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

概况

异名:苦骨(《纲目》),川参(江苏、江西、贵州),凤凰爪(《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牛参(《湖南药物志》),牛苦参、沼水槐(《云南中药志》)。

基源:为豆科槐属植物苦参的根及种子。

原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Sophora angustifolia Sieb.et Zucc.),又名地槐、山槐、地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本品始见于《本经》,列为中品。《别录》载:“叶极似槐树,花黄色,子作荚,根味至苦恶”。《图经本草》载:“其根黄色,长五七寸许,两指粗细。三五茎并生,苗高三四尺以来,叶碎青色,极似槐叶,春生冬凋,其花黄白色,七月结实如小豆子。”以上所述,均与今之苦参相似。

形态:落叶灌木,高0.5~3m。根圆柱形,表皮黄色。茎直立、多分枝,嫩枝被黄柔毛。单数羽状复叶,长可达25cm;小叶11~25,具短柄,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长2~4.5cm,宽0.8~2cm,先端渐尖,基部近宽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疏柔毛。总状花序顶生,长可达20cm,被短柔毛;小苞片线形,仅长0.1cm;花萼钟状,长0.5~0.8cm,萼齿5;花冠淡黄近白色,旗瓣匙形,翼瓣先端近圆形无耳,龙骨瓣离生;二体雄蕊;子房被毛,具短柄,花柱细长,柱头圆形,荚果线形,长5~12cm,先端具喙,种间缢缩,成熟后不开裂。种子1~7,近球形,棕黄色。花期5~7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57页,图2444)

生境与分布:生于向阳山坡、沙地、宅旁。除新疆、青海外,全中国均有分布和栽培。

生药

栽培:宜温暖湿润的气候。需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用种子繁殖,在3月下旬~4月中旬播种。按行株距50~60×30~40cm点播,深2cm左右,每穴播种子3~5粒,用细土或草木灰覆盖。出苗后,苗高6~10cm时间苗,每穴留苗1~2株。亦可育苗移栽。生长中应结合培土进行中耕除草,每年追肥2~3次,用人畜粪水、堆肥等追施。干旱季节注意浇水。开花时,及时摘除花蕾,以利根部发育。

采集:春、秋季采挖地下部分,切去根头及小支根,洗净泥土,晒干。药材中国各地均产,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产量较大。

鉴别

性状:本品呈长圆柱形,下部常有分枝,长10~30cm,直径1~2.5cm。表面灰棕色或棕黄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薄,多破裂向外卷曲,易剥落而现黄色光滑的内层栓皮。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3~6mm;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有的可见同心性环纹。气微,味极苦。以条匀、断面色黄白、味极苦者为佳。

显微 根的横切面:木栓层为8~12列细胞,有时栓皮剥落。韧皮部有多数纤维常数个至数十个成束。束间形成层有的不明显。木质部束自中央向外分叉为2~4束,导管1~2列,直径至72μm,木纤维常沿切向排列。射线宽5~15列细胞,中央有少数细小导管及纤维束散在。薄壁细胞中含众多淀粉粒及草酸钙方晶。(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196页.图146) 粉末:淡黄色,气微,味极苦。 ①淀粉粒众多,单粒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4~22μm,脐点裂缝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由2~12分粒组成。 ②纤维及晶纤维众多,纤维细长,平直或稍弯曲,直径11~27μm,壁甚厚,非木化,孔沟不明显,胞腔线形,初生壁多少分离。纤维束周围的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的壁不均匀木化增厚。 ③草酸钙方晶直径约至23μm,长至41μm。 ④导管主为具缘纹孔,直径27~126μm。另可见木栓细胞、薄壁细胞和石细胞。(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09页.图48)

