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五彩瓷

将彩色纹样描绘在素烧或未烧的坯胎上,上覆透明釉,高温烧成的瓷器。中国湖南省醴陵出产的传统名瓷之一。

中唐时期,湖南长沙铜官窑首创高温釉下彩绘的装饰艺术。宋代著名的磁州窑(见邯郸陶瓷)和其他北方民窑中的黑褐彩绘,以及元、明、清的青花、釉里红等均是较著名的釉下彩瓷器。釉下五彩瓷就是在上述基础上再创造成多色的釉下彩绘瓷,创始于清朝末年湖南省醴陵地区。釉下五彩瓷问世后,即以其独到的工艺和特点受到世人称赞。1909~1915年先后在意大利巴拿马世界博览会和国内评奖中获得最优奖和金牌奖。后因国内战事频繁,主要生产釉下五彩瓷的企业相继倒闭,技艺逐渐失传。1955年醴陵陶瓷研究所成立,请回老艺人吴寿祺,专门研究传授釉下五彩瓷的制作,使之恢复和发展。1959年生产了当时北京十大建筑中的工人体育馆、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用瓷。之后又相继生产了人民大会堂国宴瓷和高级宾馆用瓷,并大量出口。

釉下五彩瓷是用多种金属氧化物着色剂制造的高温色料彩饰于未上釉的素坯上,在烧成过程中,色料中的熔融物与坯釉中的熔融物结合成中间层,覆盖釉成为玻璃体保护层,故结合牢固,色彩鲜艳、晶莹润泽,耐酸碱,耐磨损,不变色,无铅镉溶出。釉下五彩瓷除与青花瓷有共同的生产工艺和优点外,还有以下特点。

(1)色料品种繁多。青花瓷使用单纯的青色彩料,釉下五彩瓷则使用橙、黄、绿、青、蓝、紫等十几种原色色料,并可调配成200多种复合色料。色彩变化丰富,构图设色不拘一格,能逼真地彩饰出花鸟、山水。

(2)填色技法丰富。釉下五彩瓷填色称分水,有平填、渍水、罩色、接色等填色技法。平填即填成色料分布均匀的色块。渍水是通过填水时间不一致,由于吸水时间的长短不同,形成了自然的浓淡变化。罩色即两层不同色料重叠,使其产生一种新的色相。罩色法运用得好,比混合调成的复合色调更富于变化。接色是两次分浓淡的罩染,使色块同时出现两种互相渗透的色相。

(3)线条装饰独特。釉下五彩瓷的装饰纹样线条有墨线、色线两种。线条既是画面构图的组织结构,又是上色的框架。色线烧后呈色。墨线在高温中被烧掉,呈现空白线条,使色块不板塞,有虚实对比,又与釉面浑然一体,优雅和谐,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

(4)制作工艺多样。釉下五彩瓷的烧成可采用三烧制、两烧制和一烧制。三烧制是将制品坯胎用低温素烧后再彩饰,彩饰后第二次低温素烧,然后上透明釉,最后高温烧成瓷器。两烧制是将坯胎低温素烧后彩饰,在彩饰后的画面上喷上薄层透明釉,再高温烧成。一烧制又称一次烧成,是在不经素烧的坯体上彩饰,再在彩饰后的画面上喷上薄层透明釉,一次高温烧成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