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奴

概况

异名:小麦黑(《补缺肘后方》),小麦奴、麦疸、麦子黑散(《纲目》),麦筮(《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黑粉菌科黑粉菌属真菌麦散黑粉菌(裸黑粉菌)的冬孢子,即禾本科小麦花序感染了麦散黑粉菌后,产生的冬孢子。

原植物:麦散黑粉菌(裸黑粉菌)Ustilago nuda(Jens.)Rostr.,又名鬼麦、霉麦(江苏)。

历史:《本草拾遗》载:“麦穗将熟时,上有黑霉者也。”《纲目》载:“治阳毒温毒,热极发狂大渴,及湿疟。”《植物名实图考》载:“麦经岁则虫生,其色黑,故俗呼曰牛,簸扬辄减十之二三,之飞亦为虫,为麦筮也。”以上皆指本品。

形态:孢子堆破坏花序上的全部小穗,松散,7~12×4~6mm;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有时一边色稍淡,有细刺,5~9×5~7μm,生于小麦及大麦上。(图见《中国药用真菌》.69页.图23)

生境与分布:生于小麦或大麦穗上。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药性

性味:辛,温。 ①《得配本草》:“辛,寒。”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淡,温。”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少阴经。”

功效:主热烦,解丹石、天行热毒。发汗,止痛。

主治:①《纲目》:“治阳毒,温毒,热极发狂、大渴及温疟。”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制成麦奴丸,可治伤寒及时气瘟病和头痛,无汗,热极烦闷,口噤。”

用法用量:内服:制成丸剂,0.06~0.15g。

备注 麦奴丸制法:麦奴、黄芩、芒硝、釜底墨各30g,麻黄、大黄、灶突墨各6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用水将1丸煮溶服用,日服2次,每次1丸。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麦奴丸(《补缺肘后方》)治温毒发斑,及大疫五六日,胸中大热,口噤,名为坏病:麻黄60g,黄芩30g,芒消30g,釜底墨30g,灶突墨30g,梁上尘60g,小麦黑30g。捣蜜丸如弹丸,新汲水100ml,末1丸顿服之。若渴但与水,须臾寒,寒了汗出便解。日移5尺,不觉,更服1丸。

单方应用:《纲目》:“烧灰,入去疣痣蚀恶肉膏中用。”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朱肱南阳活人书,治阳毒温毒热极发狂发斑大渴倍常者,用黑奴丸水化服。一丸汗出,或微利即愈。其方用小麦奴、梁上尘、釜底煤、灶突墨,同黄芩、麻黄、消黄等份为末,蜜丸弹子大。蓋取火化者,从治之义也。麦乃心之谷,属火,而奴则麦实将成,为湿热所蒸上黑霉者,与釜煤灶墨同一理也。其方出陈延之小品方,名麦奴丸。初虞世古今录验,名高堂丸,水解丸,诚救急良药也”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