理化:①取药材粉末0.5g,加氯仿20ml,氨水0.2ml,塞口振摇,浸泡过夜,滤过,滤液浓缩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浓氨水(5∶0.6∶0.2)为展开剂,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为标准品,展距15cm,用改良碘化铋钾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90页.图61-1A) ②取药材粉末1g,用25%氨水湿润,20分钟后,加入乙醚10ml,冷浸24小时,滤过,蒸干提取液,加氯仿1ml溶解,点于中性氧化铝软板上,以乙醚-无水乙醇(9∶1)为展开剂,以苦参碱为对照品,碘蒸气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90页.图61-1B)

加工炮制:常用的炮制品有苦参和苦参炭。 ①苦参 取原药材,除去残留根头,大小分档,洗净,浸泡至约6成透时,润透,切厚片,干燥。 ②苦参炭 取苦参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化学性质

根含苦参碱(Matrine,Sophocarpidine)、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羟基苦参碱(Sophoranol)、N-甲基金雀花碱即N-甲基野靛碱(N-Methylcytisine)、右旋异苦参碱(d-Isomatrine)、安那吉碱即臭豆碱(Anagyrine)、膺靛叶碱、左旋槐果碱(l-Sophocarpine)、N-氧化槐果碱(N-Oxysophocarpine)、槐胺碱(Sophoramine)、左旋乙基槐胺碱(l-β-Ethylsophoramine)、槐定(碱)(Sophoridine)和羟基苦参碱的N氧化物(Sophoranol Noxide)[1~47]。尚含苦参啶(Kuraridine)、去甲苦参酮(Norkurarinone)、苦参啶醇(Kuraridinol)、苦参醇(Kurarinol)、新苦参醇(Neo-kurarinol)、去甲苦参醇(Norkurarinol)、异苦参酮(Isokurarinone)、苦参酮、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蛇麻素(Xanthohumol)、3,4,5-三羟-7-甲氧-8-异戊烯基黄酮、8-异戊烯基山柰酚、左旋三叶豆槐根甙(Trifolirhizin)、去甲脱水淫羊藿素(Noranhydrocaritin)和异脱水淫羊藿素(Isoanhydrocaritin)[1~3]。又谓根含抗溃疡活性成分Vexib;nol[5]。还含1-Maackiain、Sophoraflavanone G、苦参素(Kushenin)、Kushenol A、Kushenol B、Kushenol D、Kushenol C、及芒柄花黄素-7-O-葡萄糖甙(Formononetin-7-O-glucoside).异蛇麻素(Isoxanthohumol)[6,7]

附 花中含生物碱Isokuraramine、Kuraramine、Leontalbinine和Mamanine[4]。叶含5α,9α-二羟基苦参碱(5α,9α-Dihydroxymatrine)[4]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81。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83。
[3]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93。
[4] Dictionary of Alkaloids.Index.Chapman and Hall Ltd.,1989:587。
[5] CA 1991;113:126342h。
[6] Phytother Res 1990;4(6):235。
[7]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1;3(5):93;1994;6(1):10。

