,前端圆形。足部肌肉发达,两侧扁平,在足孔的周围生有2~3排触手。水管细长,入水管较出水管粗大,两管分离(图 1)。

图

生物学特性

缢蛏生活于河口或有少量淡水注入的内湾,靠足部挖掘,穴居于潮间带的软泥或泥沙滩内,前端向下,后端朝上。每个蛏体有一个固定的垂直洞穴,穴上有2个小孔,为出、入水管伸出处。海水淹没时,缢蛏上升到穴口,进行摄食活动;滩地干露时,则潜居穴中或穴底(图 2)。潜穴的深度,随蛏体大小、体质强弱以及底质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蛏体强大、底质松软、水温低时潜居较深;反之,潜居较浅。一般穴居深度为10~20厘米。滤食性,主食底栖的或浮游能力不强的硅藻。在滩涂刚淹没和将露出时摄食强度较大;满潮前后摄食强度下降。摄食量随浮游植物数量的多少而增减。雌雄异体。成熟雄贝的性腺呈乳白色,表面光滑,雌贝的性腺呈淡黄色,表面略显粗糙。1年性成熟,生殖时的最小壳长为2.5厘米左右。繁殖季节因地而异,中国北方比南方早。辽宁开始产卵的时间在夏季(6月);而浙江和福建沿海则在秋、冬季节,盛期为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多次排卵。在整个繁殖季节,亲贝性腺成熟和排放3~4次。一般是大潮汛时成熟排放,小潮汛性腺恢复。外界环境条件骤变如大风、暴雨、温度和盐度突降时,往往促使亲贝提早排精、产卵。每个亲贝一次产卵数2~50万粒。多在夜间排放精、卵,体外受精,受精卵发育孵化为面盘幼虫。营浮游生活,水温20~25℃时的浮游期约 6~10天。待足部长出、面盘萎缩后,下沉到海涂上变态为稚贝,经短期匍匐生活后潜入泥中开始穴居生活。在苗期主要是体长的增长,1龄蛏体长增长较快,2龄蛏体重增长较快。在年生活周期中,夏、秋两季生长显著,春、冬季较缓慢。一般苗期壳长为1~2厘米,1龄为4~5厘米,2龄为6厘米左右,4龄可达8厘米。

图

养殖

分采苗和养成两个阶段。

采苗

缢蛏苗多附着在风浪平静、潮流畅通、流速缓慢而有适量淡水注入的内湾高、中潮区,海水比重1.005~1.020,水温15~30℃,底质表层软泥,下为沙泥层,滩面平滑而略作倾斜。对采苗的场地(即苗埕)应进行人工整建。在风浪不大以泥为主的中潮区,可把苗埕筑成长条状的“畦式苗埕”或长方块状的坪式苗埕;在风浪较大的高、中潮区,则筑成窝式苗埕。每个苗埕的面积约0.2~1.0亩,周围要开沟或筑堤,许多苗埕相连成整片埕地。埕土要翻松、耙碎、分畦、刮平,并依据幼虫的附着期,在每批幼虫附着高峰期前2天,把埕面的浮泥轻推抹平(即平畦),以利稚贝的钻潜和穴居。根据缢蛏的繁殖习性和缢蛏幼虫的生活习性,对蛏苗附着的时间作出预报,及时进行平畦,能增加蛏苗的附着量,是蛏苗增产重要技术措施。刚附着的幼苗潜居较浅,适应环境能力弱,同时还有一定的水平移动能力。因此在培育过程中要加强苗埕的维护管理,注意防晒、防冻和防蛏苗外移,并及时清除螺、蟹、鱼、水鸭等敌害生物。待蛏苗长到壳长0.5~2.0厘米时开始收苗。天然蛏苗不足时可进行人工育苗,即将海区采捕的成熟亲贝洗净后阴干10小时左右,再置于室外人工修建的土池内,用流水刺激让其自然产卵、受精,达到育苗目的。此外,也可采捕自然附着的野生苗集中暂养培育。

养成

从蛏苗播种到养成商品规格的大蛏,为养成阶段。对养殖场地的要求,基本上与蛏苗场相类似,但多建在中、低潮区,场地经人工整建后播苗。播种季节一般从1月开始,迟的可延到5月初,应选择在大潮汛期间埕面刚露出时进行,使苗有较多的钻潜时间,涨潮时不易被冲失。播苗密度一般为每亩 60~150千克左右。播苗后,应注意补苗、埕地维护、防御台风和洪水以及清除敌害生物等。

缢蛏播种后至当年7~9月收获的,称为1年蛏或“新蛏”;到翌年收获的为2年蛏或称“旧蛏”。在含沙多的埕地养2年蛏时,必须在蛏产卵之前将其移植到低潮区含泥多的埕地越冬。移植播种量为每亩800~1250千克,平均为1000千克,应合理密植,大个体多播,小个体少播。缢蛏养到第2年后生长缓慢,死亡率高,故一般多养1年蛏。2年蛏的收获根据肉质部的肥满度而定,大多在4~5月(从清明收到立夏)。收获方法在沙泥质埕地可用短柄四齿耙、蛏刀或蛏锄挖捕,在软泥埕地多采用手捉或蛏钩捕捉。

加工利用

蛏肉滋味鲜美,每100克含蛋白质7.1克,脂肪1.1克,碳水化合物2.5克,灰分1.3克,钙133毫克,磷114毫克,铁22.7毫克。除供鲜食外,还可加工制成蛏罐头、蛏干和蛏油等。蛏肉有滋补、清热等功效,常用于治疗产后虚损、烦热和痢疾等。蛏壳可治胃病和咽喉肿痛,也是煅烧壳灰的原料。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