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

浏览

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又称遵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E.阿施在50年代进行了关于知觉方面的从众实验。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次向被试者呈现1套卡片,其中1张卡片上有一根标准垂直线,在另一张卡片上有3根长短不等的垂直线,其中一条与标准线等长,要求被试者从3根垂直线中选择与标准线等长的一根垂直线,如图。每次实验有一个被试者参加,其余的均由实验者的同事冒充被试。实验时,实验者每拿出一套卡片,先由假被试者回答,真被试者在倒数第2个回答问题。18套卡片呈现18次。起初,假被试者均作正确的选择,后来,假被试者都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从而观察真被试者的选择是从众还是独立的。通过多次重复实验,结果表明:

(1)大约有1/4到1/3的被试者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从众行为;

(2)大约有15%的被试者,在回答总次数中有75%的从众行为,即12次回答中有9次从众行为;

(3)所有被试者平均出现的从众行为是34%。实验结束后,通过对被试者的错误选择原因的调查,阿施把他们归纳为3类:

(1)知觉歪曲。被试者确实发生了观察上的错误,把他人的反应作为自己判断的参考点。

(2)判断歪曲。被试者对自己所作的判断缺乏自信,尽管意识到自己看到的确与他人不同,但却认为多数人看到的总是比自己正确些,以从众求己心安。

(3)行为歪曲。被试者明知他人反应是错误的,但也采取错误的反应。一般来说,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是否从众或保持独立性,有赖于周围环境的性质与个人的心理特征。

图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是:当群体内聚力较高,各成员目标一致,活动协调,群体对个体有较大吸引力时,个人容易出现从众行为,但是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高低对于个体是否从众则有直接关系。另外,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智力、自尊心、情绪、需要以及社会赞许动机等都和个体从众行为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与从众相对立的是反从众或独立。反从众是个体故意作出与众不同的行为,有盲目性;独立是经过个体深思熟虑而作出的行为。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它本身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主要决定于从众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例如,在健康的社会生活中,许多人都参加捐献活动,个体在这种压力下也作了捐献,这种从众行为具有积极意义;相反,当青年小群体中许多成员都抽烟的情况下,个别成员也抽烟,此种从众行为则具有消极意义。至于独立行为有无积极意义,亦取决于行为本身。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