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

浏览

佛教名词。佛教修习的重要方法。“止”,梵文音为奢摩地,意为“止寂”、“禅定”等,谓止息妄念,专心一境;“观”梵文音为毗婆舍那,意为在“止”的基础上所发生的智慧。“止观”,即“禅定”和“智慧”的合称。《佛说大安般守意经》有所谓“六妙法”,即数、随、止、观、还、净,已有 “止”、“观” 之说。隋代慧远《大乘义章》卷十中说:“止者,外国名奢摩地,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名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术,简择名观。观达称慧。”就是说,慧为“观智通达,契会真如”。中国佛教天台宗提倡“止观双修”(或谓“定慧双修”),以此概括一切修习方法。智《摩诃止观》说:“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后,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意谓“止”、“观”虽有先后之分,但并非两回事,两者是不能分离的,这是最圆满的修习方法。天台宗把由定生慧视为修习的根本方法,故智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说:“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涂。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禅宗从“体用”关系角度阐发止观即定慧学说,谓“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并以此作为本宗教理论和实践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