药理

①抗菌及抗真菌作用 苦参醚提取物及70%醇提取物用1%的浓度以平皿打孔法实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醚提取物强于醇提取物[1]。含苦参煎液8%浓度的琼脂培养基,对同心性毛癣菌及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30%浓度则对许兰氏黄癣菌、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狗小芽胞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絮状毛癣菌、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等均有抑制作用[2]。苦参水浸剂1∶3浓度于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等有抑制作用[3]。 ②抗肿瘤作用 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275mg/kg ip,连续10d可延长艾氏腹水癌、肉瘤180腹水型小鼠的生存时间,生命延长率分别为128.9%及68.2%[4]。氧化苦参碱100mg/kg ip,连续4d,可诱导小鼠肝P450含量增加,与环磷酰胺合用.可增强环磷酰胺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提高了环磷酰胺的代谢活性[5]。苦参煎液浓度为8mg/ml时对体外培养的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可显著地诱导向单核巨噬细胞方向分化[6]。 ③抗炎免疫作用 苦参碱(Matrine)对小鼠有免疫抑制作用,其抑制50%T细胞增殖的浓度为0.55~0.15mg/ml,抑制50%IL-2产量的浓度为0.1mg/ml,提示苦参碱可抑制T细胞功能[7]。苦参碱15,25mg/kg im,对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及15mg/kg im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渗出增多以及25mg/kg ip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垫肿胀均有抑制作用[8]。氧化苦参碱32,51,85mg/kg im,对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及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渗出增加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摘除肾上腺的小鼠也同样有效;51,85mg/kg im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也有抑制作用;但对大鼠棉球肉芽组织增生无抑制作用;氧化苦参碱62.5×10-2~×10-4对大鼠红细胞有膜稳定作用;125×10-1~×10-5对马血清溶液67℃水浴中加热9min,表现有抑制蛋白质加热变性的作用[9]。氧化苦参碱10-2~102μg/ml对特异性激活剂IgE-Ag引起的小鼠腹腔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而对非特异性激活剂(PWA、A23187,ATP)诱导的组胺释放无明显影响,由于氧化苦参碱可降低小鼠肥大细胞瘤815细胞的膜流动性,而不影响细胞内cAMP水平,说明抑制特异性组胺释放机制可能是直接插入细胞膜脂双层或作用于膜表面其他结构,降低了膜脂的流动性,从而抑制了细胞膜上IgE受体在IgE-抗原复合物作用下的交联所致[10]。苦参碱3mg/kg,氧化苦参碱15mg/kg ip,连续3d,可抑制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抑制肿瘤相伴免疫,抑制碳粒廓清[11]。氧化苦参碱75,225mg/kg im.明显延长小鼠异体游离移植心肌存活时间,氧化苦参碱对移植和非移植小鼠均表现抑制B细胞活化增殖,脾脏溶血空斑形成细胞数显著下降,认为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延长与抑制B细胞功能有关[12]。 ④平喘作用 苦参煎剂15g/kg,苦参总碱100,200mg/kg ig,对豚鼠组胺喷雾引喘有抑制作用[13]。 ⑤抗心律不齐 苦参碱25mg/kgiv,能对抗氯仿-肾上腺素诱发的猫室性纤颤,也对抗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苦参碱423±19mg/kg iv,可对抗哇巴因诱发的豚鼠室性纤颤[14]。