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黄

概况

异名:蒲厘花粉(《本草经集注》),蒲花(《江苏省植物药材志》),薄棒花粉(《新疆药材》),蒲草黄(《药材学》)。

基源:为香蒲科香蒲属植物水烛或东方香蒲及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

原植物:水烛Typha angustifolia L.或东方香蒲T.orientalis Presl.

历史:蒲黄为常用中药,始载于《本经》,列上品。《图经本草》:“蒲黄,生河东池泽。香蒲,蒲黄苗也,至夏抽梗于叶丛中,花抱梗端,如武士棒杆,蒲黄即花中蕊屑也,细若金粉……”,《纲目》:“蒲,丛生水际,似莞而褊,有脊而柔。”所述与商品药材原植物为香蒲科香蒲属植物一致。《中国药典1963年版》收载:长苞香蒲(Typha angustata Bery et Chanb.)或香蒲属其它植物,1977年版、1985年版和1990年3版都是收载水烛或东方香蒲及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中药志》1960年第1版,蒲黄原植物的收载为:长苞香蒲、水烛、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 L.)和小香蒲(T.minima Funk.)等同属植物。

形态:水烛:多年生沼生草本,高1.5~3m,叶片线形,宽5~8mm。穗状花序圆柱形,长30~60cm,雌雄花序不连接,有1~10cm的距离,雌花序在下,长10~30cm,成熟时径10~25mm,雌花的小苞片较柱头短,柱头线状长圆形,毛与小苞片近等长,而比柱头短;雄花序在上,长20~30cm,雄花有雄蕊2~3枚,毛较花药长,花粉粒单生。小坚果无沟。花果期6~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2页.图6833)

生境与分布:生于水边及池沼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陕西、甘肃、青海、华东、河南、湖北、四川、云南等省区。亚洲北部、欧洲、北美、大洋洲也有分布。

东方香蒲与水烛的主要区别在于:圆柱状穗状花序雄花序与雌花序彼此连接,雄花序在上,长3~5cm,雄花有雄蕊2~4,花粉粒也为单生;雌花序在下,较雄花序粗,长6~15cm,雌花无小苞片,有多数基生的白色长毛,毛与花柱近等长,柱头匙形,不育雌蕊棍棒状。小坚果有1纵沟。花果期5~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1页.图6831)

生境与分布:生于水旁或沼泽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陕西、华东、湖南、广东、云南等省区。日本、原苏联、菲律宾等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宜温和潮湿的环境。土壤以腐殖质较多的壤土为好。通常在水浅的塘边、沟渠或水田中栽培。用种子繁殖,于2~3月,将去年秋季采收的果实穗切成3~4cm长的小段,然后播入水田或塘边,每段间距4~7cm。发芽后进行除草、间苗等管理。幼苗生长期间,结合拔草追施堆肥或饼肥,促进生长。3年后即开花、结实。亦可在4月间进行分株繁殖,将蒲草挖出,掰分成若干株,以株行距33×33cm分栽于水田或塘边。

采集: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碾轧,筛取花粉。中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长。

鉴别

性状:为鲜黄色粉末。体轻,放水中则飘浮水面。手捻有滑腻感,易附着手指上。用放大镜检视,为扁圆形颗粒,或杂有绒毛。无臭,无味。

以色鲜黄、光滑、纯净者为佳。

显微 粉末姜黄色。花粉粒类球形、长圆形、圆三角形或广卵圆形,直径20~40μm,长约至35μm。外壁厚约1.5μm,内外两层约等厚,表面具拟网状雕纹,网脊粗而中断,具单乳(远极孔),不甚明显;光切面观花粉轮廓线呈微细的凸波状。(图见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395页.图191)

理化:取本品粗粉适量,用8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提取液减压浓缩至适当体积,低温放置后分为3层,取中层浸膏,用5倍量5%硫酸稀醇溶解,水浴加热水解6小时,冷藏,析出甙元,取甙元少许用无水乙醇溶解后,点于纤维素板上,以异鼠李素、槲皮素为对照品,用氯仿-乙酸-水(50∶45∶5)为展开剂,展开后,用1%三氯化铝乙醇液显色,在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图见刘训红《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345页.图243-1)

加工炮制:蒲黄炭 取净蒲黄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黑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性质

