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油

概况

异名:胡麻油(《别录》),乌麻油(《外台》),脂麻油(《近效方》),香油(苏轼·《物类相感志》),生油(《本草衍义》),清油(《岭南卫生方》)。

基源:为胡麻科胡麻属植物芝麻种子榨取的脂肪油。

原植物:芝麻Sesamum indicurn L.(S.orientale L.)

余项参见“黑脂麻”条。

化学性质

油中含油酸、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二十四酸、二十二酸等的甘油酯。此外尚含甾醇、芝麻素、芝麻林素、芝麻酚、维生素E、车前糖(Planteose)、剪秋罗四糖(Lychnose)、戊糖、芝麻糖、果糖、糠醛葡萄糖、蔗糖、戊聚糖等。其他尚含叶酸,烟酸[1]

叶含芝麻甙(Pedallin),叶和果实中分离出绿原酸,原儿茶酸,对香豆酸,邻香豆酸,阿魏酸。

种子含脂肪油可达60%,种子尚含叶酸、烟酸、蔗糖、卵磷脂、戊聚糖、蛋白质及多量钙盐等[2]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78。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955。

药性

性味:甘,凉。 ①《中国药典》;“气微或带有熟芝麻的香气,淡。” ②《别录》:“微寒。” ③《本草品汇精要》:“甘,微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阳明经。”

功效:润燥通便,解毒,生肌。

主治:肠燥便秘,蛔虫,食积腹痛,疮肿,溃疡,疥癣,皮肤皲裂。 ①《中国药典》:“润肠,润肺。” ②《别录》:“利大肠,胞衣不落。生者摩疮肿,生秃发。” ③《千金·食治》:“去头面游风。” ④孟诜:“杀五黄,下三焦热毒气,通大小肠,治蛔心痛,敷一切恶疮疥癣,杀一切虫,取103.5ml和鸡子两颗,芒硝30g,搅服,少时即泻下热毒。” ⑤《本草拾遗》:“主天行热,肠秘内结热,服103.5ml,下利为度。” ⑥《日华子本草》:“陈油煎膏,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 ⑦《纲目》:“解热毒,食毒,虫毒。”

用法用量:内服:1次17~68ml。外用:作软膏及硬膏基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新中医 1981;(10):“治癔病:麻油、芝麻、冰糖、蜂蜜、核桃、鲜牛奶各120g,大茴、小茴各12g。同于文火上炖约2小时左右,使之成膏,每服核桃大1团,每日服3次。” ②新中医 1985;(1):“治小面积烫伤:麻油450g,酸枣树皮70g,猪油、黄蜡各50g,冰片石炭酸、麝香各5g。先将酸枣树皮浸麻油中48小时,文火煮沸麻油,熬枯酸枣树皮后去渣,再加入另药熬成膏。用时先清洗疮口,将麻油膏涂于烫伤处,无需包扎,每天涂药1~2次。”

单方应用:①《易简方》:“治诸种中毒:生麻油100ml,灌之。” ②《仁斋直指方》:“治痈疽发背初起:麻油500g,煎20沸,加醋200ml,分5次服,1日服完。” ③《蔺氏经验方》:“治小儿初生,大小便不通:麻油30g,加皮硝少许。煎沸、冷后,徐徐灌入口中。” ④《便产须知》:“治漏胎难产:麻油15g,加蜜30g熬数十沸,温服。” ⑤中华耳鼻咽喉杂志 1958;(6):“治慢性单纯性鼻炎:麻油煮沸,冷后滴鼻,先每侧鼻孔滴2~3滴,渐增至5~6滴,每日3次,一般用10天有效。”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