苦参碱0.1~10.0mmol/L浓度,对豚鼠离体右心房表现剂量依赖性关系的负性频率和正性肌力作用,3mmol/L浓度抑制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左房自律性作用,或延长乌头碱诱发自动节律的潜伏期和减慢其初始频率,1.5mmol/L可提高哇巴因诱发豚鼠右心房心律失常的阈浓度,3mmol/L可提高肾上腺素诱发左房自律性的阈浓度,并对哇巴因的正性肌力作用有增强作用[15]。氧化苦参碱30μg/kg iv,无论于肾上腺素前或后给药,对肾上腺素引起的兔心律失常均有抑制作用[16]。氧化苦参碱0.03~90μmol/L(最小有效浓度-最大效应浓度)能增强离体兔心房的收缩力,且有良好的量-效关系,9μmol/L时不影响心肌兴奋性,但缩短功能不应期,降低肾上腺素诱发左心房自律性的阈浓度,减慢左心房自动节律,降低氯化钙对右心房的正性频率作用,360μmol/L(中毒量)降低心肌收缩力和兴奋性[17]。苦参碱18.75mg/kg iv,使大鼠心率明显减慢,P-R、Q-Tc间期明显延长,200μmol/L明显减慢离体大鼠右心房自发频率,拮抗异丙肾上腺素的心率加快,拮抗离体大鼠左心室由去甲肾上腺素诱发的心率加快,苦参碱无钙拮抗作用[18]。苦参碱3,9mmol/L对豚鼠左心房有正性肌力作用,对输精管也呈正性肌力作用,且均能为钙拮抗剂维拉帕米所拮抗,因此苦参碱的作用可能与激活钙通道有关[19]。苦参总黄酮对吸入氯仿所致小鼠心室纤颤有明显抑制作用,其iv的ED50为28.9±1.1g/kg;20,40g/kgtv,可对抗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30,60g/kg iv,使麻醉大鼠心脏呈明显的负性自律性作用,负性频率作用和负性传导作用,并随剂量增加而增强,这可能是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理基础[20]。苦参总黄酮125~250μg/ml浓度,能减慢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团自发搏动的频率,并能对抗心肌细胞团自发性及哇巴因诱发的搏动节律失常[21]。 ⑥升白细胞作用 正常家兔iv或im30mg/kg苦参总碱和100mg/kg的氧化苦参碱对外周血白细胞有明显升高作用,初步实验可见氧化苦参碱的作用似优于鲨肝醇[24]。氧化苦参碱与环磷酰胺合用可提高环磷酰胺的代谢激活,并使环磷酰胺减少剂量的1/2,其抑瘤作用仍与原剂量相当,且环磷酰胺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明显减轻[5]。iv或im苦参总碱30mg/kg和氧化苦参碱100mg/kg,对家兔经x线600伦琴全身照射所致的白细胞减少症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24]。 ⑦安定作用 苦参总碱50~100mg/kg能明显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100~200mg/kg能明显抑制孤独小鼠的殴斗攻击行为,并对大鼠的CR有抑制作用,但对UR几无影响;苦参总碱(25~40mg/kg)与冬眠灵(5mg/kg)合并应用,可致小鼠翻正反射消失,其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呈明显的量效关系;100~200mg/kg苦参总碱能明显加强0.5mg/kg利血平对小鼠自发活动的抑制作用;苦参总碱(50~200mg/kg)与ip阈下剂量的戊巴比妥钠(20~25mg/kg)合用,可使小鼠入睡;分别与硫喷妥钠(ip 40mg/kg)、水合氯醛(ip 200mg/kg)合并应用,能显著加强其中枢抑制作用。亦能明显对抗中枢兴奋药苯丙胺(ip4~6mg/kg)和咖啡因(50mg/kg)所致的精神运动性兴奋;但苦参总碱对药物性致惊厥剂士的宁及戊四氮所致的惊厥不但无对抗作用,反而使其惊厥增强和增加动物死亡数,对电休克小鼠亦无保护作用。苦参总碱单独使用有轻度的镇痛作用,与阈值剂量吗啡合用,可显著增加其镇痛百分率[25]。 ⑧体内过程 豚鼠用组胺-乙酰胆碱混合液喷雾致喘,苦参碱iv给药有平喘作用氧化苦参碱50mg/kg iv无效,而50mg/kg ig有效,认为苦参碱是平喘的有效形式,氧化苦参碱在胃肠道中大多转化为苦参碱被吸收,给大鼠ig氧化苦参碱后,组织中的苦参碱含量较氧化苦参碱为高,尿中排泄也以苦参碱为主,24h内占排出总量80.1%,给大鼠im氧化苦参碱,则多以原形从尿排出,24h内排出原形占总量85.5%,在体内转化甚少,人po氧化苦参碱后,尿中排泄也以苦参碱为主[22]

