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浏览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资料一

图 资料一

无产阶级政治家、革命家、战略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秋在长沙创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1年在江西瑞金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立了他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1936年12月毛泽东开始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以后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

早期政治思想

毛泽东从少年时期起,就萌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立志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他在青少年时代先受旧学教育,后学新学,从孔子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以及新康德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对他早期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他早期的政治思想既有爱国主义、革命民主主义的因素,又混杂着自由主义、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他曾主张用温和的而不是暴力的手段,通过摧毁传统的旧思想、旧道德的方法改造中国,并把希望寄于少数“圣人”、“贤人”。五四运动前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逐步摆脱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转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1920年12月,他在给蔡和森等人的信中申明,深切赞同用俄国式方法(即组织共产党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去改造中国与世界。翌年1月,在长沙新民学会会员大会上又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补苴罅漏的政策,不成办法;社会民主主义的议会道路是保护有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的主张永远做不到;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应采用。这是他在政治观点上实现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研究确定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特点和发展规律,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立了系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纲领和策略,并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完整的思想。

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

1925年12月和1926年1月,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等文章,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进行考察和分析。明确提出: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是革命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半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革命最接近的朋友;中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动摇不定,其右翼可能是革命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革命的朋友,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这就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应该团结谁、争取谁、打击谁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奠定了初步的基础。1926年9月和1927年3月先后发表了《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和拥护革命,革命不会成功,指出了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以及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和策略。

《革命》第四期首次刊载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1日)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毛泽东在同年8月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力夺取政权的思想。会后,他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接着率领队伍到井冈山地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10、11月,1930年1月先后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总结创建根据地的经验,阐明红色政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发生、存在、发展的各种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农民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阵地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指出红军游击队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关于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直至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1935年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年底,毛泽东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说明了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的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批评了过去长期存在于共产党内的关门主义倾向。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指导全党正确地建立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毛泽东不但在军事方面发表了许多重要著作,在政治方面也发表许多重要讲话和著作。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和会议总结中,着重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要求全党担负起领导抗日战争的历史责任。同时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既统一,又独立,反对投降主义。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要又联合又斗争,不能“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1940年3月在打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之后,毛泽东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等文中,又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以及同顽固派斗争时必须坚持“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同时还阐明了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政权等若干具体政策。1940年1月,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在此之前还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作。这些著作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特点及其主要矛盾,把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明确地划分为新旧两个范畴,说明中国革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同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阐明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法宝;进一步论证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的理论体系。1942年毛泽东创造了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他在1941、1942年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3篇报告中,总结了过去党内路线分歧的深刻原因,并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问题,规定整风的主要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在整风中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通过这次整风,有效地清除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全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使全党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达到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空前的团结,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45年4~6月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路线。报告中还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次代表大会明确地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正式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的和谈骗局和内战阴谋,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关于重庆谈判》等报告中,提出针锋相对的方针和以革命的两手反对反革命的两手的策略。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毛泽东号召以革命战争消灭反革命战争,并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著名论点。1947年12月,在中共中央会议上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转入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报告在土地改革方面,提出了“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的封建和半封建的剥削制度”的方针;在党的建设方面,针对地方组织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成分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提出了整编党的队伍的任务;在统一战线方面,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同时明确指出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是人民解放军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基本的政治纲领。这个报告,是打倒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建立新民主主义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带纲领性的文件。1949年3月,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实现这个胜利所采取的各项方针;说明在全国胜利的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向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同时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和尽可能多的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人物。报告分析了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的新的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提出了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指明了方向。报告还告诫全党要加倍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的进攻,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6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诞生的时候,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高度概括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阐明革命胜利后所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性质、职能和作用,指出各个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论证民主和专政的辩证关系,驳斥了国内外阶级敌人攻击人民民主专政的种种谬论。这篇文章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奠定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

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报告(1949年3月)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政治思想

