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垩

概况

异名:白善土(《别录》),白土粉(《本草衍义》),画粉(《纲目》)。

基源:白垩为硅酸盐类的粘土矿物。

原矿物:白垩正品一般指膨润土或高岭土,前者主要矿物成分为蒙脱石Montmonllonite,主含含水硅酸镁铝[(Ai,Mg)2[Si4O10](OH)2nH2O];后者主要矿物成份为高岭石。高岭石Kaolinite主含含水硅酸铝[Ai4si4O10(OH)8]。生物化学沉积岩之白垩,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Chalk主含碳酸钙(CaCO3)。

历史:白垩始载于《本经》。李时珍释其名曰:“土以黄为正色,则白者为垩色,故名垩。后人讳之,呼为白善。”陶弘景谓:“即今画家用者,甚多而贱,俗方稀用。”胡居士云:“今处处皆有之,人家往往用以浣衣。中山经云:“垩有五色,入药惟白者耳。”寇宗奭曰:“白善土。京师谓之白土子,切成方块,卖于人浣衣。”李时珍曰:“白土处处有之,用烧白瓷器坯者。”以上说明药用白垩系白色,土状;并普遍用以洗衣服和作为烧白瓷器坯之用途。据考证洗衣服用的土都是膨润土,同时也用于陶瓷。高岭土直至今是制瓷器坯的主要原料,所以又名“瓷土”。王嘉荫分析认为:“此处高岭土与膨润土可能未分开。”此说法是有道理的,因蒙脱石并不是表生条件下最稳定的矿物,当受地表水的长期淋滤,也会向高岭石转化。因而古代白垩正品可以说是膨润土或高岭土。现在有的书刊记载认为是生物化学沉积岩的白垩。

形态:高岭石参见“白石脂”条目。

蒙脱石 结晶极细。通常呈土状、致密块状。白色或灰白色,因含杂质而染有浅红、浅绿和浅蓝色。土状光泽,暗淡。硬度1.5~2.5。密度2.2~2.9g/cm3

产状:高岭石参见“白石脂”条目。

蒙脱石是在碱性介质中形成的一种表生矿物,主要由火山灰及凝灰岩分解而成,它是构成斑脱岩、膨润土最主要的矿物成分,伴有未变化的玻璃、火成碎屑物质、方英石、水云母高岭石、沸石黄铁矿等。也可由热液蚀变而成。或产在金属矿脉周围,温泉或间歇泉附近。在海相沉积物中以及冲积及湖成粘土沉积物中也可产出。

产地 高岭土参见“白石脂”条目。

膨润土分布于吉林、河北、山东、浙江。

生物化学沉积的方解石与蒙脱石、高岭石主要不同处:生物化学沉积岩是由碳酸钙微粒,或由藻类、软体动物与球菌的方解石质碎屑组成。纯者白色,含杂质时为淡绿色、淡黄色的无晶形粉末状集合体。硬度1~3。

产地 产于河南、江西、湖北、湖南、青海、西藏。

化学性质

由方解石质点和有孔虫、软体动物和球菌类的方解石质碎屑组成,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及少量硅酸铝、硅酸镁、磷酸钙、氧化铁等[1]。上海市售的天然石膏中其悬浮液含硅酸、硫酸钙、氢氧化铝。溶液则含硫酸钙、硫酸铁、硫酸镁[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86。
[2]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820-1961.科学出版社,1963:131。

药性

性味:苦,温。 ①《本经》:“苦,温。” ②《别录》:“辛。” ③《药性论》:“甘,平。”

归经:肺、肾、胃、大肠经。 《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功效:温中,涩肠,燥湿,止血,敛疮。

主治:反胃,泻痢,溃疡,湿疹,吐血,衄血,痔疮下血,崩漏,眼弦赤烂,臁疮。 ①《本经》:“主女子寒热癥瘕,月闭积聚。” ②《别录》:“(治)阴肿痛,漏下无子,止泄利。” ③《药性论》:“主女子血结,月候不通,能涩肠止痢,温暖。” ④《日华子本草》:“治泻痢,痔瘘,泄精,女子子宫冷,男子水脏冷,鼻洪吐血。” ⑤《医林纂要》:“补肺生金,解渴清暑。治肺痈、瘘,止赤白痢,和脾胃。治霍乱腹痛。” ⑥《矿物药与丹药》:“收敛,燥湿,止泻。治肠炎泄泻,痔疮下血,子宫出血,阴道炎,溃疡,湿疹等症。” ⑦《中药大辞典》:“温中,涩肠,止血,敛疮。治反胃,泻痢,吐血,衄血,眼弦赤烂,臁疮。”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5~10g。外用:适量,研末撒、调敷或泡汤洗。

使用注意:不宜久服。 ①《别录》:“不可久服,伤人五脏,令羸瘦。” ②《四声本草》:“不入汤。”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炮姜,治虚热反胃。 ②配干姜、楮叶,治水泻,米谷不化,昼夜不止。

方选和验方: ①白垩散(《妇人良方》)治虚热反胃:白垩土500g,米醋500g。煅土赤,入醋内,再煅再入,以醋干为度;取土60g,入炮姜37g。为末,每服3g,米饮下,甚者6g,须服120g。 ②白垩丸(《圣济总录》)治水泻,米谷不化,昼夜不止:白垩30g(火煅过),干姜(炮)30g,楮叶60g(生研细)。上3味,捣研为末,面糊和丸,如绿豆大,空腹米饮调下20丸。

单方应用:①《瑞竹堂经验方》:“治衄血不止:白土粉末15g,井华水调服。” ②《华佗方》:“治风赤烂眼,倒睫拳毛:白土粉30g,铜青3g。为末,每以1.5g泡汤洗。” ③《集玄方》:“治臁疮不干:白善土煅研末,生油调搽。”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