毒性:苦参总碱ig对小鼠的LD50为1 18±0.1g/kg,苦参碱sc对小鼠的LD50为0.30±0.02g/kg[13],ip对小鼠LD50为150mg/kg,大鼠ipLD50为125mg/kg[23]。苦参总黄酮iv对小鼠的LD50为103.1±7.66g/kg[20]。氧化苦参碱im对小鼠的LD50为256.74±573.6mg/kg[9]

参考文献

[1] 生药学杂志(日) 1988;42(2):153。
[2] 中华医学杂志 1955;41(6):536。
[3]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4]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2;2(1):42。
[5] 药学学报 1987;22(4):245。
[6]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10):625。
[7] 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 1985;5(1):8。
[8]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5(2):108。
[9]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88;20(4):313。
[10] 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 1992;12(1):41。
[11] 上海免疫学杂志 1987;7(6):335。
[12]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0;10(2):99。
[13] 药学通报 1979;14(9):402。
[14] 中国药理学报 1981;2(1):26。
[15] 中国药理学报 1987;8(6):501。
[16] 药学通报 1980;15(6):282。
[17] 中国药理学报 1986;7(3):216。
[18] 中国药理学报 1990;11(3):253。
[19] 药学学报 1990;25(8):637。
[20] 药学学报 1979;14(8):449。
[21] 中国药理学报 1983;4(1):32。
[22] 药学学报 1981;16(7):481。
[23]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701。
[24] 放射医学 1977;(1):8。
[25] 中国药学会全国药理学会议资料集 1981:35。

药性

性味:苦,寒。有小毒。 ①《本经》:“苦,寒。” ②《本草从新》:“大苦,大寒。”

归经:入肝、肾、大肠、小肠经。 ①张元素:“少阴肾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肝、肾四经。” ③《本草新编》:“入心、肺、肾、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祛风止痒,杀虫。

主治: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带下,阴疮湿痒,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癞恶疮,瘰疬,烫伤,小儿肺炎,急性扁桃体炎,尿路感染。 ①《本经》:“主心腹结气, 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 ②《别录》:“养肝胆气、安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平胃气,令人嗜食。” ③陶弘景:“恶病人酒渍饮之,患疥者亦能除,盖能杀虫。” ④《唐本草》:“治胫酸,疗恶虫。” ⑤《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肌烦躁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 ⑥《日华子本草》:“杀疳虫。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下血并热痢。” ⑦《滇南本草》:“凉血,解热毒,疥癞,脓窠疮毒。疗皮肤瘙痒,血风癣疮,顽皮白屑,肠风下血,便血。消风,消肿毒、痰毒。” ⑧《本草从新》:“燥湿,胜热,治梦遗滑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玄参为之使。恶贝母、漏芦、菟丝子。反藜芦。” ②《医学入门》:“胃弱者慎用。” ③《本草经疏》:“久服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大黄、黄芩、山栀,治时气热毒结胸,烦躁懊恼。 ②配龙胆草、栀子,治肝胆湿热郁滞,胆囊疼痛如刺。 ③配茵陈、车前草,治湿热黄疸。 ④配大黄,治肝炎。 ⑤配刺蓟、侧柏叶,治鼻血。 ⑥配木香,治湿热痢疾、肠炎。 ⑦配槐花、地榆,治大肠湿热,便血及痔疮出血。 ⑧配黄柏、白芷,治湿热白带,气臭色黄。 ⑨配刺蒺藜、乌梢蛇、桑白皮,治肺脏风毒,皮肤生疮,似疥似癞,瘙痒或流黄水。 ⑩配荆芥、防风、蝉衣,治荨麻疹。 ⑾配白鲜皮、苍术、赤芍,治湿疹疥癣。 ⑿配枳壳,治风癞热毒。