这个时期,毛泽东着重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头3年,毛泽东同其他领导人一起,领导全国人民胜利地完成了土地改革等民主革命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和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按照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以及一系列方法、步骤和政策问题,尤其是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采取赎买的办法,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和平的方法,把中国的最后一个剥削阶级──资产阶级消灭了,在国际国内有重大的影响。1957年2月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提了出来。指出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敌我矛盾主要靠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则主要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同时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在1957年整风运动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不久,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毛泽东的思想也发生变化,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关于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又进一步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这使国家遭受了严重损失。但是就在他的晚年,他仍然在政治上提出过许多正确的思想和作出过重要贡献,如他始终警觉地注意维护国家的安全,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对外政策,坚决支持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这个战略思想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孤立霸权主义和进一步加强中国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团结、友好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起,毛泽东一直强调的关于防止“和平演变”的思想,对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1974年2月22日)

毛泽东的政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它集中了全党特别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智慧,在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政治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资料二

Mao Zedong,亦作Mao Tse-tung。

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军人和政治家,领导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後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49~1959)和中国共产党主席(1931~1976)。为农夫之子,曾参加推翻清朝的革命军,但当兵六个月之後,为了接受更多教育而离去。他在北京大学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者李大钊和陈独秀,1921年起献身於马克思主义。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革命操之於城市工人之手,但1925年毛泽东下的结论是,在中国必须动员农民,而非城市的无产阶级。他成为江西省乡下地方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Chinese Soviet Republic)的主席;其红军抵挡了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连番攻击,但最後进行长征,来到中国西北部较安全的地方。在此,毛泽东成为共产党无庸置疑的领袖。他采取游击战术、激发当地人民的民族情感,以及实施土地均分政策等,使该党在军事上对付国民党和日本敌人占了上风,也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毛泽东的农地改革马克思主义并不适合苏联,但是当1949年共产党成功取得权力时,苏联即同意提供技术援助给这个新的共产国家。毛泽东的「大跃进」运动和他对「新的中产阶级元素」的批评使苏联与中国的疏离关系变得无法挽回。1960年苏联撤销对中国的援助。毛泽东仍坚持己见,在「大跃进」失败後,紧接着进行同样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但较温和的势力有助於舒缓其影响效果。毛泽东死後,邓小平引进社会及经济改革,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大为减少。亦请参阅Jiang Qing、Liu Shaoqi、Maoism。

1893~1976年,Mao Zedong

Chinese Marxist theorist, soldier, and statesman who led China's communist revolution and served as chairma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49-59) and chairma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31-76). The son of a peasant, Mao joined the revolutionary army that overthrew the Qing dynasty but after six months as a soldier left to acquire more education. At Beijing University he met Li Dazhao and Chen Duxiu, found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in 1921 he committed himself to Marxism. At that time, Marxist thought held that revolution lay in the hands of urban workers, but in 1925 Mao concluded that in China it was the peasantry, not the urban proletariat, that had to be mobilized. He became chairman of a Chinese Soviet Republic formed in rural Jiangxi; its Red Army withstood repeated attacks from Chiang Kai-shek's Nationalist army but at last undertook the Long March to a more secure posi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Here Mao became the undisputed head of the Communist Party. Guerrilla-warfare tactics, appeals to the local population's nationalist sentiments, and Mao's agrarian policies gained the party military advantages against their Nationalist and Japanese enemies and broad support among the peasantry. Mao's agrarian Marxism did not sit well with the Soviet Union, but when the Communists succeeded in taking power in 1949, the Soviet Union agreed to provide the new communist state with technical assistance. It took Mao's Great Leap Forward and his criticism of “new bourgeois elements”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China to alienate the Soviet Union irrevocably. Soviet aid was withdrawn in 1960. Mao clung to his vision, following the failed Great Leap Forward with the equally disastrous Cultural Revolution, but more moderate forces helped mitigate their effects. After Mao's death, Deng Xiaoping introduced social and economic reforms and the cult of Mao was greatly diminished. See also Jiang Qing, Liu Shaoqi, Maoism.

