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

浏览

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它所收集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当年的政府公报、国家重要报刊的报道和统计部门的数据。因此,年鉴有较大的总结、统计意义和比较系统的连续参考作用。年鉴具有资料广泛、反映及时、连续出版等特点。它的信息密集和时间密集,是信息资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中存贮和扩大传播。每一本年鉴提供的资料具有横向性, 逐年出版的年鉴系列提供的资料具有纵向性。通过年鉴,可查找近年来国际国内时事,各部门各行业的进展及各学科各专业的研究动态;可查找政府颁布的重要法规文献和逐年可比的统计数据资料;还可以查找“机构简介”“企业名录”及著名人物的生平及一些实用的指南性资料等。

年鉴的编纂始于欧洲。 Almanac一词源中世纪阿拉伯语,在英语中被赋予日历、历书的含义。最早的历书是1457年出版的,记载日历、天文、节气、宗教节日等,先是供农民使用,后为初兴的航海业服务,到18世纪,其内容才转为包含丰富知识的工具书。yearbook/Annual也译作年鉴, 但与 Almanac稍有区别,前者的内容围绕着一定的专题,逐年更新;而后者往往包含相当部分的回溯性基本资料,不作逐年更新。前者以专科为主,后者以综合性为主,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已越来越小。1732年由美国文学家B.富兰克林主编的《穷理查历书》比较著名。中国《宋史·艺文志》曾著录《年鉴》一卷(刘玄),但原书早佚,无法知其内容。近代年鉴在中国出现始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创刊的《海关中外贸易年刊》(出至1948年)。1913年上海神州编译社出版了《世界年鉴》。30年代中期,中国出版了一批综合性和地方性年鉴,但大多数没能坚持长期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了《世界知识年鉴》和《人民手册》等年鉴,数量不多,类型也较单一。80年代以来,年鉴编纂出版发展速度剧增。1980年出版的年鉴共6种,1981年增加到14种,1982年为30种,1983年为33种,1984年为67种,1985年为83种,1986年为113种。到1987年底已超过140种。其中以学科领域来划分,有综合性的,如《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年鉴》等,也有专科性的,如《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出版年鉴》。以地域来划分,有世界性的,如《国际形势年鉴》、《世界统计年鉴》等;有全国性的,如《中国卫生年鉴》、《中国包装年鉴》;也有地域性的,如《湖南年鉴》、《武汉经济年鉴》等。从编纂形式来看,有记述性的,如《中国哲学年鉴》、《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有统计性的,如《中国统计年鉴》、《北京市统计年鉴》;有记述和统计相结合的,如《中国农业年鉴》、《中国教育年鉴》;也有图谱性的,如《中国摄影年鉴》、《中国版画年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