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哈鱼

概况

异名:大麻哈鱼、马哈鱼(《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为鲑科动物大马哈的全体。

原动物:大马哈Oncorhynchs keta(Walb.)

历史:本品少见于各种中医药书籍。《东北动物药》根据民间使用较广而予收记。《中国动物药》归于鱼类药而收载。

形态:体形宽扁,肩部隆起。头大,口裂深,生殖期上颌成弓形。鳞片细小,呈盾状。背鳍位于体之中央,胸鳍发达,腹鳍后位,臀鳍的后缘与脂鳍几乎相对,尾鳍正常。体色因季节不同有所变化,刚到河时为白色,以后体侧渐出现黑色条纹,头部和背部为草灰色,腹部灰白色。

生境与分布:为咸水性鱼类,成鱼入江产卵,好夜行。以小型鱼类为食。幼鱼吃浮游性生物,或以死去的母体为食。成鱼生殖期间进入淡水很少摄食。分布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和图门江。

生药

采集:秋季成鱼由海入江产卵后捕捉,鲜用或晒干。

药性

功效:滋补,利水,健胃。

主治:消化不良,胸腹胀满,水肿。 《全国中草药汇编》:“滋养,行水,健胃。治消瘦,水肿,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与豆腐一起炖熟,不加食盐,连续服用。

临床应用

《中国动物药》:“大马哈鱼肝可提制鱼肝油。精巢可提制鱼精蛋白,并可制成多种鱼精蛋白制剂,适用于糖尿病、暴发性传染性肝炎有出血倾向。”

食疗:《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消化不良、胸腹胀满:大马哈鱼籽1碗,砂仁150g,放在鱼籽上,置通风处干燥,制成粉末。每服6g,日服3次。”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