资料三

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湖南起义的新军中当过兵。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秋在长沙创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在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毛泽东是中共最早认识革命武装斗争在当时中国历史条件下具有极大重要性的领导人之一。1926年3月,针对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以后的形势,曾主张联合国民党左派,发动工农群众,以武力给予坚决回击。同年5月起,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组织学员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农民运动和革命武装斗争的骨干,支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5月被选为中共第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在国民党反动派已在上海接着也将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的紧急关头,7月4日在武汉召集的中共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发言,主张“上山”,保存革命武力,应付反革命事变,说“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1927年7月15日国共两党合作全面破裂,毛泽东开始投身于中共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在汉口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上,鉴于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强调指出党今后要非常注意军事,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力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随即同彭公达接受中共中央关于领导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组织秋收起义的任务,前往长沙。后根据省委决定,任秋收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以下简称前委)的书记,组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9月领导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受挫,主持前委会议,决定放弃原定进攻长沙的计划,率部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到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寻求立足点。进军途中,在永新县三湾村领导对工农革命军进行改编,在部队中建立中共的各级组织,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并在部队中建立民主制度。同年10月,到达井冈山地区,领导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部队规定了三大任务,即:

(1)打仗消灭敌人;

(2)打土豪,筹款子;

(3)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继又制定革命部队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28年4月,率部接应朱德、陈毅带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到井冈山会师,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工农革命军后改名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是沿用在北伐战争中因军内共产党员多、战功和纪律都受群众称颂的国民革命军第 4军的番号),任该军中共军委书记、党代表。5月,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后任中共第4军前委书记。在同年6月至7月举行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在坚持井冈山的斗争中,同朱德等总结游击战争的经验,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并领导击退湘赣两省敌军多次“进剿”和“会剿”,扩大革命根据地,发展土地革命。

1928年10~11月,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文,文中总结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经验,阐明红色政权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发生、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29年1月,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面临湘赣两省敌军“会剿”的严重形势和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同朱德等率第4军主力出击赣南、闽西,在当地中共组织和群众武装的配合下,相继建立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同年12月,毛泽东根据中共中央九月来信的指示和创建红军以来的经验,起草中共红军第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这个决议案规定了红军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基本任务,强调党对红军绝对领导的原则,要求对红军实行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领导,纠正红军党内的错误思想。它在中共所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发展史上起到长时期的指导作用。

1930年1月,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篇著作进一步发挥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坚持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指出红军、游击队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被认为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必须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

1930年6月任红军第1军团政治委员和中共前委书记,8 月任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和中共总前委书记。9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10月底,针对蒋介石所指挥的大规模军事“围剿”,提出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同朱德等领导红军开始实行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重大战略转变。同年12月至1931年9月,同朱德指挥红军集中力量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连续打破国民党军的三次“围剿”,使组成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并得到巩固和扩大。在这期间,使红军在战略上以弱胜强、在战术上以多击少的作战原则得到完成。1931年先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代理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在1931~1934年期间,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策略思想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受到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产生的、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央领导人的反对。1932年10月,在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受到不公正的批评和指责,会后被免去红军领导职务,专任苏维埃政府的工作。由于蒋介石在1933年3月第四次“围剿”失败以后,又发动第五次“围剿”,以50万兵力直接用于进攻第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而原在上海的临时中央同年1月迁入中央苏区之后,在反对第五次“围剿”中执行“不放弃苏区一寸土地”的阵地战方针,致使一方面军连续遭到严重挫败并陷入日益缩小的包围圈。中共中央(包括毛泽东)连同一方面军主力不得不在1934年10月撤出中央苏区,进行长征。同年12月,在红军遭到严重损失和国民党军重兵围堵的紧急关头,毛泽东说服一些中央领导人,放弃原定向湘西转移的计划,改向战斗力比较薄弱的地方军阀所统治的贵州进军,使红军摆脱险境。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批判“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严重错误,阐明红军在长期作战中形成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受到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人(包括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的支持,并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这次会议,被1945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评价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新领导的开端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有意义的转变。3月,组成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从1~5月上旬,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川黔滇边界地区,实施高度灵活的运动战,以四渡赤水的作战行动,声东击西,迷惑敌人,迂回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随后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乘虚疾进云南,渡过金沙江,从而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一方面军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6月,在一方面军同第四方面军会合后,坚持中共中央关于北上创建新的根据地的方针,同周恩来、张闻天、博古等一起,拒绝张国焘企图要挟中共中央南下四川西康边界地区的冒险主张,果断地率领第1军、第3军(即第1军团、第3军团)继续北上,10月到达陕甘苏区。11月初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同月下旬指挥红军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36年2月起,同彭德怀率领红军渡过黄河向山西西部进行东征,准备东出河北同日军直接作战。5月因情况变化主动回师,同周恩来、彭德怀决定红军向陕甘宁边境西部地区西征,使陕甘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扩大,包括了宁夏一部分地区。在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等地会师以后,12月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同月发生西安事变,同周恩来推动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后来的国共两党合作抗日铺平道路。

