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浏览

清代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撰。通行本为16卷,共400余篇。后来续有发现,合计近500篇。卷首有康熙十八年(1679)作者所作《自志》,可知书在作者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以后又几经修改增补。

故事来源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的故事来源非常广泛,或出自作者的亲身见闻,或借鉴于过去的题材,或采自民间传说,或为作者自己的虚构。有些故事,虽有摹拟的痕迹,但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生活经验,推陈出新,充实了这些故事的内容。

暴露现实社会的黑暗

《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是暴露现实社会黑暗的作品。当时社会政治腐败、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都在《聊斋志异》内有所反映。如《促织》通过成名一家为捉一头蟋蟀“以塞官责”而经历的种种离合悲欢,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昏庸。《席方平》则通过席方平魂赴地下、代父伸冤的曲折故事,写了官吏的贪赃枉法,人民含冤莫伸。作品虽写幽冥,其实是现实生活的投影。此外,如《公孙九娘》、《野狗》等反映清朝统治者对无辜人民的血腥屠杀;《乱离二则》写清兵把打仗时“俘获”的妇女“插标市上,如卖牛马”的野蛮行径,更具有现实性。

《聊斋志异》还有不少作品写了贪官暴吏、土豪劣绅残害人民的罪行,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来自贪官污吏。如《梦狼》以白翁的梦境和白翁次子的现实见闻,两相对照,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府吃人的本质,并大胆而尖锐地指出:“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又如《潞令》写潞城令宋国英“贪暴不仁,催科尤酷”,到任百日,便杖杀58人。《梅女》中的典史为了300钱的贿赂,便诬人为奸,逼死人命。《书痴》中的彭城邑宰史某为了一睹别人妻子的容颜,竟利用职权,拘人下狱,梏械备加。书中也写了土豪劣绅的横行霸道,作恶多端。《红玉》写退职的宋御史大肆威虐,他看中冯相如的妻子,公然闯入冯家,抢劫而去;冯父被殴,吐血而亡;冯“冤塞胸吭,无路可伸”。又如《窦氏》写世家子弟南三复诱骗了农女窦氏,生下孩子后却拒不承认,女抱儿奔南。南不纳,“女倚户悲啼,五更始不复闻。质明视之,女抱儿坐僵矣”。这些故事形象地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原无皂白”的“强梁世界”(《成仙》),“曲直难以理定”的“势力世界”(《张鸿渐》)。

《聊斋志异·陆押官》插图 清人作 同情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

《聊斋志异》在暴露统治阶级贪暴不仁的同时,还写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其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有最终变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有直入阴间、杀死两吏卒的王鼎(《伍秋月》);有敢于衔恨雪耻的郎玉柱(《书痴》);有任侠刚猛的聂政幽灵(《聂政》)等。特别是一些反抗的女性形象,尤为感人。如《博兴女》写民女被某土豪缢杀,女尸化为神龙,攫豪首而去;《商三官》写年仅16岁的商三官,为父报仇,女扮男装,手刃仇人。还有《梅女》中的梅女、《庚娘》中的庚娘、《侠女》中的侠女,也是些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这些人物形象在激发被压迫者的斗争意识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聊斋志异》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揭露了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蒲松龄一生牢落名场,对科场的黑暗、试官的昏聩、士子的心理等都非常熟悉,所以写起来便能切中要害,力透纸背。如《素秋》、《神女》等揭露科场的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司文郎》、《于去恶》等讽刺考官的不学无术、颟顸无能,大都感情激烈,爱憎鲜明。尤其是《司文郎》,文笔幽默,嘲讽更为尖刻。它写一个瞎和尚能用鼻子嗅出文字的好坏,但发榜后,他认为可以考中的王生名落孙山,而他嗅之作呕的文章的作者余杭生却得以高中。于是和尚叹息道:“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帘中人并鼻盲矣!”又如《周克昌》写顽钝不学、终日嬉戏的周克昌,被鬼冒名代他得了个孝廉头衔;《三仙》则写考场上“擢解”之文,原来出自蟹、蛇、吓蟆三物之手。写来冷峻刻薄,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叶生》中的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但屡试不中,半生沦落,郁闷而死。“黜佳士而进凡庸”(《三生》),这就是当时科场取士的腐败情况。

书中有些作品,还生动描写了在科举考试戕害下读书人卑琐的精神状态。如《王子安》写书生王子安,久困场屋,一日醉后,梦见自己点了翰林,“乃欲出耀乡里,认假作真”。《续黄梁》写曾孝廉在高捷南宫后,便趾高气扬,幻想作威作福,所以他在梦幻中一作宰相,就“荼毒人民,奴隶官府,扈从所临,野无青草”。通过这些梦幻的境界,作者嘲笑了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士子。

