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

古代水闸,也称斗门、陡门或牐,建在河床或河湖岸边,用以控制水位、取水或泄水的建筑物。自古代出现治水活动开始,可能就有了水门。西汉元帝时(公元前48~前33),召信臣大修南阳水利,“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当时已大量修筑和使用水门。贾让在治河三策中指出,西汉荥阳漕渠引黄河水即有土木结构的水门。他主张黄河从淇口以东筑石堤,多开水门,在下游“旱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水门分河流”。东汉王景治河时用“十里立一水门”作为治理黄河和汴河的主要措施之一。南朝宋时,在扬州的邗沟上已出现了通航用的水门。北魏成书的《水经注》上记载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水门。唐宋以后,水闸使用更为普遍,特别是在运河上,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只在淮扬运河和江南运河上已建各种水闸七八十座。它被广泛地用在引水、泄水、分洪、挡潮、冲沙和通航各方面。最初的水门是木土筑成,后发展为木石结构,遗存至今的都是条石砌筑而成。闸门则多为木制叠梁式。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