1936年12月,撰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该书系统地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阐明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 规律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批判“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是毛泽东最重要的军事著作之一,并被军事科学界认为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重要贡献。该书的写作因西安事变的发生而中断,只完成了大半。

随着1937年7月抗日战争的爆发,发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提出中国抗战应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坚决抗战的主张。8月在陕北洛川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代表中央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并确定红军应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实行向抗日游击战的战略转变,使游击战争担负起开辟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使命。会上,任新组成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8月25日,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会同副主席朱德、周恩来,发表关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9月,针对日军的战略企图,指示八路军三个师由集中配置改为分散配置,到日军的翼侧和后方,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同张闻天、刘少奇联名发出关于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5月,电促新四军(该军是1937年10~12月间由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加紧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同月,先后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两部著作,全面分析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双方的基本特点,阐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战术原则,论述持久战的总方针和人民战争的思想,预测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批判“亡国论”、“速胜论”以及轻视、反对游击战争的思想,阐述革命军队政治工作关于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三大原则。这两部著作,对提高中国共产党指导战争的战略思想水平,坚定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起了重要的作用。《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继《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以后的又一最重要的军事著作。

1938年9~11月主持召开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重申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把党的主要工作方面放在战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反击日军的“扫荡”、蚕食和封锁,并领导进行精兵简政,实行主力军地方化,发展群众武装,开展大生产运动。1939~1941年,还指挥八路军、新四军打退了国民党当局发动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反共高潮。

1942年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开始后,在1943年3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主席。1944年5月至次年4月,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着重总结1931~1934年间中央的领导路线问题,确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路线不但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是正确的,在军事上也是正确的。1945年4~6月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的奋斗目标;并以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对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作了深刻的阐述。大会确定以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作为中共一切工作的指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宣布对日作战后,他同朱德等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实行战略反攻,直至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经过八年抗战,中共领导的军队、民兵和解放区(1944年抗日根据地改称解放区)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1945年8月下旬赴重庆,同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争取实现国内和平。同时为了对国民党发动内战作充分的准备,同刘少奇、朱德等领导调整战略部署,编组野战兵团,从组织体制上适应由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主向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并组织指挥解放区军民对国民党军的进攻进行坚决的自卫还击。

1946年6月解放区遭到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军事进攻。毛泽东分析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状况,号召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从1946年起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的进攻,在作战指导上规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强调“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的方针,并且要求平均每个月歼灭敌军八个旅左右。从1946年6月起,人民解放军经过八个月的作战,迫使国民党军放弃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山东和陕甘宁两个解放区。1947年3月,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毛泽东和周恩来转战陕北,继续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同时领导彭德怀直接指挥的陕甘宁战场的作战。1947年6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军委根据敌我力量趋向均势的情况,适时抓住战机,作出转入战略反攻的决策,部署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陈(赓)谢(富治)三路大军实施外线作战,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以河南为中心的江、淮、河、汉地区,进行一系列重大战役,大量歼灭敌人,迫使国民党军陷入被动。在陕甘宁战场,彭德怀率领的西北人民解放军由于同年8月沙家店战役的胜利,也在1948年春南下陕西国民党统治区,转入外线作战。其他战场也先后转入外线作战。1947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会议上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在军事方面总结人民解放军长期的作战经验,提出十大军事原则。同年冬至1948年夏,指导人民解放军开展以“诉苦”和“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并把人民解放军的民主制度概括为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

