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常用清热解毒药。别名黄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始载于《新修本草》。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根全草。因其花黄、茎中含有乳白色汁液,故有黄花地丁、奶汁草之称。

产地和性状

蒲公英多生长于田边、荒野及路旁,中国各地均有分布。春至秋季花开时连根采收,除去泥土杂质,洗净,晒干。药材一般皱缩卷曲为团状,根呈圆锥形,多弯曲,长4~10厘米,表面棕褐色;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多皱缩或卷曲,易破碎,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灰绿色或绿褐色,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下延成叶柄状,边缘浅裂或羽状分裂,叶背主脉明显,头状花序顶生,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时可见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见图)。

性味和功用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主治疔疮肿毒,乳痈肠痈,目赤咽痛,瘰疬痰核,胃脘胀痛,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等。现亦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肺炎、流行性腮腺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肝炎、胆囊炎、肠炎、痢疾、乳腺炎、结膜炎、疮疖等。

成分和药理

蒲公英全草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赛醇、蒲公英苦素、β-谷甾醇、豆甾醇、黄酮类、皂甙、挥发油、咖啡酸、胆碱等。药理实验证明,蒲公英煎剂或浸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卡他球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延缓ECHO11病毒细胞病变。煎剂在体外能提高人外周血淋巴母细胞转化率,提示此品有激发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药用蒲公英所含多糖部分具抗癌活性,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应用

蒲公英功专清热解毒,可单味煎服或鲜品捣汁内服,亦可配合其他药物同用,内服外治皆宜。如治疔疮肿毒常配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治乳痈早期红肿坚硬配忍冬藤白芷、天花粉,局部硬结较甚者加穿山甲皂角刺,亦可同时单用鲜品捣烂外敷,为治乳痈之要药;治肠痈配赤芍、丹皮、大黄;治咽喉疼痛配板蓝根、玄参;治目赤肿痛配决明子、白菊花、龙胆草;治瘰疬痰核配夏枯草、牡蛎;治湿热黄疸配茵陈、山栀、土茯苓;治热淋涩痛,配金钱草、白茅根;治胃脘胀痛配陈皮、砂仁研末服,或用此品加酒酿少许,水煎服;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用蒲公英根研末为散服;治肠炎、痢疾可配黄连、黄柏研末服。此外,还可用鲜品捣汁敷治蛇、虫咬伤及小面积灼伤。煎服用量10~15克,鲜品可用30~60克。常用剂型尚有蒲公英片、蒲公英浸膏粉、蒲公英软膏、蒲公英注射液等。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