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1550~1616)

浏览

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

汤显祖的生平和创作

汤显祖诞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 (1550.9.24)。书香人家出身,14岁进学,21岁中举。少年时期的汤显祖,曾受学于泰州学派创立者王艮的三传弟子罗汝芳。罗汝芳身受统治者的迫害而不屈服,始终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异趣。这在汤显祖的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万历三年(1575),汤显祖刊印了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他在南京国子监游学,刊印了第二部诗集《雍藻》(已佚)。作于万历五年至七年(1577~1579)的诗143首和赋3篇编为《问棘邮草》,曾受到诗人、戏曲家徐渭的热情称赞。从隆庆五年(1571)起,汤显祖接连四次往北京参加三年一度的进士考试。后两次考试时,他已经颇有文名,受人瞩目,却因谢绝首相张居正的延揽而落选。万历五年(1577)考试失利后,他试作传奇《紫箫记》34出,全剧未完。

万历十一年(1583),即张居正去世的第二年,汤显祖才考中进士。次年秋,任南京太常寺博士。两年后,改任詹事府主簿。后又升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一部分受到冷遇、排挤被安插到南京来的官员,在某些问题上,他们是官方的反对派,后来正式形成的东林党成了这个反对派的中心。而早期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和同情者如顾宪成、高攀龙、邹元标、李三才、顾允成等都是汤显祖的好友。他们在批评朝政上有共同的立场。汤显祖差不多一到南京就被卷入到新旧两派朝臣的斗争,以致他的旧作《紫箫记》也被怀疑为讥刺朝政,遭到查禁。万历十五年(1587),他把未完成的《紫箫记》改编为《紫钗记》。

万历十五年、十六年(1587、1588),江南大饥荒,汤显祖不仅是目击者,作为一个低级官员,他自己也感到生活艰难。他在诗中说:“精华豪家取,害气疲民受”(《疫》),显示出他对社会现实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万历十九年(1591),他在《论辅臣科臣疏》中对万历朝的统治作了一个清算:“陛下经营天下二十年于兹矣。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有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申)时行柔而有欲,又以群私人靡然坏之。”他因抨击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南下途中,取道澳门,次年春北归。往返所见的新奇印象后来被加工为《牡丹亭》第21出《谒遇》中参观宝物的场面。

万历二十一年(1593),汤显祖被任命为浙江遂昌知县。任职 5年,他和劳动人民有了较直接的接触,实行了一些开明的措施。他曾在除夕遣囚度岁,在元宵纵囚观灯。万历二十六年(1598),眼看横行不法的税监就要来到,他在北京述职后迳自返回临川。同年秋天,他从监川东郊文昌里迁居城内沙井巷。著名的玉茗堂和清远楼就在这里,传奇《牡丹亭还魂记》也在此时完成。万历二十八年(1600),他完成传奇《南柯记》,次年创作《邯郸记》。它们和《紫钗记》、《牡丹亭》合在一起,总名《玉茗堂四梦》。

汤显祖曾和当时许多文人一样潜心佛学,30岁时甚至在南京清凉寺登坛讲法。著名佛学大师达观和他交谊颇深。达观反对矿税,非议程朱理学,遭统治阶级忌恨,被捕死于狱中。他的哲学思想曾给汤显祖以深刻的影响。

汤显祖罢官后第二年,曾在临川和李贽相会。《牡丹亭》所表现的强烈的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在当时,除了李贽《藏书》卷37的《司马相如传》之外,还没有另一位思想家这么明确地提出过。《牡丹亭》完成于《藏书》出版的前一年。象许多古典作家一样,汤显祖在思想上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他视科举为唯一出路,为八股文和应酬文字消耗大量精力;另一方面,他又对科举、八股文、应酬文字表示厌弃。一方面他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讥笑服食丹药的迷信者,佛教的轮回说也免不了受到他的嘲讽。到了晚年,汤显祖以茧翁为号。他在万历四十四年六月十六(1616.7.29)逝世。

