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肉

概况

异名:犬(《左传》),黄耳(崔豹《古今注》),地羊(《纲目》),家犬(《医林纂要》)。

基源:为犬科犬属动物狗。犬属全世界约6种。中国仅1种。药用其肉。

原动物:狗Canis familialis L.

形态:狗体型大小及毛色随品种而异。一般的狗体格匀称,颜面部向前突出成口吻,吻长尖。口裂深,齿常外露,齿锐利,犬齿特别发达。眼呈卵圆形。两耳或坚或垂。四肢矫健,前肢5趾,后肢4趾,有爪,但爪不能伸缩。尾呈环形或镰刀形,有丛毛或只具短毛。

生境与分布:狗为肉食性动物,性凶猛,但由于长期驯化的结果,已变为杂食性动物。狗的视觉、听觉及嗅觉都极灵敏,记忆力强且奔跑迅速。中国各地均有饲养。

化学性质

狗肉含嘌呤类0.0027%,肌肽(Carnosine)0.109%。新鲜狗肉含肌酸(Creatine)0.266%~0.472%。又含固形物25.2%,水分74.8%,K0.325%,Na0.049%,Cl0.028%。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18。

药性

性味:咸,温。 ①《别录》:“咸、酸,温。” ②《日用本草》:“咸、酸,平。” ③《医学入门》:“咸、酸,有毒。”

归经:入脾、胃、肾三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命门。” ②《本草求真》:“入脾、胃、肾。”

功效:补中益气,温肾助阳。

主治:脾肾气虚,胸腹胀满,鼓胀,浮肿,腰膝软弱,寒疟,败疮久不收敛。 ①《别录》:“主安五脏,补绝伤。” ②《食疗本草》:“补血脉,厚肠胃,实下焦,填精髓。” ③《日华子本草》:“补胃气,壮阳,暖腰膝,补虚劳,益气力。” ④《本经逢原》:“治败疮稀水不敛。” ⑤《医林纂要》:“补肺气,固肾气,壮营卫,强腰膝。”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

使用注意:热病后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有当陆,勿食犬肉。” ②《纲目》:“热病后食之,杀人。” ③《本草经疏》:“发热动火,生痰发渴,凡病人阴虚内热,多痰多火者慎勿食之,天行病后尤为大忌,治痢亦非所宜。” ④《本草备要》:“畏杏仁。恶蒜。”

临床应用

食疗:①《纲目》:“治虚寒疟疾:黄狗肉煮臛,入五味食之。” ②《世医得效方》:“治痔漏:熟狗肉蘸盐汁,空心食。” ③《食医心镜》:“治脾胃冷弱,肠中积冷,胀满刺痛:肥狗肉250g,以米、盐、豉等煮粥,频吃1、2顿。” ④《食医心境》:“治气水膨胀浮肿:狗肉500g,细切,和米煮粥,空腹吃,作羹臛吃亦佳。” ⑤《动物脏器食疗验方》:“治消化性溃疡:狗肉100g,干姜10g。将狗肉切薄片,砂锅中放入干姜,葱,盐,油做汤。文火煮沸,改用武火,边煮边投入狗肉片,再煮2~3沸即可,趁热炊用,食肉喝汤。1周1疗程。”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脾胃属土,喜暖恶寒。犬性温暖,能治脾胃虚寒之疾,脾胃温和,而腰肾受荫矣。若素常气壮多火之人,则宜忌之。” ②张璐《本经逢原》:“犬肉,下元虚人,食之最宜,但食后必发口燥,惟啜米汤以解之。败疮稀水不敛,日啖狗肉最佳。痔漏人岁久不愈,日食自瘥。凡食犬肉不消,心下坚,或腹胀,口干大渴,心急发热,妄语如狂,或洞下泄,以杏仁30g,合皮熟研,沸汤600ml和取汁,分三服,利下大验。”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