与这些醉心于科举的士子相对照,书中还写了一些不肯“易面目图荣显”的人物。如《贾奉雉》中“才名冠一时”的贾奉雉,屡试不售,终于“遁迹山丘”,弃家出走。还有《叶生》中的叶生、《于去恶》中的陶圣俞和于去恶、《三生》中的兴于唐、《素秋》中的俞慎和俞士忱等,他们都有真才实学,却“困于名场”,“所遇不偶”。作者对他们给予极大的同情。他在《罗刹海市》篇末悲叹道:“彼陵阳痴子,将抱连城玉向何处哭也?呜呼!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

歌颂与封建礼教冲突的爱情与婚姻

描写爱情婚姻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数量最多。有的是人和人的恋爱,有的是人和狐鬼精灵的恋爱。许多故事写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构成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一些叙述青年男女真诚相爱、自由结合的故事,写得十分动人。如《香玉》中的黄生爱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不幸花为人移去,黄生日日临穴哭吊,结果感动花神,使香玉复生宫中。《青凤》写耿去病与狐女青凤相恋,耿生不避险恶,急难相助,对青凤感情恳挚;青凤也不畏礼教闺训,爱慕耿生,终于获得幸福结局。在青年男女没有恋爱自由的封建社会里,这些充满幻想的故事,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真正爱情的向往和憧憬。还有《婴宁》、《莲香》、《小谢》、《阿纤》、《红玉》、《青娥》等也属于这类作品。

在爱情主题作品中,作者塑造了许多“情痴”、“情种”的形象,刻画了他们对爱情的坚贞专一,描写了他们以“知己之爱”为基础的爱情生活。如《瑞云》中的妓女瑞云爱才,不因贺生贫穷而嫌弃他,愿托以终身;贺生为感知己,不以瑞云变丑而变心,坦然赎为正妻。他说:“人生所重者知己:卿盛时犹能知我,我岂以衰故忘卿哉!”《乔女》中的孟生不嫌乔女“黑丑”,想娶为妻;而乔女为报孟生知遇之情,于孟生死后,不顾世俗非议,以寡妇之身为他抚养遗孤,教子成材,至死不渝。在当时“以貌取人”的社会里,这种纯真的感情是可贵的。《阿宝》则突出表现了男子对爱情的忠诚。孙子楚为向阿宝求婚,先自断肢指,后又魂离躯体,随阿宝而去;最后竟身化鹦鹉,飞到阿宝身边,终于感动阿宝,达到目的。还有《婴宁》中的王子服、《白秋练》中的慕蟾宫、《连琐》中的杨于畏、《青娥》中的霍桓、《阿绣》中的刘子固等,都十分珍视爱情,尊重女性。通过这些形象,作者宣传了一种“情之至者,鬼神可通”(《香玉》)的思想。

还有一些作品,表现了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压抑,以及他们的种种反抗斗争。如《连城》、《鸦头》、《细侯》、《连琐》、《晚霞》、《寄生》等。《连城》写乔生与连城相爱,遭到连父的阻挠,连城含恨而死,乔生也一痛而绝,二人在阴间相会。还魂前,他们唯恐再发生变故,便先结为夫妻。《鸦头》中的狐妓鸦头,不甘忍受侮辱,毅然随情人私奔,后被鸨母追回,囚禁暗室,虽“鞭创裂肤,饥火煎心”,仍矢心不贰,终于和情人团聚。《晚霞》中的龙宫歌伎阿端和晚霞,不顾自己的奴隶身份和龙宫中的王法,建立了爱情;最后又拼着一死,逃出龙宫,在人间做了夫妻。这些作品,肯定了青年男女的反抗斗争,具有较明显的反封建意义。

聂小倩 选自清代刻本《详注聊斋志异图咏》插图 抨击浇薄的社会风气及其他内容

《聊斋志异》中还有一部分作品抨击了浇薄的社会风气,歌颂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如《镜听》写“贫穷则父母不子”的人情世态,《罗刹海市》写“颠倒妍媸,变乱黑白”的社会恶习,《夏雪》写“下者益谄,上者益骄”的世道颓风。《云翠仙》写为贪图金钱、要鬻妻为娼的“翻复无行”。《劳山道士》写好逸恶劳、希图侥倖成功的投机心理,都可警发薄俗,启人心智,有较深刻的批判意义。还有一些赞扬人们美好情操的作品,如《娇娜》写孔生与狐女娇娜之间的真诚友谊,《竹青》写鱼生与神鸦竹青患难中的互助精神,《聂小倩》写宁采臣与女鬼聂小倩夫妻之间彼此体贴的亲密关系,《宦娘》写鬼女宦娘成人之美的高尚品德,《崔猛》写世家子崔猛“喜雪不平”的慷慨志意,《水莽草》写祝生与女鬼寇三娘夫妇尽心事母的孝行等,读之荡人心胸,均有可取。