明万历刻本《牡丹亭》插图 《牡丹亭》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思想和艺术同时臻于成熟时的作品。其故事梗概是: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她受《诗经·关雎》启发,私出游园,随即在梦中和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杜丽娘的墓地(即以前的花园)造起一座梅花观。柳梦梅进京赴试,借宿其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终于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得以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墓被发掘,柳梦梅又不告而别,就往淮安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内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梦梅受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遂被杜宝囚禁。敌兵退去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圆满的解决。明代话本短篇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的故事情节。《牡丹亭》在《惊梦》、《寻梦》、《闹殇》各出的宾白中还保留了话本的若干原句。在小说中,杜丽娘还魂后,门当户对的婚姻顺利缔成;而在戏曲中,汤显祖进行了创造性的劳动,把小说中的传说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部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杰作。

《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令人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出身和社会地位规定她应该成为具有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她的人生第一课是《诗经》首篇《关雎》。传统的说法认为它歌颂“后妃之德”,是最好的闺范读本。她却直觉地认出它是一首恋歌。在婢女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地越出绣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青春的活力。她生活在弥漫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看青春一瞬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热烈的感情蕴藏在心中。汤显祖没有因袭前人小说、戏曲中一见倾心、互通殷勤、后花园私订终身的手法,而安排杜丽娘游园之后和情人在梦中幽会;《惊梦》以后,接着描写她第二次到园中《寻梦》。《惊梦》和《寻梦》是杜丽娘郁积在心中的热情的爆发,也是她用行动对现实世界作出的批判。

《牡丹亭》感人的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人幸福、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是作为和封建思想对立的力量而出现的,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这是她自已思想和行动的主宰。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外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青年男女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明万历刻本《牡丹亭》插图

汤显祖在《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把反封建的情和封建的理作为对立物而提出,这是对封建礼教的有力批判。杜宝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所谓正派人物。他认为封建礼教是天经地义的,不相信人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主张恪守道学家“存天理,去人情”的谬说。汤显祖对他持批判揭露的态度,同时,也写出了他疼爱儿女,清廉正直的性格。

陈最良是非常可怜的小人物。三年一考,考了15次还是一个秀才。几十年的“诗云子曰”使他对现实生活一窍不通。他是青春被科举制度所牺牲、思想被封建教条所僵化的老学究的典型。关于他的几个片段,如《腐叹》、《闺塾》、《旅寄》、《骇变》等,写得都很生动,尤其是他的说白,语言通俗而又精练。

胡判官是最独特的人物,和他同时出现的是阴森凄惨的地府。他和阳世的金州判、银府判、铜司判、铁院判一样贪赃枉法。胡判官对真正爱情的敌意也和阳世的封建统治者一样。他和“惜玉怜香”的花神正好是两个对立的形象。花神一口气举了39种鲜花,一一遭到判官的指摘。判官的迂腐和固执,也只有杜宝和陈最良可以和他相比。这座鬼哭神嚎的地府是现实的阳世衙门和封建社会的缩影。杜丽娘走上朝廷,发现它比阎王殿更为可怕。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纲常统治残害人们的不满和愤怒。从杜宝、陈最良、石道姑到胡判官,从阳世到阴间,这就是杜丽娘生活于其中的整个世界。在广阔的画面上对封建社会进行讽刺和批判,同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相结合,显示了《牡丹亭》的进步倾向性。《牡丹亭》还对当时的政治提出直接的批评。安抚使杜宝对李全作乱无法对付,只有贿通李全妻才能招降他。杜宝因此立功,升任高官。这使人联想到首相张居正竭力支持边将王崇古、吴兑、方逢时、郑洛等利用三娘子招降俺答的事件。

《牡丹亭》里那些艳丽典雅的片段往往用来描写官场和官宦人家的生活。脍炙人口的《惊梦》、《寻梦》,描写春日园林,使人如亲历其境,不自觉地以杜丽娘的心绪感受着周围的一切。依靠景色的烘托,汤显祖揭示出杜丽娘内心深处的秘密,而又无损于她的身份。同是对杜丽娘的美貌的赞叹,出自柳梦梅之口的是诗一样的语言,而胡判官则是喜剧性的诗句。这都是出色地为创造典型服务的。《牡丹亭》每一出的结句都为后面的剧情提供暗示。下场诗全部采用唐诗而无不如意。对待细微末节,也如狮子搏兔,全力以赴。这可以看出汤显祖对《牡丹亭》的重视超出他的所有作品之上。

