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唱剧

浏览

一种介乎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其中,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贯性。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与康塔塔的区别是:篇幅较大,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更富史诗性和戏剧性,oratorio一词,原意是指进行祈祷和讨论宗教事务的个人祈祷室,后专指在祈祷室中演出的音乐。中国过去曾译为神剧、圣剧、圣坛剧等。

清唱剧的产生与13、14世纪的神迹剧或神秘剧有关,其正式形成则在16世纪末。在祈祷室中所唱的宗教歌曲劳达是清唱剧的直接来源。1600年在罗马演出的E.de卡瓦列里的《灵魂和肉体的表白》,是历史上的第1部清唱剧。这次演出,演员都是粉墨登场的。继起的清唱剧演出时仍按此例,只是到后来才改变为由一位宣叙调的演唱者解释剧情,并取消了布景、服装和动作。

17世纪清唱剧创作的代表人物是G.卡里西米。他的名作《所罗门的审判》和《耶弗他》具有18世纪以前清唱剧的典型特点: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唱词用拉丁文。这种清唱剧,与同时在意大利发展起来的、形式比较自由的世俗清唱剧,构成清唱剧的两大类别。而根据《新约》四福音书中所述耶稣受难事迹所谱成的“受难曲”,则是宗教清唱剧中一种特殊的类型。

除卡里西米外,17世纪擅长于写作清唱剧的还有:意大利的A.斯特拉代拉、A.斯卡拉蒂,法国的M.A.夏庞蒂埃,德国清唱剧的创始者H.许茨等。后者所作的《耶稣降生的故事》,是第1部真正的德国清唱剧。J.S.巴赫和G.F.亨德尔是继他们之后而崛起的两位清唱剧巨匠。前者最著名的作品是《圣诞清唱剧》、《马太受难曲》;后者最著名的作品是《弥赛亚》、《力士参孙》、《以色列人在埃及》、《犹大·马加比》等。亨德尔的清唱剧通过家喻户晓的《圣经》故事,表达了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除音乐语言明畅朴素、富于英雄气概外,唱词全部采用英文,因而在英国演出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继巴赫、亨德尔后,J.海顿的《创世记》、《四季》,F.门德尔松的《以利亚》、《圣保罗》都是著名的清唱剧作品。此外,R.舒曼、F.李斯特、H.柏辽兹、A.德沃扎克等作曲家也都作有此类乐曲。现代著名的清唱剧有E.埃尔加的《杰龙修斯之梦》、Z.科达伊的《匈牙利诗篇》、I.F.斯特拉文斯基的《奥狄浦斯王》、W.沃尔顿的《伯沙撒王的宴会》、A.奥涅格的《火刑堆上的贞德》、Д.Д.肖斯塔科维奇的《森林之歌》、H.W.亨策的《美杜莎号之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