《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有意义的篇章,有的故事颂扬女子超人的才智,如《颜氏》、《狐谐》和《仙人岛》等;有的故事描写儿童的胆量和智谋,如《贾儿》、《牧》等;有的写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如《偷桃》、《口技》等;有的则富有寓言意味,能够启发读者领悟某些生活道理,如《画皮》、《黑兽》、《禽侠》、《狼三则》、《大鼠》、《螳螂捕蛇》等。

《聊斋志异》的内容,也包含着一些消极落后的东西,特别是在某些篇中宣扬了宗教迷信、因果报应和宿命论思想。如《画壁》等鼓吹“幻由人生”的色空观念,《江城》、《蹇偿债》等宣传“人生业果,饮啄必报”,《李八缸》、《毛狐》等宣传“人生苦乐,皆有定数”。还有些作品,如《金姑夫》讥讽寡妇再嫁,《邵女》写邵女逆来顺受、甘心任嫡妻蹂躏,也不可取。

独特的艺术风格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情节曲折、境界瑰丽。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它“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指出了《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风格。

《聊斋志异》的基本样式,就是历史传记和“传奇”的结合。书中有190余篇作品,篇末缀有“异史氏”评语,类似《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从体裁看,《聊斋志异》大部分作品有完整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具备短篇小说的体制。有一部分作品则篇幅短小、记述简略,仍保留着魏晋“残丛小语”的形式,如《蛙曲》、《鼠戏》、《刘亮采》、《狐入瓶》、《斫蟒》等。小部分记述作者自身见闻的作品,又像随笔杂录,具有素描的性质。

《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大都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比如同是狐狸幻化的女性,婴宁天真烂漫,憨态可掬(《婴宁》);小翠顽皮善谑,喜开玩笑(《小翠》),青凤温柔拘谨,情意缠绵(《青凤》)。同是鬼女,聂小倩“绰约可爱”,被胁迷人却又心地善良(《聂小倩》);林四娘“意绪风流”,喜诗善歌而心境凄苦(《林四娘》);连琐“瘦怯凝寒”,多情善感(《连琐》);小谢活泼调皮,乐不知愁(《小谢》);李女羞涩怯弱,感情笃厚(《莲香》)。同是妓女,鸦头激烈拗执(《鸦头》);瑞云蕴藉斯文(《瑞云》)。又如同是痴情的青年男子,孙子楚为人迂讷(《阿宝》);乔生心意真诚(《连城》);耿去病“狂放不羁”(《青凤》);安幼舆“挥霍好义”(《花姑子》),也都“人各面目”,很少雷同。

《聊斋志异》描写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作者常把人的性格同花妖狐魅等原型的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中国小说史略》)。如《红玉》中的狐女红玉,为冯相如谋聘佳偶,哺育子女,重振家业,与常人无异;但她飘忽无定,来去自由,却表现了非人的特征。又如《绿衣人》中由蜂幻化的女子,“绿衣长裙,婉妙无比”;唱起曲来,“声细如蝇”,“宛转滑烈”;遇难被救后,又“徐登砚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几上。走作‘谢’字”。真是“写色写声,写形写神,俱从蜂曲曲绘出。……短篇中具赋物之妙”(但明伦评)。其他如葛巾是牡丹花妖,写她“异香竟体”(《葛巾》);花姑子是香獐精,写她“气息肌肤,无处不香”(《花姑子》);阿英是鹦鹉精,写她“娇婉善言”(《阿英》);白秋练是鱼精,便写她每食必加少许湖水的习惯(《白秋练》);阿纤是鼠精,写她善于积粟治家(《阿纤》);俞士忱是蠹鱼精,写他读书“最慧,目下十行”(《素秋》);苗生是虎精,写他性情粗豪,长啸一声,“山谷响应”(《苗生》)。这些铺叙和点染,既写出了狐魅花妖原有的物性,又赋予它们以人的面貌和性格。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荒诞不情,《聊斋志异》则能于奇谲之外,示以平常,表现出独到之处。