《邯郸记》和《南柯记》

《邯郸记》据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它的成就仅次于《牡丹亭》。主角卢生的一生揭示了封建大官僚从起家发迹直到死亡的历史。剧中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他的煊赫的气势和彪炳的功业,做了20年当朝宰相,进封赵国公,食邑五千户,官加上柱国太师,子子孙孙一齐高升。可是,他在飞黄腾达以前,穷极无聊,阔小姐以送官法办逼迫他成婚。以钱财买通司礼监和满朝勋贵而状元及第,以鬼蜮伎俩而建立功勋。这些讽刺性的刻画出于汤显祖的改写,借此吐露他对当时政治的愤懑。《杂庆》、《极欲》两出的直接描写和《友叹》的衬托,暴露了大官僚的无耻和淫逸行径。卢生虽然到死还受到皇帝的恩宠,但在弥留时刻,一会儿惦念着身后的加官赠谥和史书记载,一会儿想着幼子的功名,几乎比任何人都要死得可悲。作者所否定的显然不是一般人生,而仅仅是卢生那样的大官僚的一生。

批评时政构成了《邯郸记》的主题思想。它对封建上流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也对明代黑暗的政治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它不用影射之类手法来达到揭露和鞭挞的目的,而是把现实政治中的丑恶集中起来加以描绘。卢生就是一个集中反映当时大官僚丑恶生活的典型形象。据汤显祖自述,他研究了嘉靖、隆庆两朝的政治之后,曾和别人讨论了张居正以下几个辅臣的评价,要把讨论的要点写出来由他校定。这时有一个奇僧唾面告诉他: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陈死人了,犯不着编写他们的事迹。这番话和《邯郸记》对大官僚卢生的批判精神是一致的。

《邯郸记》共30出,差不多只有《牡丹亭》的一半。在全部南戏和传奇中算是短小精悍之作。它简练纯净,明白易懂,但又不是一览无余的所谓通俗;它耐人咀嚼,而不艰深晦涩,虽然时而出现汤显祖所特有的那种可解又不可解之间的别有韵味的曲句。

《南柯记》据唐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改编。它和《邯郸记》一样,借传说故事来评议现实。但《南柯记》中的淳于棼不同于《邯郸记》中的卢生,他最初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终于在宦海浮沉中堕落。在剧中醉汉淳于棼倚靠女人关系一直升到位极人臣的左丞相;君臣畋猎龟山,文人献赋作颂。朝廷骄奢逸乐的任何琐事都被加上了庄严的外表。这些都表现了汤显祖对现实政治的批判。《邯郸记》和《南柯记》想以佛道思想来解决卢生和淳于棼的权欲和腐化的问题,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这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给作品带来了虚幻的色彩。

《紫箫记》和《紫钗记》

《紫箫记》是汤显祖早期的作品。它的男女主角来自唐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主要情节则采自《大宋宣和遗事》亨集。现存34出,不及卷首《凤凰台上忆吹箫》所预告的剧情的一半。剧中游仙、皈依佛法、妓妾换马,以及《高唐》、《神女》、《好色》、《洛神》赋所唤起的某种情感,冗长的骈四俪六的说白,差不多组成了完整的六朝小赋。所有这些都带有风流才子游戏笔墨的性质。汤显祖的同乡好友帅机评论说:“此案头之书,非台上之曲也。”汤显祖自己也承认它有“秾长之累”。

《紫钗记》大体沿用《紫箫记》的情节,但骈文说白已大为缩减,平板的描述也被曲折的关目所代替。《紫钗记》更多地取材于小说《霍小玉传》。女主角霍小玉在小说中名义上是郡主,实际上是妓女,汤显祖则把她写成良家女子。乘坠钗、拾钗的机缘,霍小玉和李益得以互通情愫,不象小说那样完全出于媒人的撮合。霍小玉自小娇纵,缺乏人生经验,却痴情实意,几经失望而不改易。经《冻卖珠钗》、《怨撒金钱》的正面描写,《玉工伤感》的烘托,给人以深刻印象。小说中封建婚姻制度及其牺牲者的矛盾,一变而为剧中多情的霍小玉和卢太尉之间的对立。李益在两者之间游移不定。黄衫客只有倚仗他非同寻常的势力才使霍小玉的痴情得到成全。他出现在爱情的开始和结局,成为剧情发展的支配者。黄衫客是虚构人物,他的权势来自宫廷。这说明汤显祖当时还没有对它失去幻想。新科状元李益拒不参见卢太尉,被派到边境的军队里去供职,这是小说所没有的,汤显祖增添这样的情节反映了他对时事的不满。曲文时有佳句,尖新俊逸,近于小词,而流利晓畅,略嫌不足。