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雌花序含槲皮素、异鼠李素、异鼠李素甙、β-谷甾醇、二十五烷、6-氨基腺嘌呤、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3,4,7,13],琥珀酸、香草酸、肉桂酸、对羟基苯甲酸、D-甘露醇[7]。花粉含β-谷甾醇棕榈酸酯、棕榈酸、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谷甾醇、异鼠李素、山柰酚、槲皮素、柚皮素[14]、异鼠李素3-O-α-鼠李糖基-α-鼠李糖基-β-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O-α-rhamnosyl-α-rhamnosyl-β-glucoside)、异鼠李素-3-O-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甙(Isorhamnetin-3-O-α-L-rhamnosyl-(1→2)-β-Dglucoside)、山柰酚-3-O-α-鼠李糖基-β-葡萄糖甙(Kaempferol-3-O-α-rhamnosyl-β-glucoside)、槲皮素-3-O-α-鼠李糖基-β-葡萄糖甙(Quercetin-3-O-α-rhamnosyl-β-glucoside)[14,15]山柰酚-3-O-(2G-α-L-鼠李糖基)-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甙[Kaempferol-3-O-(2G-α-L-rhamnosyl)rutinoside][15]

附 长苞香蒲(Typha angustata Bory et Chaub.)花粉含异鼠李素(Isorhamnetin)甙、二十五烷、棕榈酸、硬脂酸、谷甾醇、棕榈酸、甘油酯、硬脂酸甘油酯、油酸甘油酯[1]、α-香蒲甾醇(α-Typhasterol)[2]、β-谷甾醇棕榈酸酯、5α-豆甾烷-3,6-二酮[3]、槲皮素、异鼠李素-3-O-芸香糖甙[4]、香蒲甙(异鼠李素-3-O-葡萄糖-鼠李糖-鼠李糖甙)[5]、三十一烷醇-6,二十九烷二醇-6,21、二十九烷二醇-6,8、二十九烷、二十九烷二醇-6,10[3]、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胱氨酸[6],雌花序含香草酸、反式对羟基肉桂酸、原儿茶酸、甘油单香豆酸酯、琥珀酸、对羟基苯甲醛、D-甘露醇[7],Zn、Cu、Mn、Fe、Mg、Ca、Na、K[8]

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 L.)花粉含水分16%、粗蛋白18.9%、粗淀粉13.31%、糖6.47%、粗脂肪1.16%、灰分3.7%。糖中有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木糖、松二糖、低聚糖[9]。又含异鼠李素甙、脂肪油、谷甾醇[2,10]、棕榈酸、硬脂酸[9]、甲酸、乙酸、丙酮酸、乳酸、苹果酸、琥珀酸、柠檬酸[11]。叶含维生素C[9]汉城产的叶含3,3′-二甲基槲皮素-4′-葡萄糖甙、异鼠李素-3-O-葡萄糖甙、异鼠李糖-3-O-新橙皮甙[12]。根茎含鞣质、糖[9]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等.中药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3:401。
[2]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444。
[3] 中草药 1985;16(1):48。
[4] 中草药 1983;14(1):11。
[5] 湖南中医杂志 1990;6(2):53。
[6] 湖南中医杂志 1985;1(3):42。
[7] 沈阳药学院学报 1983;18:24。
[8] 中草药 1986;16(6):4。
[9]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2457。
[10] 裴鑑等.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27。
[11] Chem Pharm Bull 1978;26(5):1437。
[12] Phytochemistry 1981;22(12):2881。
[13] 湖南医药杂志 1978;5(3):46。
[14] 中草药 1990;21(2):2。
[15] 药学学报 1986;21(6):441。

