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

浏览

19世纪下半叶日本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运动。时值明治天皇(睦仁)在位(1867~1912),故名。

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农民起义和城市贫民的斗争持续不断,德川幕府的统治危机十分严重。在内外危机中,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他们的思想主要来自儒学和“国学”,有些人也接受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主要集中在长州(今山口县)、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今高知县)、肥前(今佐贺县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幕府末期,日本领主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和阶级分化加剧。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尊王攘夷运动和倒幕运动中的所谓志士大多出身这个阶层。但当时日本近代资产阶级尚未形成,豪农豪商未构成独立的政治力量。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倒幕经过

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法军舰进攻下关,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的事件。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1866年7月发动第2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幕府权威一落千丈。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同时却在大阪集结精兵,企图反叛。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战争基本结束。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 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据的最后据点五稜廓(函馆),戊辰战争结束。战争中,人民群众的斗争有力地配合天皇军作战,是天皇政府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见彩图)

图 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新政府的改革和扶植资本主义的政策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随后,新政府着手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同年7月25日天皇下诏接受各藩“奉还版籍”(版指领地,籍即户籍),任命藩主为藩知事,取消藩主、公卿等旧称,统称“华族”(其他武士则称“士族”)。1871年8月29日实行“废藩置县”,解除旧藩主的藩知事职务,建立近代府县体制,于是,封建领主制被废除。1872年9月颁行“学制”,实行教育改革,兴办近代国民教育。12月9日天皇颁诏改行阳历,以阴历一八七二年十二月初三日为阳历1873年元旦。1873年1月发布征兵令,废除武士垄断军籍的旧兵制,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常备军。7月发布地税改革法,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把年贡制(由农业生产者按收获量向领主交纳实物或代金)改为地税制,由国家向土地所有者按法定地价征收固定货币地税。从此逐步确立起新的土地所有制度(半封建的寄生地主所有制)。1876年8月颁布《金禄公债发行条例》,取消封建俸禄,由政府一次发给分期偿付的有息公债券,总额1.7亿多日元。经过改革,废除了幕藩体制,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但寄生地主制也有所发展。武士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华族和少数上层士族转化为近代资产阶级、官吏或知识分子;大多数士族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下降,因而导致士族暴乱。从1868~1878年,发生士族刺杀政府高级官员和暴乱事件约20余起,如1874年以江藤新平为首的佐贺之乱和1877年的西乡隆盛叛乱。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归国后提出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初步设想(见岩仓使节团)。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并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所谓“政商”),并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近代企业,培植了一批财阀。从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在上述改革和扶植资本主义的同时,始终贯穿着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暴压榨和掠夺,因而激起工农群众不断进行反抗斗争。从1868~1877年,农民起义达499次。规模较大的有1873年的福冈县农民大暴动和1876年的三重县农民暴动。19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近代无产阶级罢工斗争。明治政府对工农群众斗争进行了残酷镇压。

天皇制专制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

明治政府在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极力利用日本的封建遗制。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建立“华族”制度以维护旧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并把维新功臣、财阀列入“华族”,培植特权阶层;在经济上扶植带封建性的财阀和寄生地主;在意识形态上宣扬神道、皇道、儒学,并引进德国唯心主义哲学。1882年发布《军人敕谕》,鼓吹武士道。1890年发布《教育敕语》,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带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成为新政权的阶级基础。与财阀紧密勾结的萨摩、长州等强藩出身的军阀、官僚贵族长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过程中推行“藩阀政治”。19世纪70~80年代,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并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对外关系方面,明治政府最初对西方列强及其所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曾表现某些屈从和容忍,后来随着国力日渐充实,不断进行交涉,要求修改条约。从1894年开始修改条约,至1911年终于全部废除。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1875年武装入侵朝鲜,次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基本形成。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见日本对外侵略战争)。

关于明治维新这一历史变革的时间断限,国内外学术界众说纷纭。中国学者一般认为上限始于1853年被迫“开国”后的尊王攘夷和倒幕斗争,下限止于1889~1890年明治宪法的颁布和实施。关于明治维新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亦有各种不同说法,如“绝对主义王权的确立过程”、“民族运动”、“未完成的资产阶级革命”、“后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属于近代民族民主运动范畴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等。

参考书目
  1. 文部省维新史料编纂事务局:《维新史》,明治书院,东京,1939~1941。
  2. 远山茂树:《明治维新》,岩波书店,东京,1972年修订版。
  3. 井上清:《日本现代史.I.明治维新》,第8版,东京大学出版会,东京,1968。
  4. W.G. Beasley, The Meiji Restoration,Stanford Press,C.A.,1972.
  5. 世界历史编辑部编:《明治维新的再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