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

常用清热定惊药。别名犀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牛科动物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胆囊、胆管或肝管的结石。20世纪50年代,中国研制出人工合成牛黄,系用牛、羊或猪的胆汁提取物配制而成。80年代开始在活体牛胆囊内植入异体,进行人工培育天然牛黄实验取得成功。

产地和性状

牛黄产于中国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四川、青海、北京、天津等省(区)市。产于西北者称西牛黄;产于东北者称东牛黄;产于京、津者称津牛黄。

天然牛黄的采集,主要是在宰牛时发现胆囊、胆管或肝管中有结石,即将其取出,去净附着的薄膜,放在棉花上,至外皮稍硬后用灯心草或通草丝等缠裹,以防破裂,再放阴凉处晾干。

由胆囊内取出的结石称胆黄,多呈卵形、类球形或三角形,直径0.6~3厘米。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深浅不一,较细腻而稍有光泽。有的表面挂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也有粗糙或具裂纹者。质松脆,易分层剥离,断面黄色,可见排列细密的同心层纹,并有蜂窝状小白点。气清香,味先苦而后甜,放舌上有清凉感,嚼之不粘牙。其水溶液可染黄指甲。由胆管或肝管内取出的结石称管黄,呈管状或片状,长短大小不一。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不光滑,且有裂纹和小突起,断面略有层纹,中心多空隙而色较深。

性味和功用

牛黄味苦、甘,性凉。归心、肝经。功能豁痰定惊、清心开窍、清热解毒。为治热病神昏谵语、壮热惊厥的要药。并用治痰火内盛的昏迷谵妄、中风痰闭、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及小儿惊痫抽搐。亦可用于痈疽疮疡肿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证。

成分和药理

牛黄含胆酸、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及其盐类,胆红素及其钙盐,并含水溶性肽类成分称平滑肌收缩物质,还含牛黄酸、胆甾醇麦角甾醇、维生素D、卵磷脂、软脂酸、钠、钾、钙、镁、锌、铁、铜、磷等。药理实验证明,牛黄口服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抗惊厥作用和抗高血压作用。平滑肌收缩物质能收缩胆道口括约肌,抑制胆汁排出,但大多数胆酸尤其是去氧胆酸均能松弛胆道口括约肌,促进胆汁排泄,故仍有利胆作用。用蛋清关节炎法证明,牛黄酸对实验性炎症有抑制作用。小剂量牛黄可促进红细胞增加,大剂量则反有破坏红细胞作用。

应用和禁忌

治疗热病神昏谵语、烦躁不安、中风痰闭等,常与清热泻火及芳香开窍药配伍,如配黄连、黄芩、山栀、郁金、朱砂,或再加麝香、冰片、珍珠、雄黄等制成丸散作急救用。若治小儿风痰壅盛、高热神昏、惊风抽搐,则配天竺黄、胆南星、僵蚕、全蝎、琥珀、麝香等,以祛风化痰、清热镇惊。单用牛黄研末,以竹沥调和内服亦可治婴儿风热、撮口发噤;外涂则可治小儿鹅口,不能吮乳。本品用于外科各种热毒疮疡,常与甘草、金银花、草河车等同用;治痈疽肿毒、坚硬疼痛之恶疮、乳岩、横痃流注以及瘰疬、痰核、肠痈等,则多配麝香、乳香没药等。若治咽喉肿烂、口腔溃疡,可以本品与珍珠研末,吹喉或涂于溃烂处。现代成药制剂牛黄解毒丸(片),以本品与大黄、石膏、甘草、冰片、雄黄等配伍,制剂内服,用于热毒内盛、咽喉及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症。内服用量研末0.15~0.3克,入丸散剂,不入汤剂。孕妇慎用。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