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毛泽东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和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任务,要求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组织纪律性,准备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从当年9月到次年1月,同周恩来、朱德等组织指挥人民解放军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见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154万人,取得了解放战争决定性的胜利。在战略决战中,毛泽东领导制定正确的作战方针,把实行战略包围同实施战役分割紧密结合,把大规模的阵地战同大规模的运动战紧密结合,把夺取大中城市同歼灭敌人重兵集团紧密结合,把军事打击同政治攻势紧密结合,充分显示一个战略家的胆略和指挥艺术。

1949年1月,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揭露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策划的以和谈骗局阻挡人民解放军南进的阴谋,宣告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报告,报告在论述军事问题时,指出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后解决国民党军的三种方式:

(1)天津方式,即用战争的方法解决敌军;

(2)北平方式,即迫使敌军接受和平的方法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3)绥远方式,即有意识地保存一部分国民党军,在一个相当的时间之后,再将他们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并且指出,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赋予人民解放军参加新解放区建设的战略任务。4月21日,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名义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联名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召人民解放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同时发起渡江战役,攻占南京,从而宣告国民党政权的覆灭。随即又不失时机地部署人民解放军向东南、中南、西北、西南地区进军,实行远距离大迂回、大包围和断敌退路的作战方针,采取战争与和平两种方式,迅速消灭国民党军残余部队。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接着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0月,在美帝国主义扩大侵略朝鲜的战争严重威胁中国东北边境安全的时刻,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在以他为首的中央军委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境内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伟大胜利,创造了在现代条件下进行运动战和阵地战的经验。1952年,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解放军已经进到建军的高级阶段,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历史任务。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兼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同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56、1969、1973年分别当选为中共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

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同周恩来、朱德等领导筹建空军、海军和陆军的技术兵种,着手建设一支诸军兵种的合成军队。毛泽东强调人民解放军必须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战术,提出要研制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要求部队实现指挥、制度、编制、纪律、训练的统一和诸军兵种密切协同,指出部队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指示全军学习文化,兴办各类正规军事院校。毛泽东强调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加强政治思想工作,重申政治工作是军队的生命线。1965年美国扩大侵略越南战争后,领导党和国家大力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直到取得彻底的胜利。毛泽东始终警觉地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领导党和国家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干涉、控制和侵犯中国的企图进行坚决斗争。

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这场“革命”又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人民解放军在这场浩劫中也受到严重损害。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所作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功过作出全面的估价。决议详细分析了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严重cuowu的根源,同时认为,就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重要贡献。它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集中军队高级将领和广大指战员的智慧和创造,逐步发展而成的完整的科学理论。毛泽东的军事著作被收入《毛泽东选集》和《毛泽东军事文选》。

资料四

图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秋在长沙创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在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5年1月中共中央遵义会议起一直是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到1976年9月,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1949年10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4~1959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提出了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性质,关于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以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和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经济方面着重研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相应的阶级状况,用以确定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预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各种经济成份的相互关系,并据以进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春,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中国农村的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以及土地问题作了具体的分析。他指出,农民起来打击地主政治权力,以及要求土地和减租减息的斗争,乃是乡村民主势力起来推翻乡村封建势力的斗争。在这个斗争中,占农村人口70%的贫农是主要的力量。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7年秋~1934年,毛泽东领导的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是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的主要代表。毛泽东这个时期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反对本本主义》、《寻乌调查》、《兴国调查》、《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怎样分析农村阶级》、《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这些著作着重研究中国革命根据地存在的社会经济原因和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经济建设以及相应的经济政策。