方选和验方: ①《补缺肘后方》:“治谷疸.食毕头旋,心怫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苦参90g,龙胆15g(末)。牛胆丸如梧子。以生姜汁服5丸,日3服。” ②《补缺肘后方》:“治鼠瘘诸恶疮:苦参1kg,露蜂房60g,曲1kg。水3600ml,渍药2宿,去滓,黍米60g,酿熟,稍饮,日三。一方加猬皮更佳。” ③苦参汤(《备急千金要方》)治热病五六日以上:苦参90g,黄芩60g,生地黄240g。水煎服。 ④苦参汤(《外台秘要》)治暴得心痛如刺:苦参、龙胆草、升麻各60g,栀子90g。苦酒煎服。 ⑤苦参汤(《太平圣惠方》)治疳,上唇内生疮如粟,口中懊涩,腹痛,面色枯白,好睡体重,虫蚀五脏:苦参30g,榆白皮、槐白皮各1g。水煎服。 ⑥苦参丸(《太平圣惠方》)治风热皮肤生痞:苦参、芒硝、牛蒡子各60g。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温酒下。 ⑦苦参散(《太平圣惠方》)治风脏久积风毒,皮肤生白癜不止:苦参、乌蛇各90g,露蜂房、松脂、山栀、附子、木兰皮各60g。研为散。每服6g,温酒调下。 ⑧苦参散(《太平圣惠方》)治一切风瘙,搔之痒成疮:苦参、丹参各120g,蛇床子240g。研为散,先以温水洗疮,拭干后敷之。 ⑨苦参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心肺积热,肾脏风毒攻于皮肤,时生疥癞,搔痒难忍,时出黄水;及大风手足烂坏,眉毛脱落;一切风疾:苦参1kg,荆芥500g。研末,水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好茶送下或以荆芥汤下。 ⑩苦参散(《外科精义》)治遍身疮疥,经年不效:苦参、蔓荆子、何首乌、荆芥穗、威灵仙各等份。为细末,每服6g,食前酒调下,日2次。 ⑾苦参丸(《卫生宝鉴》)治肺毒邪热,头面生疮,或生疥癣:苦参不拘多少,研末,粟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心米汤送下。 ⑿绿白散(《卫生宝鉴》)治汤熨火烧疼痛:苦参不以多少,为细末,香油调搽。 ⒀苦参丸(《证治准绳》)治一切癣,皮肤瘙痒:苦参720g,菖蒲120g,,蛇肉(酒浸)240g。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9g,开水送下。 ⒁苦参地黄丸(《外科大成》)治痔漏出血,肠风下血,酒毒下血:苦参(酒浸,蒸晒9次,再炒黄为末)500g,生地黄(酒浸1宿,蒸熟捣烂和苦参末内)120g。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9g,白开水或酒送下,日2次。 ⒂《随身备急方》:“治瘰疬:苦参120g,捣末,生牛膝和丸如梧子。食后暖水下10丸,日3服。” ⒃《普济方》:“治齿缝出血:苦参30g,枯矾3g。为末,日3揩之。” ⒄《积德堂经验方》:“治赤白带下:苦参60g,牡蛎45g。为末,以雄猪肚1个,水600ml煮烂,捣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温酒下。” ⒅《医方摘要》:“治大肠脱肛: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份。煎汤洗之,以木贼末敷之。” ⒆神功至宝丹(《王秋泉家秘》)治漏脓肥疮,脓窠疮,腊梨头,遍身风癞,瘾疹疥癣,瘙痒异常,麻木不仁,诸风手足酸痛,皮肤溃烂,阴囊痒极,并妇人阴痒、湿痒:苦参500g(为末),鹅毛(香油炒,存性)180g。黄米糊丸,朱砂为衣。茶汤送下,日进2次。或随病作散擦,或洗、贴。 ⒇苦参汤(浙江中医杂志 1988;(11))湿敷治疗隐翅虫皮炎:苦参、忍冬藤各15g,薄荷叶、京赤芍、芒硝各10g。水煎,待冷后湿敷局部,2~3小时1次,每次10~15分钟,每日1剂。可在2~4天后皮损逐渐恢复。 (21)苦艽汤(浙江中医杂志 1989;(9))治疗病毒性肝炎:秦艽、丹参各15g,苦参12g,六月雪30g。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2次温服。加减:黄疸色深,中焦湿热较重者,加山栀、泽泻、猪苓、六一散、大黄;寒热显者,加柴胡、黄芩、葛根;恶心呕吐甚者,加藿香、半夏、蔻仁、干姜;热毒内炽者,加龙胆草、鸭跖草、虎杖、板蓝根、白茅根;脘腹痞胀者,加山楂、六曲、莪术、枳实、川朴、鸡内金、木香;肝区疼痛明显者,加当归、白芍、乳香、川楝子、川郁金;脾胃虚弱,神倦畏寒,加太子参、白术、红枣、砂仁、桂枝、陈皮。 (22)苦参三子汤(内蒙古中医药 1989;(4))治疗瘙痒症:苦参12g,地肤子12g,蛇床子12g,蒺藜子10g,红花10g,此为基础方。煎服,10日为1疗程。加减法:风寒型,基础方加麻黄、防风各10g,黄芪12g;风热湿型,加苍术、黄柏各10g;风热燥型,加当归、首乌、麻仁各10g。