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接种

为了提高人体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预防该种传染病而采取的将疫苗、类毒素、免疫血清或细胞免疫制剂等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的方法。可借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免疫接种即人工免疫,有自动免疫被动免疫两种。将抗原接种机体,使之产生免疫力称为人工自动免疫,将抗体等注入机体,使之迅速获得免疫力称为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

通过接种疫苗、菌苗或虫苗(用病毒制备的叫做疫苗,用细菌制备的叫做菌苗,用寄生虫制备的叫做虫苗,一般称为疫苗),使人体本身产生免疫的方法。这种免疫一般持续时间长达1年以上。

疫苗的制备

有的疫苗用活的减毒的病毒制备,例如减毒麻疹活疫苗,麻疹病毒是活的,接种后,可在人体内生长繁殖,故接种一次用很小剂量就可以引起很好的免疫效果。同时,由于用的是“减毒”的麻疹病毒,因此虽然是活病毒,也不可能引起麻疹。应用活疫苗时需注意低温保存疫苗,以免失效。还需注意不同型的疫苗会发生互相干扰,例如三型脊髓灰质炎疫苗同时口服,则Ⅱ型繁殖最好,Ⅲ型次之,Ⅰ型繁殖最差,这样就必然影响Ⅰ型的免疫效果,因此三型疫苗应当分开口服,顺序为Ⅰ→Ⅲ→Ⅱ,也可Ⅰ→Ⅱ→Ⅲ,间隔1个月。也有人认为可以分两次口服,即Ⅰ、Ⅱ型一次,Ⅲ型一次。也要注意接种时间,例如麻疹活疫苗应在出生后7~8个月时接种,因为在出生6个月以前,婴儿体内还存有来自母体的抗体(天然被动免疫),这时接种活疫苗,病毒很难在体内繁殖,免疫效果受影响。自动免疫也可采取死疫苗,例如伤寒菌苗、霍乱菌苗等,这种疫苗不能在人体内繁殖,因此注射的剂量需大,而且常常需要多次(一般2~3次)接种。用从病人自身病灶中分离出的病原体制成的死菌苗称自身菌苗。用以刺激抗体免疫功能,从而使疾病得到治疗。如可用化脓灶中的葡萄球菌制成菌苗治疗慢性化脓性疾病,用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奈瑟氏菌等制成哮喘菌苗治疗哮喘。除应用病原体本身之外,有时还可应用病原体的某一成分,即最能引起人体免疫的那种成分,这样有时可减轻疫苗的副作用。例如脑膜炎双球菌的多糖体菌苗,与用细菌本身制成的菌苗相比副作用较少。乙型肝炎疫苗用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而不是乙肝病毒本身制成。有时也可应用与某病原体有交叉免疫的其他病原体制成疫苗,例如牛痘病毒与天花病毒之间绝大部分抗原性相同,故接种牛痘病毒后即可产生对天花的强大免疫。此外,对于以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子的疾病,如白喉、破伤风等也可应用注射类毒素来预防。类毒素即经甲醛处理过的外毒素,对人体已无毒性,但仍保留其抗原性,接种后仍能使人体产生大量抗毒素,从而起到预防的作用。自动免疫后产生的免疫力,其持续时间因不同疫苗或菌苗而异。为了使免疫效果能持续下去,应定期进行再接种。由于小儿需要接种多种疫苗,而不同疫苗接种的时间和次数不同,这就需要把儿童时期的各种预防接种,有计划地进行安排,这称为计划免疫。

疫苗的接种

不同的疫苗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预防接种方法有:

(1)皮下注射法。最常用。一般注射于上臂外侧三角肌处。如接种伤寒及霍乱菌苗、乙型脑炎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百白破)菌苗等。

(2)皮上划痕法。一般接种于上臂三角肌中部。如牛痘接种、新生儿卡介苗接种等。

(3)皮内注射法。一般接种于前臂掌侧皮内。卡介苗一般接种在上臂三角肌中部皮内,但新生儿作卡介苗皮内接种后,会出现局部淋巴结异常肿大乃至化脓。

(4)口服法。如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糖丸等。

(5)喷雾法。流感活疫苗可喷雾由鼻吸入。

(6)气雾(气溶胶)法。用气雾发生装置,把疫苗变成气雾状吸入。如布氏杆菌菌苗、流感疫苗等。

接种疫苗的反应

接种疫苗后常出现局部反应,即注射的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少数人会出现全身反应,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一般1~2日内即可消失,不需特殊处理。偶而也可出现较严重的反应,如疫苗后脑炎、脑脊髓炎等,发生原因是疫苗质量较差,杂质较多;被接种者是过敏体质或被接种者处于特殊的情况(如患湿疹时种痘即易发生湿疹痘)等。因此孕妇(孕期3个月以内和6个月以上)、月经期及患病期间最好不进行接种。自动免疫发挥作用较晚,一般在接种1~4周后才出现免疫力,因此主要适用于常规的预防接种。如果人体已经染病,除对少数疾病外(如被狂犬咬伤后仍可注射狂犬病疫苗),多数已不能用自动免疫来预防,而必须采用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注入人体,使机体具有免疫力。注入的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在体内很快被代谢,一般只能持续2~3周,故仅用于受病原体感染后的人,而且必须早期应用。例如感染麻疹病毒后立即注射大量胎盘球蛋白或γ-球蛋白,就可完全预防发病,在潜伏期末再注射常无预防效果。甲型肝炎也有类似情况。又可用白喉抗毒素治疗白喉,用肉毒杆菌抗毒素治疗肉毒中毒等。应用被动免疫时需注意免疫血清和球蛋白是来源于人还是动物?来源于人,则注射后不发生过敏反应。来源于动物(很多抗毒素都是马血清)的,则需注意过敏反应。因为动物血清对人来说是异性蛋白质,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应用之前,必须作皮肤试验。若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则须用脱敏方法注射,以免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这种过敏性休克特别容易发生于第 2次或多次应用动物血清者。因此曾用过动物血清者,最好不用第2次,若必需用时,在皮试时须谨慎,要减少皮试剂量。此外,应用动物血清后2~3周,有时会发生血清病(发热、荨麻疹、关节痛),经过适当治疗可迅速痊愈,不会危及病人生命。

参考书目
  1. 上海第一医学院、武汉医学院主编:《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1。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