《聊斋志异》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点染来刻画人物性格。《青凤》写青凤热烈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维妙维肖。她初见耿生时,“辄俯其首”,再见时,“骇而却退,遽阖双扉”;当她与耿生私会被叔父撞见时,则“俯首倚床,拈带不语”;被叔父诃诟时,便“低头急去”,“嘤嘤啜泣”;遇难被耿生救出后,又“依依哀啼,阘耳戢首”;这些描写,细腻真实,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此外,如《辛十四娘》写辛十四娘初见冯生时的羞缩不安、《王桂菴》写芸娘被王桂菴逗引时的矜持端庄、《湘裙》写湘裙追求尚仲时的主动大胆,都很生动。

青凤 选自清代刻本《详注聊斋志异图咏》插图

《聊斋志异》还常常运用环境气氛的渲染,以烘托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绪。如《婴宁》用杂花生树的山村、桃柳夹墙的茅屋、豆棚花架的庭院,来映衬婴宁的纯真爽朗;《连琐》用古墓白杨、凄风荒草的旷野景象,来烘托连琐的幽情苦绪;《王桂菴》用夜色昏濛、星点满江的江中夜景,来渲染王桂菴妻子投江后的悔恨、悲恸和冷清;《公孙九娘》用“坟兆万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鸣”的凄惨境况,来表现公孙九娘的沉冤遗恨;《天宫》用叠阁曲廊、绣帐香衾的居处陈设,来显示女主人那高贵而又空虚、腐朽的灵魂;《晚霞》用龙宫花飞蝶舞、燕语莺歌的旖旎风光,来反衬阿端和晚霞的幽囚生活和痛苦心情等等,都落笔不多,而情景逼真,对刻画人物起了很好的作用。

冯镇峦《读聊斋杂说》称《聊斋志异》为“史家列传体”,但它记人叙事“似幻似真”,“铺排安放,变化不测”,很注意故事情节的曲折有致,引人入胜,而避免攻坚摭实,平铺直叙。这是《聊斋志异》在艺术结构上的很大特色。如《葛巾》写常大用和葛巾相爱,从花园邂逅到书斋欢会,纵横诡变,反复离奇,中间就经过许多曲折。又如《促织》紧紧围绕蟋蟀的得失来安排故事,写主人公成名由悲而喜,喜极生悲,悲辍复喜,故事逶迤推进,读者的心弦也随之忽张忽驰。再如《胭脂》写一桩人命案件从酿因到破获的过程,人物不多,也没有神奇色彩,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高潮迭出,冤外有冤,错中有错,戏剧性很强。此外,如《宦娘》写温生与宦娘、良工的爱情纠葛,时隐时显,一转三回;《西湖主》写陈生因祸得福,与西湖主结为良缘的经过,几起几落,委曲宛转;《张鸿渐》写张鸿渐几番磨难,流离坎坷数十年,波折迭起,变化多端等等,这些故事,情节都很曲折离奇,扣人心弦,能够紧紧吸引住读者。《聊斋志异》虽然情节曲折多变,但它叙次周密、脉络贯通,因此显得结构十分谨严。

《聊斋志异》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它谈鬼说狐,写仙描神,百幻并作,无奇不有,展示出一个个神奇瑰丽的迷人境界。如《翩翩》里的仙女,同丈夫吃着落叶变成的鸡鱼,穿着芭蕉和白云做的衣裳,诡异离奇,驰想天外;但他们“不羡贵官”、“不羡绮纨”,只愿有“佳儿”“佳妇”的生活愿望,则可近可亲。又如《巩仙》中巩道人的“袖里乾坤”,虚无缥渺,怪奇荒幻;但里面“有天地,有日月,可以娶妻生子,而又无催科之苦,人事之烦”,则又幻迹人区,寄托着作者的悲愤感慨。至于书中红莲能变成美女(《荷花三娘子》)、裙子可当作帆船(《粉蝶》)、襟袖间会飞出“五色花朵”(《晚霞》)、天空能飘落彩船(《彭海秋》)、诵诗可以治病(《白秋练》)等的描写,更俯拾皆是。这些想象,大大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感染力。