药理

①心血管作用 1)对心脏和冠状血管的影响 蒲黄的醇提物对离体蟾蜍心脏,低浓度增强其收缩力,高浓度则抑制之[1,2]。蒲黄醇提物0.15g加入灌流液使离体兔心、豚鼠心心率减慢,使离体兔心冠脉流量增加35%;使经电刺激致纤颤的离体兔心冠脉流量增加43%;对注射脑垂体后叶素使冠脉收缩后,蒲黄扩张冠脉的作用更明显,冠脉流量可增加76%。与此同时,心电图亦有所改善[2]。蒲黄的水提醇沉液(2g/ml)0.5ml注入灌流液,对离体兔心亦使冠脉流量明显增加[3]。薄黄浸膏(1∶3)0.2ml/只im于小鼠,使心肌86Rb的摄取量增加27.9%[4]。用蛋白竞争结合法测定家兔心肌cAMP含量,从蒲黄中分离的两种黄酮化合物(异鼠李苷1和槲皮素)均使心肌cAMP含量升高约1/3,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5]。蒲黄的水提醇沉剂再经强酸性阳离子吸附部分,能使犬心肺装置的单位时间心输出量增加,主动脉压升高,中心静脉压下降,心率增快,心电图T波改善,心功能指数提高,但每搏输出量无明显变化。其正性频率作用可能与兴奋β-受体有关。但对于麻醉犬,上药iv却使心率减慢,可能是在整体情况下通过迷走神经或迷走中枢抑制心率而表现负性频率作用[6]。蒲黄成分水仙甙(Narcissin)0.385~4mg加入离体豚鼠心脏灌流液,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抑制心肌收缩与增加冠脉流量,水仙甙10mg/kg iv,对麻醉开胸犬可降低血压,降低心左室内压峰值及心肌耗氧量[13]。水仙甙150mg/kg ip,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可减轻心电图ST段的改变[14]。以家兔左室支动脉结扎形成实验性急性心肌梗塞模型,蒲黄注射液20g/kg iv,可限制心肌梗塞范围,心电图改变及心肌坏死均有减轻[7]。蒲黄注射液20g/kg iv对实验性心肌梗塞兔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显著,表明抗血小板聚集可能是蒲黄抗心肌缺血作用的机制之一[8]。 2)扩张外周血管与降压作用 蒲黄提取物对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9]。蒲黄醇提物30mg/kg股动脉注射,可使麻醉犬股动脉血流量增加75%~570%,外周阻力系数平均下降62.7%[2]。流浸膏12g/kg,能使金黄地鼠夹囊微循环小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毛细血管开放数增加,但小动脉管径未见明显改变[4]。蒲黄阳树脂吸附部分亦有血管扩张作用,且不为丙烯心得安所阻断,提示此作用机理与β-受体无关[6]。蒲黄的水提醇沉制剂20mg/kg股动脉注射有一定的血管直接扩张作用[10]。蒲黄煎剂、醇提取物及阳树脂吸附部分静脉注射,均可使麻醉猫、兔、犬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腹腔注射于犬亦略有降压作用。血管扩张可能是降压作用的主要因素[1,2,6,9,11]。 3)对动脉内皮细胞的影响 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于高脂兔血清的培养液中,加入蒲黄兔血清(用蒲黄16g/日喂饲2月的兔血清),培养3d,结果表明蒲黄兔血清能明显促进内皮细胞合成PGI2[15]。蒲黄中提取的单体y2、y3、y4,0.4mg/ml浓度,对体外培养的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纤维蛋白性损伤有保护作用,与对照组比细胞损伤明显减轻,脱落减少,多数细胞排列规则,形态正常,而对照组细胞明显皱缩,多数细胞脱落或解体[16]。 ②降血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 对于以高脂饲料喂养的家兔,饲料中加入蒲黄(16g/只),喂饲16wk,能防止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增加胆固醇从粪便排泄,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减慢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速率,还可能影响体内胆固醇的代谢[17]。蒲黄还能减轻高脂血症家兔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改善心肌营养血流[18]。对于正常大鼠,蒲黄浸膏及其脂溶部位A1均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对高脂造型大鼠,亦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对于乳鼠,A1可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同时升高HDL-Ch[19]。对于食物性高脂血症家兔,蒲黄粉16g/只喂饲14wk不但使血清总胆固醇明显降低,而且使血清TC/HDL-C及主动脉壁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尚可防止动脉壁血栓素A2(TXA2)和前列腺环素(PGI2)的平衡失调[20]。蒲黄降低家兔血胆固醇和促进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消退的作用,可能与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关[21,22]。 ③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家兔ig蒲黄水煎液、水浸液或50%乙醇浸液,均能使凝血时间明显缩短[9,11,25]。家兔sc蒲黄提取物,能使血小板数增加,凝血酶元时间缩短[9]。异鼠李素3-芸香糖基-7-鼠李糖甙为蒲黄缩短凝血时间、为止血作用的有效成分[26]。另有报告,认为蒲黄水煎醇提液及有机酸部分有抗凝血、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可能是由于其氢离子强电荷对血液蛋白质结构功能影响的结果[27]。用纤维蛋白平皿法研究发现,蒲黄水提取液有促纤溶作用,活性稳定,直接分解纤维蛋白,不依赖纤维蛋白酶系的存在。对于家兔颈静脉血栓模型,蒲黄水浸液给兔ig可使血栓溶解率显著增高[28]。蒲黄煎剂6.4~25.6g/L,总黄酮2.5~10g/L,有机酸11~44g/L及多糖2.5~10g/L,体外试验对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总黄酮111.3,222.5mg/kg,有机酸1.4mg/kg iv,对兔花生四烯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23]。蒲黄提取的组分FⅣ(含黄酮类)9.49mg/ml,可促进培养的猪动脉内皮细胞产生PGI2和tPA(纤溶酶原激活物);对ADP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24]。 ④对子宫作用 蒲黄煎剂、酊剂及乙醚浸出物对豚鼠、大鼠、小鼠离体子宫均呈兴奋作用,大剂量时(含生药浓度为1∶500至1∶250)使节律性收缩振幅加大,紧张性增高,呈痉挛状态;0.05~0.2g/kg iv对麻醉兔在位子宫均有明显兴奋作用[1,11,12]。50%蒲黄注射液4ml/kg ip于妊娠10天小鼠6ml/kg ip于妊娠40天豚鼠,有显著引产作用,中期引产成功率81%[11]。 ⑤抗炎免疫 蒲黄水煎液浓缩后外敷,对大鼠下肢烫伤有明显的消肿作用;也可加快家兔id伊文思蓝的消散速度。腹腔注射蒲黄水煎醇沉剂15g/kg,对大鼠蛋清性脚肿也有消退效果,并能降低大鼠、小鼠局部注射组织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高[29]。蒲黄水煎液2.5,50,100g/kg ip,对大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31]。蒲黄粉8g/只(制成药糕)食入有增强大鼠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32]。 ⑥抗结核 蒲黄煎液1∶100浓度在试管内能抑制结核杆菌生长,100%煎液1ml ig,每周3次,共10周,对豚鼠实验性结核病有治疗效果[30]

