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研究会

浏览

中国现代第一个民间文学研究团体。1920年在北京成立。

在“五四”运动提倡平民文学,反对贵族文学,努力吸取西方进步文化的影响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表启事,成立“歌谣征集处”,向全国征集民间歌谣。当时北大的进步教授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任编辑,钱玄同、沈兼士考订方言。同时发表“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在“北京大学日刊”、《新青年》和北京、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地的报纸、刊物上发表,影响很大。从1918年5月20日起在北大日刊上开辟“歌谣选”栏,每天刊登一则,由刘半农编选并作考订说明,共出148则。

1920年12月19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由沈兼士、周作人任主任,继续征集中国近世歌谣。1922年北大研究所成立国学门,歌谣研究会并入其中。因征集材料不够,歌谣研究会决定创办《歌谣周刊》,继续广泛征集各地歌谣并展开对歌谣的研究。1922年12月17日《歌谣周刊》在北大25周年纪念日创刊。

1923年1月30日歌谣研究会决定扩大收集范围,除歌谣外,还要收集、研究神话、传说、童话故事、风俗、方言等资料。1923年5月24日成立了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不久又组织和发动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会员进行了妙峰山、东岳庙、白云观和财神殿的民俗调查。

随着歌谣搜集、整理的开展和研究的深入,在《歌谣周刊》上对方言、方音等问题进行了不少讨论。1924年1月26日成立了方言调查会。

《歌谣周刊》到1925年6月共出了97期,增刊一期,发表歌谣2226首。1925年10月,“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创刊,继续发表歌谣故事等材料和有关理论文章。

歌谣研究会还出版了“歌谣丛书”:顾颉刚《吴歌甲集》。“歌谣小丛书”一种:董作宾《看见她》。“故事丛书”一种: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歌曲甲集》。1927年,歌谣研究会的主要成员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等人在广州中山大学成立民俗学会,北大歌谣研究会停止了活动。歌谣研究会的会员除北大师生外,还有一些外地的歌谣和民俗研究者及个别外籍通讯会员。歌谣研究会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征集到全国22省的各种歌谣13908首。它冲破封建思想,重视人民创作。它的成果已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

1935年在停顿了近10年之后,北大文科研究所决定恢复歌谣研究会,聘请胡适、魏建功、顾颉刚等人为歌谣研究会委员。《歌谣周刊》从1936年4月复刊,到1937年6月共出53期。研究的方向侧重在文学方面,许多论著至今在学术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