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

浏览

图

中国明代哲学家。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1447)举广东乡试,会试不中,入国子监读书。景泰二年(1451)再试不中,于景泰五年弃举子业,从名儒吴与弼学。不久归家,筑阳春台,静坐其中,足不出户数年。后复游太学,名扬京师,被认为是“真儒复出”。成化五年(1469)再次参加会试,又下第,遂绝意功名,归广东讲学。成化十八年明宪宗下诏征聘。进京后,未被重用,上疏托疾乞归。此后,一直隐居故里,直至逝世。谥文恭。著有《白沙子全集》。

陈献章早年学宗朱熹,自称:“吾道有宗主,千秋朱紫阳”。后接受吴与弼的思想影响,观点发生变化,逐步走上心学道路,最后形成“以虚为基本,以静为门户,以四方上下往古来今穿纽凑合为匡郭,以日用常行分殊为功用,以勿忘助之间为体认之则,以未尝致力而应用不遗为实得”的思想作风。

陈献章以“心”为其哲学的出发点。他赋予“心”以 “无我无人,无古今,塞乎天地之间” 的绝对性质,认为 “心” 不仅制约天地的运行,而且还能产生万物,具有“生生化化之妙”。从而得出“一体乾坤是此心”、“若个人心即是天”的结论。

从这种以心为本体的主观唯心主义出发,陈献章进一步提出所谓的“作圣之功”。他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心”,由于“下化”“寓于形”而成为具体的人心。心本来是一个,但因受形体和物欲的蒙蔽,变得有理而不明,从而也失去支配天地万物的能力。在他看来,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重新恢复人心的本来面目。若想达到这一目的,光靠读书是不行的,只能通过“洗心”的办法,使心“无累于形骸,无累于外物”,摆脱肉体的局限和物欲的蒙蔽。完成这一任务的主要方法是“静坐”。他认为,人静坐久之,“心之体”就会“隐然显露,常若有物”。达到这一境界,就会“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

陈献章在明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突破了朱熹思想的统治,建立了明代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心学体系。他的心学观点对王守仁哲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所以黄宗羲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