毒性:50%蒲黄注射液ip,对小鼠的LD50为35.57g/kg,ip有引起豚鼠过敏及小鼠红细胞与白细胞减少等反应[11]。蒲黄煎剂、总黄酮、有机酸及多糖iv,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10.15±1.06,2.23±0.13,4.06±0.42g/kg及244.3±46.1mg/kg[23]

参考文献

[1] 江西医学院学报 1956;(1):6。
[2] 湖南医药杂志 1976;3(2):48。
[3] 中成药研究 1984;(1):41。
[4] 湖南医药杂志 1979;6(5):58。
[5] 湖南医药杂志 1982;9(5):60。
[6] 湖南医药杂志 1976;3(5):49。
[7]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5(5):297。
[8]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7(4):232。
[9] 吉林医科大学学报1960;(1):80。
[10] 新医药学杂志 1976;(5):38。
[11]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5(5):299。
[12]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3;(9):1。
[13] 中国药理学报 1987;8(2):123。
[14] 中草药 1988;19(3):19。
[15]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87;7(4):296。
[16]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91;11(3):185。
[17] 中医杂志 1981;22(7):69。
[18] 上海医学 1980;3(8):53。
[19]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5(3):141。
[20]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6;14(5):291。
[2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89;9(3):189。
[22]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9;(8):47。
[23]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90;6(5):328。
[24]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88;8(3):213。
[25] 药学通报 1965;11(12):562。
[26] Chem Pharm Bull 1988;36(11):4414。
[27] 湖南医药杂志 1976;3(6):49。
[28]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88;8(4):267。
[29] 湖南医药杂志 1978;5(2):54。
[30] 中国防痨杂志 1964;5(3):488。
[31] 湖南医药杂志 1983;10(1):61。
[32]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3):176。

药性

性味:甘、辛,凉。 ①《本经》:“味甘,平。” ②《本草正》:“味微甘,性微寒。” ③《本草汇言》:“炒味涩,生性凉。” ④《要药分剂》:“味甘、辛,性平。” ⑤《新华本草纲要》:“甘,平。”

归经:入肝、心经。 ①《纲目》:“手、足厥阴血分。” ②《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阳、太阴、足阳明、厥阴。” ③《药品化义》:“入脾经。” ④《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归肝、心包经。”

