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

概况

异名:小南强(《清异录》),柰花(《丹铅杂录》)。

基源:为木犀科素馨属植物茉莉花的花。素馨属全世界有300余种,中国约47种。

原植物:茉莉花Jasminum sambac(L.)Ait.,又名茉莉(《纲目》),末利(《南方草木状》),木梨花(《中国树木分类学》)。

历史:茉莉载于《纲目),释名“柰花”。李时珍谓:“原出波斯,移植南海,今滇、广人栽莳之。其性畏寒,不宜中土。弱茎繁枝,绿叶团尖。初夏开小白花,重瓣无蕊,秋尽乃止,不结实。有千叶者,红色者,蔓生者。其花皆夜开,芬香可爱。……素馨、指甲(小蜡树)皆其类也。”由此可见,与今之茉莉一物也。

形态:直立或攀援灌木,高达3m,小枝圆柱形或稍压扁状,有时中空,被疏柔毛。单叶对生;叶片纸质,圆形、椭圆形、卵状椭圆形或卵状;长4~12.5cm,宽2~7.5cm,两端圆或钝,稀微心形,侧脉4~6对,上面微凹入或凸起,下面凸起,细脉两面常明显,微凸起,下面脉腋间常具簇毛,其余部分光滑;叶柄长2~6mm;被短柔毛,具关节。聚伞花序,顶生,通常有花3朵,有时单花或多达5朵;花序梗被短柔毛,长1~4.5cm;花梗长3~20mm;花极芳香,白色;花萼无毛或疏被短柔毛,裂片线形,长5~7mm;花冠杯状高脚碟形,管长7~15mm,裂片长圆形,披针形或近圆形,宽5~9mm,先端钝或圆;雄蕊2,着生于花冠管内;子房2,有胚珠2颗。果球形、紫黑色,径约1cm。花期5~8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第370页.图4693)

生境与分布:原产印度,中国南方和世界各地广泛栽培。

生药

栽培:宜温暖湿润气候,怕炎热,不耐霜冻。以富含腐殖质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用扦插繁殖,于4~6月,选2年生枝条,截成15~20cm长.带有2~3个芽的插条,斜插于苗床,行株距20×6~7cm。插后,覆土压紧,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在25~35℃温度下,约1个月生根。培育1年后,于春季移栽,按行株距1×0.6m定植。亦可压条繁殖。栽后,每年中耕除草,用人畜粪水追肥4次。花期可追施磷、钾肥,促进开花。夏季须搭荫棚,并经常浇水防旱。冬季需用稻草包裹外,并须培土或在温室越冬。

采集:7月前后花初开时,择晴天采收,晒干。产于江苏、四川、广东等地。

鉴别:本品长1.5~2cm,直径约1cm,鲜时白色,干后黄棕色至棕褐色,冠筒基部的颜色略深;未开放的花蕾全体紧密叠合成球形,花萼管状,具细长的裂齿8~10个,外表面有纵行的皱缩条纹,被稀短毛;花瓣片椭圆形,先端短尖或钝,基部联合成管状。气芳香,味涩。以纯净、洁白者为佳。

化学性质

鲜花含挥发油0.2%~0.3%,油中含苯甲醇及其酯类、茉莉花素(Jasmone)、芳樟醇、安息香酸、芳樟醇酯[1]。尚含吲哚、邻氨基苯甲酸甲酯(Methyl anthranilate)和酚类[2]。又含(z)-3,4-Epoxyhexan-l-ol的酯类及其四氢呋喃衍生物[3]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47。
[2]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 1976:823。
[3] CA 1988;109:196887f。

药性

性味:辛、甘,温。 ①《纲目》:“辛,热。” ②《本草再新》:“甘、辛,热。” ③《随息居饮食谱》:“辛、甘,温。” ④《饮片新参》:“苦、微甘。”

功效:理气,开郁,辟秽,和中。

主治:下痢腹痛,结膜炎,疮毒。 ①《本草再新》:“能清虚火,去寒积,治疮毒,消疽瘤。” ②《随息居饮食谱》:“和中下气,辟秽浊。治下痢腹痛。” ③《饮片新参》:“平肝解郁,理气止痛。” ④《现代实用中药》:“洗眼,治结膜炎。” ⑤《四川中药志》:“用菜油浸泡,滴入耳内,治耳心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或泡茶。外用:煎水洗目或菜油浸滴耳。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腹胀、腹泻;茉莉花6g,厚朴6g,木香9g,山楂30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孟河四家医集·青囊秘传》:“临产不痛方:茉莉花泡汤代茶用,产前1日用之。”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目赤肿痛:茉莉花煎水洗眼。” ③《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角膜炎,目赤肿痛:茉莉花适量,水煎过滤,滴眼。” ④《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痢疾:茉莉花30~40朵。水煎服。” ⑤《四川中药志》:“治耳心痛:茉莉花用菜油浸泡,滴油入耳内。”

医药家论述

张路玉《本经逢原》:“茉莉花,古方罕用,近世白痢药中用之,取其芳香散陈气也。” ②张德裕《本草正义》:“茉莉,今人多以和入茶茗,取其芳香,功用殆与玫瑰花代代花相似,然辛热之品,不可恒用。”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