汤显祖的创作对当时或后世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后来的评论家往往把文彩和汤显祖相近的阮大铖吴炳等看作玉茗堂派作家,实际上并不恰当。吴江派作家沈璟有一本《坠钗记》传奇,它的出目《闹殇》、《冥勘》、《拾钗》、《仆侦》、《舟遁》以至它们的主要情节都是在表面上模仿《牡丹亭》的。真正从思想上、艺术上继承汤显祖的是清初戏曲作家洪昇,他承认他的《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牡丹亭》”。

《玉茗堂四梦》在昆曲舞台上保持着历久不衰的魅力。曹雪芹《红楼梦》小说中有一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可见其影响之深。《紫钗记》的《折柳阳关》,《牡丹亭》的《游园》、 《惊梦》、 《拾画》、《叫画》,《邯郸记》的《扫花》、《三醉》、《番儿》都是昆曲唱腔和表演艺术的珍贵遗产。

梅兰芳、言慧珠演出《牡丹亭·游园》

汤显祖留下2200首以上的诗和文赋。他的作品《红泉逸草》、《问棘邮草》、《玉茗堂全集》,以及《紫箫记》和“四梦”,都有明清刻本传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3年整理出版了《汤显祖集》。

外文译本书目

英文

H. 阿克顿选译的《牡丹亭》的《春香闹学》(Ch’un-Hsiang Nao Hsueh) , 载《天下月刊》 (Tien Hsia Monthly)第8卷1939年4月号。

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莱)教授赛琍尔·褒奇(Cyril Birch)翻译的《牡丹亭》全译本The PeonyPavilion,在印地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

法文

徐仲年译著的 《中国诗文选》 (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一书,有《牡丹亭》第10出《惊梦》摘译文及评介文字。此书1933年由巴黎德拉格拉夫书局出版。

德文

Hsü Dauling 撰写的《中国的爱情故事》(Die chin-esische Liebe)一文中,有关于《牡丹亭》的摘译和介绍。此文载《中国》(Sinica)第4卷(1929)。

Dschang, Hing 和洪涛生选译的《牡丹亭》中的一折《劝农》 (Die Aufmunterung der Bauern, aus dem Drama“Mou Dan Ting”von Tan Hin-Dsu“1550~1617”),载《中国》(Sinica)第 6卷(1931)。

V.洪德豪森(汉名洪涛生)翻译的《牡丹亭》 (Tang HsiaenDsu, Der Blumengarten. Ein chinesisches Singspiel in deutscher Sprache)。1933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洪涛生翻译的《寻梦,汤显祖牡丹亭第12出》 (Die Suche nach dem Traum, zwlfter Aufzug aus demDrama Mou Tan Ting ( Die ponienlaube) von TangHin-Dsu “1550~1617”),载《中国》(Sinic )第10卷(1935)。

洪涛生翻译的 《牡丹亭》 第 14出 《写真》 (Das Selbstbildnis), 载 《东方与西方》,(Orient et Occident)第2期(1936年2月7日)。

洪涛生翻译的《牡丹亭》全译本,题名为《还魂记,德译本汤显祖浪漫主义剧作》(Die Rückkehr der Seele,ein romantisches Drama von Tang Hsin Dsu in deutscher Sprache),1937年分别由苏黎世与莱比锡拉舍尔出版社出版。

日文

铃木彦次郎和佐佐木静光合译的《牡丹亭还魂记》,收入《支那文学大观》中,1926~1927年由东京支那文学大观刊行会出版。

宫原民平译注的《还魂记》,收入《国译汉文大成》文学部第10卷内,1920~1924年由东京国民文库刊行会出版。

参考书目
  1. 徐朔方:《汤显祖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