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

软脑(脊)膜及蛛网膜的炎症性改变。或称脑脊膜炎。包括由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寄生虫及原虫等所致的感染性脑膜炎,以及由白血病、恶性肿瘤颅内转移、外伤及物理化学因素等所致的非感染性脑膜炎。病原体为化脓性细菌者称化脓性脑膜炎;病原体为结核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等者称非化脓性脑膜炎(如真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非上述病原体引起者则称无菌性脑膜炎。继发于其他感染的头痛、呕吐、脑脊液压力增高而其他正常者称虚性脑膜炎。临床上常见,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白细胞增多。严重程度及预后不一。病原体(如脑膜炎双球菌、结核杆菌、病毒、钩端螺旋体等)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膜,也可由邻近组织的感染(如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颅脑损伤及颅底骨折等)直接扩散而来,也可为脑内的结核瘤、脑脓肿向脑膜蔓延扩散而成,个别病例的病原体还可经腰椎穿刺或手术植入。

各种病原体所致脑膜炎的病理改变基本相似,早期仅有软脑膜及大脑表浅血管充血扩张,随后炎症沿蛛网膜下腔扩延,遍及脑表、脑沟、脑底及脑室等。当脑膜粘连影响脑脊液环流时可导致脑积水、脑室扩大,镜检可见脑膜中以多核白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充血、脑水肿等。结核性脑膜炎除上述病理改变外,还可有小的结核结节形成,脑底部充满黄厚粘稠的渗出物,脑血栓形成时可引起多处脑梗塞。真菌性脑膜炎时沿血管周围及软膜下有真菌聚集,甚至形成脓性或慢性肉芽肿。慢性过程者可有广泛性脑萎缩。不同病原体引起的各种类型的脑膜炎,常具有许多共同的症状和体征。病程可呈急性或亚急性。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及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疲倦无力等。不少病例还有嗜睡、谵妄、昏迷等意识障碍及癫痫发作。检查时可发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尔尼格氏征阳性(病人仰卧,检查者将其一侧下肢屈曲,再慢慢伸直小腿则下肢肌肉极为紧张,伸膝受限,并出现疼痛)及布鲁金斯基氏征阳性(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检查者将其头部抬起,则觉其颈项僵硬,且抬头时两下肢屈曲)等。炎症侵入颅内血管及脑实质时可出现肢体瘫痪及失语。脑底颅神经受累则出现复视、眼肌麻痹和视力障碍、面瘫、难听、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症状。后颅窝发生蛛网膜粘连导致脑脊液循环梗阻时,引起脑内积水,颅内压增高症。

脑脊液检查对各型脑膜炎的诊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般均有白细胞增多,但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其增多的数目和性质各异。蛋白质量大多增高,糖和氮化物可随病原不同或正常或减低。在某些类型的脑膜炎脑脊液涂片或培养可找到致病菌。动物接种和病毒分离对确定病原更有意义。

化脓性脑膜炎

由化脓菌如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所致。化脓性脑膜炎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冬夏季流行外,脑膜炎的发病多无明显季节性。起病多呈急性,少数较隐袭。先出现畏寒、发热、全身不适及上呼吸道症状,随之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全身疼痛、羞明和躁动不安、意识模糊等。检查有脑膜刺激征或眼外肌麻痹、面瘫、失语、一侧或双侧病理征等。大约90%以上的流行性脑膜炎病人皮肤、粘膜有瘀点或瘀斑,或出现大片皮肤坏死。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增高,嗜中性粒细胞占80~90%。脑脊液压力增高,混浊;细胞数增多,在200~2000个/mm3之间,其中多形核白细胞占大多数。蛋白质含量增高,糖、氮化物减低,乳酸、乳酸脱氢酶含量增多,免疫球蛋白IgG和IgM均增高。通过脑脊液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可找到致病菌。脑脊液糖含量降低及乳酸脱氢酶增高,借此可与非细菌性脑膜炎鉴别;多形核白细胞增多,可借此除外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诊断一经确立,应即予抗生素治疗,并根据病原体选药。对流行性脑膜炎应首选磺胺药,其他如青霉素氯霉素等也有很好的疗效。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控制脑水肿和减轻炎症反应。

结核性脑膜炎

常伴发于肺结核、支气管淋巴结核及粟粒性结核等。以儿童多见。往往起病缓慢,症状轻重不一。临床表现为低热、呕吐、食欲不振、视力模糊、颈项强直、克尔尼格氏征阳性、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眼肌麻痹、肢体瘫痪等。严重者有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正常或呈毛玻璃样,静置数小时后可有薄膜形成;白细胞轻度或中度增多,每立方毫米常达数十至数百个,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量中度增高;糖、氮化物含量减低。脑脊液薄膜或沉淀物涂片染色或培养、动物接种可找到结核菌。对拟诊病例进行试验性抗痨治疗有助于诊断。在抗结核药中首选者为链霉素和异烟肼,并可与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联合应用,治疗必须充分、彻底以减少可能的复发(见结核病)。

病毒性脑膜炎

多种类型病毒引起的非化脓性脑膜炎。病毒在侵害脑膜的同时,常不同程度地累及脑实质,故常称病毒性脑膜脑炎。常见的致病病毒为单纯疱疹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肠道病毒、ECHO病毒、库克萨基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病毒性脑膜炎为散发性,无明显地区性和季节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表现为中度发热、头痛、呕吐、全身肌肉疼痛、倦怠无力、精神失常等。约1/3~1/2病例以精神异常为起始症状,如表情呆滞、言语减少,行为定向力和记忆力障碍,生活懒散等。一般病情比化脓性或结核性脑膜炎为轻。血象无著变。脑脊液白细胞轻度或中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量正常或略高;糖和氮化物正常。脑电图检查80~90%为弥漫性异常,以额、颞叶改变为主。脑电图改变可于临床症状尚不明显时出现,故有助于早期诊断。病毒性脑膜炎属良性过程,历时十数日或数十日,一般愈后无后遗症。偶有迁延数月,反复发作以至死亡者。单纯疱疹病毒性脑膜炎病情多严重,预后较差。

真菌性脑膜炎

真菌侵害脑膜所致,因脑实质往往同时受累,故又称真菌性脑膜脑炎。见于世界各地,其中以隐球菌感染最为多见。此外还有放线菌、星形诺卡氏菌、芽生菌、球孢子菌、念珠菌、结合霉菌所致者。临床表现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过程。新形隐球菌性脑膜炎多为亚急性或反复发作过程。症状以头痛、呕吐、发热和脑膜刺激征为主。可有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抽搐及瘫痪。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量增高,糖、氯化物减低,与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改变相似。80~90%可以从脑脊液中直接涂片染色检得带荚膜的病原体。新形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所见隐球菌病、球孢子菌病、结合霉病、念珠菌病。急性真菌性脑膜炎的死亡率相当高,达80~100%。治疗用药为二性霉菌B、庐山霉素等。大蒜口服或注射治疗也获得疗效。

虚性脑膜炎

见于一些发热性疾病,如中耳炎、肺炎、伤寒、疟疾等病程中。出现头痛、颈项强直和克尔尼格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压力增高,而细胞数不增多,故又称浆液性脑膜炎。随着原发病的恢复,脑膜刺激征亦消失。部分病例可能因矢状上窦血栓形成所致。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