根据治风先治血的原则,方中加红花;气虚者加黄芪;血虚者加当归;半身以上痒者加浮萍;半身以下痒者加防己;肾阳虚者去苦参,加附子。此方苦参加量为50g,余药量加倍,作外浴。疗效更好。 (23)内蒙古中医药 1989;(4):“苦参蛇床子治疗滴虫性阴道炎:阴道冲洗液:苦参、蛇床子各50g,加水500ml,温水煎煮浓缩至250ml,冷却后加入普通食醋10ml,混匀备用。苦参蛇床子粉剂:将苦参、蛇床子各50g,加工成粉剂,混匀备用。接受治疗的患者,每天上午用苦参蛇床子冲洗液浸泡大棉球作阴道彻底冲洗,然后将2g苦参蛇床子粉剂均匀撒入阴道壁上即可。每日1次,7次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均复查阴道分泌物是否有滴虫。连续治疗3个疗程,等月经干净后再治疗1个疗程即可,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 (24)苦参三皮饮(云南中医杂志 1990;(5))治疥疮:苦参、地骨皮、丹皮、地肤子、百部、银花各15g,黄柏、蝉衣、甘草各10g,煎服。老年、儿童剂量酌减。并外用硫磺软膏。 (25)浙江中医杂志 1984;(11):“治带下色黄如脓,前阴搔痒难忍:野菊花、蛇床子各30g,生百部15g,苦参20g,枯矾末12g。上药用纱布包好后入水煎30~40分钟,取煎液乘热熏洗阴部,每天3~4次,每次15~30分钟。” (26)《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痢疾:苦参、秦皮各12g,炒莱菔子9g,广木香6g。共研细末,调开水服,每次9~12g,1日3~4次。又方:苦参、木香各9g,甘草2.4g。水煎服。” (27)《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苦参、龙胆草各30g,牛胆(汁)1个。将前2味药研成细末,以牛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连服3日.1日3次,共分9次服。又方:治黄疸(阳黄):苦参适量,牛胆1只。苦参为末,注入牛胆内令满,烘干,研细作蜜丸。每服3g,1日3次。” (28)《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钩虫病:苦参1kg,刘寄奴500g。加水5kg,浓煎成1.5kg,去渣过滤,每服30~50ml。” (29)《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肺结核:苦参、百部各15g,牙皂3g。加水300ml,煎至200ml,去渣.另用瓦罐文火煎,浓缩成80ml,早、晚分服;第2次煎如前法,同样供早晚2次分服,2天服1剂。” (30)《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痔疮;苦参、马齿苋、芦竹笋各等份。水煎服,1日3次。” (31)《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痔核出血:苦参、生地各30g,生大黄、槐花各9g。水煎服。” (32)《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阴痒:苦参15g,土茯苓9g。水煎服。又方:苦参30g,黄柏15g,黄连9g,花椒3g。煎汤熏洗阴部。” (33)《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臁疮:苦参、花椒、侧耳根。煎汤洗,每日1次。” (34)《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湿疹:苦参120g,荆芥、白芷各30g。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成人每服4.5g,1日2次,患儿酌减。又方:苦参60g,蛇床子30g(另一方用石菖蒲60g)。煎汤洗患处。” (35)《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婴儿湿疹:苦参、银花、连翘、白芷、地丁、甘草各15g。煎汤洗。” (36)《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外耳湿疹:苦参、黄柏各15g,苍术、海螵蛸各9g。各研细末,和匀。用时以温开水调敷患部,亦可干搽。” (37)《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阴囊湿疹:苦参60g,川椒9g。煎汤洗。另一方:治疥疮,苦参改用30g。” (38)《浙江中医杂志》1958;(6):“治旋耳疮(又名月蚀疮):苦参、黄柏各15g,苍术、海螵蛸各9g。各研极细,和匀。温开水调敷患处,早晚各换药1次。”

