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巨著。明代李时珍撰成于万历六年(1578)。52卷,收药达1 892种,方剂万余首,约190万字。它是以《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而成的。

自《证类本草》问世以来500余年间,又积累了大量用药经验和产生了许多药学著作,需要加以汇集总结。《证类本草》粗略的分类系统和以时代分层的编写体例已难以适应归类、检索众多药物的需要。李时珍《本草纲目》出色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他充分汲取了历代本草的编纂经验,在保留标注引文出处的优良传统基础上,对古本草的旧分类法进行变革,即采用了“不分三品,唯逐各部;物以类聚,目随纲举”的多级分类法。全书药物以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各部又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为序排列。每一药物以正名为纲、附品为目;“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形成了该书独特的纲目体系。这一富有创造性的体例不仅方便检索,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较先进的药物分类系统。

受陈藏器《本草拾遗》的影响,李时珍确定了此书收载药物“不厌详悉”、“虽冷僻不可遗”的原则。因此《本草纲目》从800余家文献中广泛搜集药物资料,补充了药品374种,极大地丰富了中药学的内容,完成了明代药物集大成的历史任务。与《证类本草》不同的是,此书并不局限于汇集资料,特别注重反映作者个人的新见解。尤其是药物品种考订方面成果累累。受儒家格物穷理及金元时张元素、李东垣医学思想的影响,此书在药学理论的系统归纳和探讨方面也颇多建树。

此书药品众多,取材广博,因此其中也包含了相当丰富的自然科学(动、植、矿物学、化学等)知识。据考英国生物学家C.R.达尔文在讨论鸡的变异、金鱼的育种家化时,均引用了《本草纲目》的资料,并称它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约初刊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金陵胡承龙刻本),成为明末以后许多药学著作的资料源泉,产生了近百种后续性本草学著作,如《本草纲目拾遗》、《本草原始》等。此书至今已翻印80余次,并东传日本,对日本的药学、植物学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1981年出版的刘衡如校点本,是目前易得且精确的排印本。《本草纲目》有英、德、俄、法等多种文字的节译本。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