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

常用补阳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或马鹿C.elaphus雄鹿头上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因其表面被有茸毛,故名。

产地和性状

梅花鹿常群栖于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边缘附近,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山区都有分布,主产于东北地区及河北、北京等省市。野生的梅花鹿已为数甚少,为中国一类保护动物;现多为人工饲养(图1)。马鹿栖息于较大的混交林或高山的森林草原中,分布于东北、西北、西南及内蒙古,亦有饲养,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及云南等省区。鹿茸采收方法分锯茸和砍茸两种。锯茸由生后第三年开始,一般每年两次,第一次锯茸在清明后45~50天,称头茬茸,再过50~60天锯第二次,称二茬茸;每年只采一次者,时间多在7月下旬。砍茸适用于老鹿、病鹿或刚死不久的鹿。锯下或砍下的鹿茸,经过清洗,挤去血液,置沸水锅中反复浸烫,至无积血为止,然后晾干或烘干,加以修整。

鹿茸药材分花鹿茸和马鹿茸两类,梅花鹿头茬茸呈圆柱形,有一或二个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主枝习称大挺,长14~20厘米,锯口直径3厘米左右,侧枝长9~15厘米,直径较主枝略细,枝顶端钝圆,外皮棕色或红棕色,密布红黄色或棕黄色的柔软细毛茸。锯口面黄白色,有致密的蜂窝状小孔,外围无骨质,具两个分枝者习称三岔,主枝长23~33厘米,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而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纹及瘤状突起,皮红黄色,茸毛较稀疏粗糙(图2)。体轻,气微腥。二茬茸似头茬茸,但主枝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纹,皮灰黄色,茸毛较粗糙。锯口外围多已骨化。体较重,无腥气。砍茸带头骨,茸形与锯茸相似,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骨,外附脑皮,皮上密生短毛。

马鹿茸亦分锯茸与砍茸两种,较花鹿茸粗大,分枝亦较多,皮灰黑色,毛青灰、灰黄或灰黑色。锯口面蜂窝状小孔较大,色较深,常见骨质。气腥(图3)。

性味和功用

鹿茸味甘、咸,性温。归肾、肝经。功能补肾壮阳、益精生血、强筋健骨,为补阳益精的要药。主治肾阳虚衰之阳痿滑精、宫冷不孕、遗尿尿频、崩漏带下、畏寒肢冷、腰脊酸痛;精血亏损而羸瘦神疲、眩晕心悸、耳聋目暗,以及小儿发育迟缓、筋骨萎软等证。

成分和药理

鹿茸含有50%左右的多种氨基酸,少量雌酮和雌二醇,多种前列腺素、卵磷脂、脑磷脂、神经磷脂、中性糖、酸性黏多糖等糖类,油溶性维生素、三磷酸腺苷、核糖核酸,以及骨质、骨胶胆甾醇、蛋白质等。

鹿茸对人体有强壮作用,能增强机体的工作能力,加速消除疲劳,改善营养不良,提高能量代谢;又有性激素样作用。鹿茸精能增加红细胞、血色素及网状红细胞的数量,有促进健康人体淋巴细胞转化的作用。中等剂量能显著增加离体心脏的血液供给,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率加速,心脏搏出量和每分钟输出量均有所增加,此作用在已疲劳的心脏上更为显著,并能使节律不齐的离体心脏易于恢复。鹿茸可以促进溃疡和创口的再生过程,促进骨折愈合。鹿茸还有增强肾脏利尿机能和胃肠蠕动与分泌的机能;提高离体子宫的张力,加强其节律性收缩。

应用和禁忌

用于阳痿滑精、宫冷不孕,可与山药浸酒服,或配熟地、菟丝子巴戟天等同用。冲任虚寒之崩漏带下,可配当归、阿胶、乌贼骨等药。肾气虚寒、小便频数,宜配龙骨、桑螵蛸、益智仁等同用。肾虚腰痛而不能转侧,可与菟丝子、小茴香、羊肾等配伍。气虚阳衰而神疲肢冷,心悸怔忡,可与人参合用以补气助阳。精血劳损之羸瘦面黑、耳聋目暗,可配当归、熟地、黄芪等药。小儿发育不良、行迟齿迟、囟门不闭,可配六味地黄丸补髓健骨。骨折后期愈合不良,常与骨碎补续断、牛膝同用。阴疽疮肿内陷不起,或疮疡久溃、脓稀不敛,常配黄芪、肉桂、当归等药温补内托。现代临床报道,用鹿茸内骨髓(锯茸时收取),以白酒浸制成20%的鹿茸血酒饮服,试治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症、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对血象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其单味制剂鹿茸片和乙醇提取物制成的鹿茸精(口服液及针剂),亦适用于肾阳虚衰、精血亏乏、腰膝痿弱、肌肉松弛及神经衰弱,伴有低血压的慢性循环障碍、性机能衰退等症;对老年阳虚怕冷、病后体弱、营养不良、易致疲劳,可作为滋补强壮剂。鹿茸研末冲服,用量0.5~1克,或入丸散。阴虚阳亢及血分有热者忌用。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