功效:凉血止血,活血消瘀,止痛。

主治:生用治经闭腹痛,产后瘀阻作痛,跌扑血闷,疮疖肿毒;炒黑止吐血,衄血,崩漏,泻血,尿血,血痢,带下;外治重舌,口疮,聤耳流脓,耳中出血,阴下湿痒。 ①《本经》:“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 ②《药性论》:“通经脉,止女子崩中不住,主痢血,止鼻衄,治尿血,利水道。” ③《日华子本草》:“治(颠)扑血闷,排脓,疮疖,妇人带下,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坠胎,血运血癥,儿枕急痛,小便不通,肠风泻血,游风肿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泄精,血痢。破血消肿生使,补血止血炒用。” ④《纲目》:“凉血,活血,止心腹诸痛。” ⑤《本草经疏》:“治癥结,五劳七伤,停积瘀血,胸前痛即发吐衄。” ⑥《现代实用中药》:“外用于创伤,湿疹。” ⑦《南宁市药物志》:“外用治瘰疬。” ⑧《新华本草纲要》:“经闭腹痛,产后瘀阻作痛,跌扑血闷,疮疖肿毒;炒黑止吐血,衄血,崩漏,泻血,尿血,血痢,带下;外治重舌,口疮,聤耳流脓,耳中出血,阴下湿痒。” ⑨《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痛经,脘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孕妇慎服。 ①《本草衍义》:“不可多食,令人自利,不益极虚人。” ②《本草品汇精要》:“妊娠不可生用。” ③《本草经疏》:“一切劳伤发热,阴虚内热,无瘀血者禁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五灵脂,治痛经,经闭,产后恶露不下,小腹作痛,及血瘀心腹作痛,跌打损伤等症。 ②配青黛,治肝火上攻,或肝火犯肺,或肺热伤络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症。 ③配蜜糖,调敷,治疮疡肿痛。 ④配煅龙骨,研末混匀,外用,治外伤出血。 ⑤配石榴花,治鼻衄经久不止。 ⑥配郁金,治膀胱热,尿血不止。 ⑦配生地汁,治血热妄行咯血。 ⑧配当归,治冲任失调,妇人崩漏。 ⑨配小蓟,治血淋热结,尿中带血及血热鼻衄等症。 ⑩配乌贼骨,研末外用,治各种外伤出血。 ⑾配炮姜、肉桂,治产后恶露不净攻冲心胸痞满,或脐腹胀痛,或胞衣不下以及脾肾虚寒失于固摄的便血。 ⑿配白及、青黛,治吐血、咯血。 ⒀配丹参、炮姜炭,治产后子宫收缩不良而致的出血症。 ⒁配熟地黄、侧柏叶(炒黄),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⒂配龙骨、艾叶,治妇人月经过多,血伤漏下不止。 ⒃配甘草、干姜,治卒下血。 ⒄配露蜂房、白鱼,外敷治小儿重舌,口中生疮,涎出。 ⒅配桐皮、甘草,外用,治阴蚀。 ⒆配干姜炭、高良姜,治胃寒而痛。 ⒇配阿胶、艾叶、益母草,治崩漏。 (21)配五灵脂、煨葛根、煨肉豆蔻,治大便脓血样,腹部闷痛便血,属慢性结肠炎者。 (22)配藕节炎、地榆类、侧柏叶,治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 (23)配当归、川芎、香附,治妇女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等症。 (24)配槐花炭、防风、地榆炭,治便血。 (25)配紫丹参、三七、葛根,治心绞痛。 (26)配桃仁、当归、川芎,治跌打损伤。