《聊斋志异》的语言很有特色。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古代的文学语言,同时又大量提炼和熔汇进了当时的方言俗语,从而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工丽而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无论是抒情写景,还是叙事状物,都绘声绘色,多彩多姿,曲尽形态,词汇异常丰富。有时还在单行奇句中,间用骈词俪语,句法富于变化。人物语言雅中有俗,俗中见雅,雅俗结合,更生动活脱,谐谑有趣。如《邵女》中媒婆的声口,《刘姓》中恶霸的流氓腔调,《小翠》中姑娘们斗嘴的神态,《阎王》中村妇的口吻,都写得神采飞扬,声口如闻。尤其是《翩翩》中翩翩和花城娘子的一段对话,把古语典故和俚语方言熔铸一起,运用自如,不着痕迹。此外如《仙人岛》、《狐梦》、《狐谐》、《聂小倩》等篇,人物的对话也颇多传神之笔。不过,有时用典过多,失之古奥,也增加了读者的困难。至于书中短篇,文字虽不似长篇出色,然叙事简净,用笔明雅,清新可读者亦复不少。如《骂鸭》、《狼三则》、《沂水秀才》、《牧》、《农妇》等。

《聊斋志异》问世后,人竞传写,甚受欢迎。它对清代后出的文言短篇小说有很大影响。乾隆年间,沈起凤的《谐铎》、和邦额的《夜谭随录》、庆兰的《萤窗异草》,嘉庆光绪年间,管世灏的《影谈》、冯起凤的《昔柳摭谈》、邹弢的《浇愁集》等,都深受《聊斋》影响。

多种版本的流传

《聊斋志异》版本很多,现存的主要有:手稿本(解放初发现,曾影印出版),乃作者修订本,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原作面貌,可惜仅存 203篇(《猪龙婆》重出文不计),约当原稿之半。稿本中有作者手录的王士禛评语。乾隆十六年(1752),历城张希杰(别号练塘)根据济南朱氏殿春亭抄本过录了一个本子,是为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此本共12卷,有目488篇,但有目无文者凡14篇,实有文474篇。此本也附有王士禛评语。与铸雪斋抄本同时,另有一种《二十四卷抄本聊斋志异》(1963年发现,已影印出版)。其底本当是作者的另一稿本,并参照其他抄本作了校对、复核。此本共有文474篇(《王桂菴》、《寄生附》合为一篇)。这是现在所见到的最完整的两个早期抄本,对研究《聊斋志异》有重要价值。现存最早的《聊斋志异》刻本,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刻的青柯亭本。其“弁言”和“例言”,记述了底本的来源和刻者所作的工作。书共16卷,凡 431篇。篇目虽不完全,但重要的篇章都已包括在内。其文字的更定,亦有可取者。青柯亭本出后,一般通行本都据此翻印。此本也有几种内容互有歧异的本子,一种是文目不全本,即比一般赵本少文10余篇,少目40余条;一种是刊有鲍迁博《刻书纪事》和“杭油局桥陈氏”书牌的本子;还有一种本子则无“纪事”和书牌。此本亦附有王士禛评语,并在某些篇后附有有关的附录。次年,即乾隆三十二年(1767),又有王金范刻本刊行。这是一个“册繁就简,分门别类”的选辑本,共18卷,分26门,收文270余篇。此外,尚有同文书局绘图本,其特点是在赵本附录之外,又加了一些有关附录。至于别种版本,如乾隆三十二年福建李时宪刻本、光绪七年(1881)邵州经畲书屋刻本以及小艺山樵精选本等,其文字大同小异。《聊斋志异》的注解本,通行的有吕湛恩、何垠两家。吕注原为单刻,有道光五年(1825)刻本。道光二十三年(1843)广东五云楼刻本始将吕注与《志异》原文合刻,后又有广百宋斋和同文书局绘图本。何注有道光十九年(1839)花木长荣之馆刻本,又有光绪七年(1881)邵州经畲书屋评注合刊本。两种注本,指明典故,诠释字义,都给读者阅读《聊斋志异》以很大便利。但吕注较为详赡谨严,错误较少;何注则嫌芜杂,错误较多。《聊斋志异》的评语,最早者为王士禛评。王评虽颇简略,但时有精当之处。后刊刻成书,又有冯镇峦、何守奇、但明伦诸人评语。诸家评语,或阐明作者旨意,或品评为文之法,或考据传闻异同,都富有参考价值。但其迂腐附会之处,亦所难免。《聊斋志异》尚有多种拾遗本。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由张友鹤辑校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编定为12卷,合共491篇(其中“又”篇和附则,均属正文,不作一篇计),连同附录9篇,较通行本增补近70篇,采录宏富,是目前较为完备的一个本子。

清代刻本《详注聊斋志异图咏》
参考书目
  1.  何满子:《蒲松龄与聊斋志异》,上海出版公司,上海,1955。
  2. 杨柳:《聊斋志异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南京, 1958。
  3. 李厚基、韩海明:《人鬼狐妖的艺术世界》,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1982。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