单方应用:①《姚僧坦集验方》:“治毒热足肿作痛欲脱者:苦参煮酒渍之。” ②《仁斋直指方》:“治下部疮漏:苦参煎汤,日日洗之。” ③《仁存堂经验方》:“治血痢不止:苦参炒焦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50丸,米饮下。” ④《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尿道炎:苦参30g(1日量),水煎,分3次服。” ⑤《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烧烫伤:苦参60g,用茶磨汁涂患处。”

医药家论述

①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苦参,能峻补阴气,或得之而致腰重者,因其气降而不升也,非伤肾之谓也。其治大风有功,况风热细疹乎。” ②李时珍《纲目》:“苦参、黄柏之苦寒,皆能补肾,盖取其苦寒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故又能除风杀虫。惟肾水弱而相火胜者用之相宜,若火衰精冷,真元不足,及年高之人不可用也。” ③倪朱谟《本草汇言》:“姚斐成云,苦参,祛风泻火,燥湿去虫之药也。前人谓苦参补肾补阴,其论甚谬。盖此药味苦气腥,秽恶难服。惟肾气实而湿火胜者宜之;若火衰精冷,元阳不足,及年高之人,胃虚气弱,非所宜也。况有久服而致腰重者,因其专降而不升,实伤肾之谓也,何有补肾补阴之功乎。” ④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苦参专治心经之火,与黄连功用相近。但黄连似去心脏之火为多,苦参似去心腑小肠之火为多,则以黄连之味清,而苦参之味浊也。按补中二字,亦取其苦以燥脾之义也。” ⑤黄元御《长沙药解》:“苦参清热而去湿,疗疮而杀虫也。” ⑥黄宫绣《本草求真》:“苦参味等黄柏,寒类大黄,阴似朴硝,号为极苦极寒,用此杀虫除风,治水去疸,扫疥治癞,开窍通道,清痢解疲,或云有益。若谓于肾有补,纵书立有是说,亦不过从湿除热祛之后而言,豈真补阴益肾之谓哉。况有用此擦牙,而更见有腰痛伤肾之症,其可谓之补肾者乎。” ⑦吴仪洛《本草从新》:“苦参,治大风疥癞,眉脱,又能解酒毒。” ⑧陈蕙亭《本草撮要》:“苦参,功专去风湿,杀疳虫。” ⑨马培之《孟河四家医集·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苦参,主风热虫症、肠风、血精、下痢.治大麻风。虚弱忌服。” ⑩马培之《孟河四家医集·药性歌诀》:“苦参,沉潜之品,苦寒之流。入肾补精,养肝和脏。生津而止渴,利窍以通淋。湿热尽祛,疮疡皆愈。” ⑾丁甘仁《孟河四家医集·药性辑要》:“主心腹结气,亦明目止泪。” ⑿张山雷《本草正义》:“苦参,大苦大寒,退热降泄,荡涤湿火,其功效与芩、连、龙胆皆相近,而苦参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较之芩、连力量益烈。近人乃不敢以入煎剂,盖不特畏其苦味难服,亦嫌其峻厉而避之也。然毒风恶癞,非此不除,今人但以为洗疮之用,恐未免因噎而废食耳。”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