方选和验方: ①蒲黄散(《千金要方》)治漏下不止:蒲黄10g,鹿茸、当归各60g。下筛,酒服5g,每日3次。 ②蒲黄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产后恶露不快,血上抱心,烦闷满急,昏迷不省,或狂言妄语,气喘欲绝:蒲黄60g,干荷叶、牡丹皮、延胡索、甘草、生干地黄各1g。上为末,入蜜少许,水煎,分2次服。 ③蒲黄丸(《圣济总录》)治妇人月候过多,血伤漏下不止:蒲黄90g(微炒),龙骨75g,艾叶30g。上3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煎米汤饮下,艾汤下亦得,日再。 ④失笑散(《局方》)治产后心腹痛欲死:蒲黄(炒香),五灵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份。为末,先用酽醋,调6g,熬成膏,入水200ml,煎140ml,食前热服。 ⑤蒲黄散(《圣济总录》)治膀胱热,小便血不止:蒲黄(微炒)60g,郁金(锉)90g。上2味,捣罗为散,每服2g,粟米饮调下,空心晚食前服。 ⑥《证类本草》:“催生:蒲黄、地龙(洗去土,于新瓦上焙令微黄)、陈橘皮等份。各为末,如经日不产,各抄2g,新汲水调服。” ⑦蒲黄散(《僧深集方》)治卒下血:甘草、干姜、蒲黄各1份。3物下筛,酒服2g,日3服。 ⑧蒲黄散(《圣惠方》)治小儿重舌,口中生疮,涎出:蒲黄0.3g,露蜂房0.3g(微炙),白鱼3g。上药,都研令匀。用少许酒调,敷重舌、口中疮上,日3用之。 ⑨蒲黄散(《令李方》)治阴蚀:蒲黄60g,桐皮60g,甘草60g。凡3物,捣筛,粉创上。 ⑩寸金散(《证治准绳》)治心经烦热,血热妄行,舌上出血:蒲黄、白面各6g,牛黄、冰片各3g。为末,每服3g,生藕汁调,食后服。 ⑾恩袍散(《卫生宝鉴》)治咯血、吐血、唾血,以及烦躁等症:生蒲黄、干荷叶等份。研为散,每服9g,浓煎,桑白皮汤调下。 ⑿消血散(《外台秘要》)治从高坠下,内损瘀血:蒲黄3g,当归、干姜、桂心各2.4g,大黄3g,炒虻虫1.2g。为细末,每服2g,日2次,渐加至3g,空腹酒送下,日2次。 ⒀蒲黄丸(《太平圣惠方》)治虚劳,小便出血:蒲黄、熟地黄、葵子、续断、当归各30g,菟丝子45g,蔓荆子60g。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粥汤下。 ⒁蒲黄汤(《千金翼方》)治诸痔下血:蒲黄30g,当归、白芷、白石脂各90g,干地黄、川芎、甘草、黄连各60g。水煎分3服。 ⒂蒲黄散(《太平圣惠方》)治虚劳,肺热吐血:蒲黄0.9g,炙甘草0.3g,人参、当归、白芍药、阿胶、麦门冬各30g,黄芪、刺蓟、生干地黄各15g。研为散,每服6g,粥汤调下。 ⒃蒲黄膏(《卫生宝鉴》)治卒聋:蒲黄、细辛各0.3g米、杏仁各0.9g(研如膏)。3药研末,和杏仁膏捻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中,每日1换。 ⒄化膜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疗膜性痛经(临床表现以腹痛剧烈,经血中夹有膜片状瘀块为特征):蒲黄15g,五灵脂12g,山楂12g,青皮4.5g,血竭粉3g,水煎服。 ⒅《常见病验方选编》:“治血瘀型溃疡病:胃部刺痛,食后痛,痛处固定,拒按,大便色黑如柏油样或吐血:生蒲黄、五灵脂、当归、赤芍、元胡各6g,旱莲草15g。水煎服。” ⒆《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癥瘕:蒲黄24g,五灵脂15g,益母草45g,霜楮实叶60g。水煎,每日早晚服。” ⒇妇乐饮(陕西中医 1989;(4))治疗痛经:蒲黄、五灵脂、香附、当归、小茴香、肉桂各10g,牛膝6g。在月经来潮前3~7天,或经期服药,每个月经周期3~7剂,连服3个月经周期。 (21)蒲楂泽泻汤(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1;(2))治疗高脂血症:生蒲黄、生山楂、泽泻各24g,每剂水煎2次,每次45分钟,合计300ml,分2次服,14天为1疗程,治疗期间停用他药。 (22)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1;(3):“治子宫内膜异位致不孕,表现月经过多伴不孕者:生蒲黄、玉米须、血见愁各20g,炒丹皮、丹参、醋制香附各4.5g,炒赤白芍、熟军炭、震灵丹各9g,花蕊石12g,三七粉2g(吞)。水煎服,每日1剂。” (23)三七生蒲黄(河北中医 1995;(4))治眼球前房积水:三七10~15g,生蒲黄15~20g。水煎分2次温服,每日1剂,10剂为1疗程。 (24)复方蒲黄汤(河北中医 1994;(5))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炒蒲黄、五灵脂各6g,夏枯头9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单方应用:①《梅师集验方》:“治产后血不下:蒲黄90g。水300ml,煎服100ml,顿服。” ②《塞上方》:“治坠伤扑损,瘀血在内,烦闷者:蒲黄末,空心温酒服9g。” ③《简要济众方》:“治吐血、唾血:蒲黄30g。捣为散,每服9g,温酒或冷水调。” ④《简便单方》:“治肺热衄血:蒲黄、青黛各3g。新汲水服之。或去青黛,入油发灰等份,生地黄汁调下。” ⑤《圣惠方》:“治鼻衄经久不止:蒲黄60~90g,石榴花30g(末)。上药,和研为散,每服以新汲水调下3g。” ⑥《本事方》:“治舌胀满口,不能出声:蒲黄频掺。” ⑦《圣惠方》:“治聤耳出脓:蒲黄末,掺之。” ⑧《简便单方》:“治耳中出血:蒲黄、炒黑研末,掺入。” ⑨《千金方》:“治脱肛:蒲黄60g。以猪脂和敷肛上,纳之。” ⑩《千金方》:“治丈夫阴下湿痒:蒲黄末敷之。” ⑾《中国民间小单方》:“治因肝火犯肺,损伤肺络之咳血:蒲黄100g,每次服9g,冷开水送服。” ⑿新医药学杂志1977;(9):“治疗渗液性湿疹:生蒲黄过筛,去杂质,研粉。将生蒲黄粉直接撒在皮损上。渗液渗透药粉时,再继续撒布,外面可覆盖纱布。再用药时方法同上,勿将已干燥的药粉去掉或洗掉。” ⒀新中医 1991;(9):“治恶露不绝:生蒲黄60g,醋适量。先把醋倒入锅内煮沸,再放入蒲黄搅拌成稠糊状,待凉后,团如弹子大(约重9g)。每服1丸,用醋将丸药化开后喝下,早晚各1次。”

