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

皮肤或粘膜接触某些外界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浅表炎症。临床特点为皮损境界清楚、形态单一及急性病程。急性皮炎发生后,若能很快去除接触物,再加以适当治疗,多可较快痊愈。若接触物不能去除,则可能发展为慢性皮炎。

病因和临床表现

发病原因有原发刺激和变态反应两种,尤以变态反应性者为常见。

原发刺激引起者称为刺激性皮炎。接触物本身有较强的刺激性,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引起皮炎。强酸、强碱是常见的致病物质。洗涤剂、去污剂、肥皂、汽油等较弱的刺激物质,在长时间或高浓度接触后,也可引起皮炎。本病好发于外露部位如面部、手及前臂等处。皮炎的轻重可因接触时间的长短、接触物的化学性质和浓度不同而异,轻者表现为与接触部位一致的红斑、水肿,较重者在红斑上有水疱、糜烂、渗出,更重者可出现溃疡及坏死。

变态反应引起的称为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又称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接触外界物质并被致敏引起的迟发性超敏反应。这些致病物质多为低分子化学物质,本身无抗原性,不能引发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产生,称为半抗原。它进入表皮后,与表皮蛋白质结合形成全抗原。后者被表皮中的朗格汉斯式细胞吞噬、处理,并传递给 T细胞,导致致敏淋巴细胞形成,使皮肤致敏。以后,当皮肤再次接触此种物质或与其化学构造相近的物质时,接触部位就出现炎症反应。最常引起这类皮炎的是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染料、油漆、有机溶剂等化工原料,敌敌畏、六六六等杀虫剂,染发水、冷烫液、油彩、洗涤剂、唇膏等各种日用化工产品,各种塑料及橡胶制品,镍、铬等重金属盐类及含有磺胺、局部麻醉药、抗生素和汞剂等的外用药物。动物性及植物性物质如羊毛、某些昆虫的分泌物、荨麻、长春藤、生漆等也可引起。

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皮损,初发时亦多与接触部位一致,轻者仅有红斑、水肿、丘疹、水疱,重者红肿明显,有大疱、糜烂、渗液,但罕见坏死及溃疡。若变应原有挥发性,或患者搔抓了患处及他处或衣服污染了变应原,变应原可以传播到原接触部位附近或远隔部位而引起皮损。在高度敏感的个体,皮损甚至泛发全身。患者自觉轻重不同的痛痒。若长期不能去除致病物质,可演变成慢性皮炎,称为慢性湿疹。

诊断

根据发病前有接触史、发病部位与接触部位一致及皮疹的形态等,可以作出诊断。但须与异位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郁滞性皮炎、钱币形湿疹等鉴别。为追查病因,可详细询问病人的接触史和外用药史,避免接触某些物质后症状是否减轻及再接触时是否再发等。对可疑物质,可通过斑贴试验加以证实。

斑贴试验用于检测皮肤对接触物的过敏性,从而确定致敏物质。可致成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变应原多种多样,不可能逐一加以检测。必须以确切的病史和皮肤病表现的特点为依据,先找出可能的病因,再用斑贴试验加以证实和确认。斑贴试验一般在皮炎消退至少 2周后进行,过早进行会导致皮炎再发或使原有皮炎加重。试验部位多在病人背部,有时也可在前臂屈侧进行。每一斑贴物应标明号码,以确保结果准确无误。

治疗

清除已明确的或可疑的致病物质和避免与之再接触,是治疗成功和预防再发的首要条件。

(1)局部治疗。患处先以2~4%硼酸水、生理盐水等湿敷,若有明显感染时,可用1/8000高锰酸钾液、0.1%黄连素液等湿敷。湿敷后有红肿、丘疹、水疱者,可外用皮质类固醇霜剂,亦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有糜烂、渗出者,可外用40%氧化锌油。慢性或亚急性皮炎可外用皮质类固醇霜剂或糠馏油、黑豆馏油软膏等。

(2)全身治疗。口服抗组织胺药及维生素 C有助于缓和症状。重者可给短程皮质类固醇口服或肌肉注射。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