食疗:范汪蒲黄酒《外台秘要》:“治风虚水气之通身肿,亦疗暴肿:蒲黄、小豆、大豆各30g。上3味,以清酒1000ml,煮取300ml,去豆。分3服。”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本事方》云,有士人妻舌忽胀满口,不能出声,以蒲黄频掺,比晓乃愈。又《芝隐方》云,宋度宗,一夜忽舌肿满口,用蒲黄、干姜末等份,干搽而愈。据此二说,则蒲黄之凉血活血可证矣。盖舌乃心之外候,而手厥阴相火乃心之臣使,得干姜是阴阳能相济也。” ②倪朱谟《本草汇言》:“蒲黄,性凉而利,能洁膀胱之原,清小肠之气,故小便不通,前人所必用也。至于治血之方,血之上者可清,血之下者可利,血之滞者可行,血之行者可止。凡生用则性凉,行血而兼消;炒用则味涩,调血而且止也。” ③贾九如《药品化义》:“蒲黄,若诸失血久者,炒用之以助补脾之药,摄血归源,使不妄行。双取体轻行滞,味甘和血,上治吐衄喀血,下治肠红崩漏。但为收功之药,在失血之初,用之无益。若生用亦能凉血消肿”。 ④张璐《本经逢原》:“蒲黄,《本经》主心腹膀胱寒热,良由血结其处,营卫不和故也。与五灵脂同用,胃气虚者,入口必吐,下咽则利,以五灵脂性味浊恶也。舌根胀痛,亦有属阴虚火旺者,误用前法(指同干姜末干掺),转伤津液,每致燥涩愈甚,不可不审。” ⑤张山雷《本草正义》:“蒲黄,专入血分,以清香之气,兼行气分,故能导瘀结而治气血凝滞之痛。东璧李氏虽谓其凉血、活血,亦以水产之品,故以为凉。颐谓蒲本清香,亦有辛味,以《本经》菖蒲辛温例之,必不可以为寒凉。蒲黄又为蒲之精华所聚,既能逐瘀,则辛散之力可知。况心腹结滞之痛,新产瘀露之凝,“失笑”一投,捷于影响,虽曰灵脂导浊,是其专职,然蒲黄果是寒凉,必非新产有瘀可用。若舌疮口疮,皮肤湿痒诸病,敷以生蒲黄细粉可愈,则以细腻粘凝,自有生肌之力,非仅取其清凉也。”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