毛泽东认为,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国家间接支配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是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几百万产业工人和几万万农民同时存在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这些独特的社会经济条件是红色政权能够在白色政权包围下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在此期间,毛泽东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济状况和阶级状况作了细致的调查,通过解剖社会各个阶级,得出正确的阶级估量,提出了划分农村阶级的标准,制定了没收地主土地和按人口平分土地的政策,抵制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错误政策。

面对强大敌人的武装进攻和经济封锁,毛泽东把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看作是发展革命事业的物质保证。他指出,革命战争要求动员群众进行必要的和可能的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以生产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农业为中心,同时发展工业和对外贸易。根据地的经济由少量的公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占绝对优势的私营经济组成,要争取公营经济对私营经济的领导,实行发展公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奖励私人经济的同时并进的方针。增加财政收入和节省财政支出,是财政的基本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关心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尽力改善人民的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

从1937~1945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组织起来》、《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论联合政府》、《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等著作,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的社会性质,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阶级状况,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理论。

毛泽东认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经济上的特点是:自然经济的基础已被破坏,封建制度的根基依然存在,封建剥削和买办资本剥削相结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力量软弱,没有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经济落后,土地广大,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下,有着相应的阶级。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区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个部分:官僚资产阶级是附属于外国资本和直接为帝国主义利益服务的阶级,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资产阶级是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束缚,又同它们有经济联系的阶级。农民占总人口80%以上,其中的富农是半封建性的农村资产阶级;中农是农村中的小资产阶级;贫农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下,大多数日益走向破产和没落的境地。工业无产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重压迫,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中间阶级占绝大多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因此,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方面,是把操纵国民生计的外国资本和中国的大资本收归国家所有,把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保存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革命的结果是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又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在有利的国际环境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实现社会主义前途的极大可能性。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贯彻于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他指出,各抗日根据地是基本上排除了半殖民地因素和半封建因素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应该发展公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但农村根据地的主要经济成份是私营经济,要保护资本主义成份,实行适当改善工人生活和不妨碍资本主义经济正当发展的两重性政策。为了团结一切可能抗日的阶级和党派,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改变为减租减息政策。为了克服战时经济困难,实行精兵简政,以达到精简、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1942年,毛泽东提出了对发展根据地经济有深远意义的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的总方针。他批评了那种离开发展经济而单纯在财政收支上打主意的错误主张,强调经济是财政的基础,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使财政充裕。财经工作要取之于民,又要使人民的收入有所增长,使人民的所得大于所失。1943年,根据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他提出,要提倡私有制基础上的劳动互助,在自愿和等价原则下,以变工队、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把广大的劳动力组织起来;要奖励劳动模范,发挥他们的带头、骨干、桥梁作用;广泛开展机关、部队、学校的生产运动,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丰衣足食的目的。反对那种不提倡发展生产和在此基础上改善生活而片面强调艰苦奋斗的思想。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46~1949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决战。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等著作中,进一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毛泽东作了进一步的概括。他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是中国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转变为没收地主土地。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土地改革的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他反对把土地恩赐给农民的和平土改,主张发动群众由农民自己从地主手里夺取土地。必须满足贫农和雇农对土地的要求。必须坚决地不损害中农的利益,允许中农保存比一般贫农所得土地为多的土地。对新式富农和旧式富农要区别对待。对地主也分给和农民同样数量的土地,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要立即把农村一切力量转到发展农业生产和组织互助合作上来。

毛泽东为不断扩大的解放区规定了更完整的经济政策,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集中领导、分散经营,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生产和节约并重的经济工作方针。随着大中城市的陆续解放,他又及时提出,在没收官僚资本的同时,要坚决地毫不犹豫地保护民族工商业。在全国胜利以后,也必须允许资本主义经济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存在和发展。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必须遵循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总目标。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全国胜利前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了报告,在全面分析国情的基础上提出建国以后的基本方针,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指出了基本方向和主要途径。他说,中国的国民经济中,现代性工业的比重约占10%,农业和手工业的比重约占90%,这是全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处理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他特别着重分析了新中国的经济成份和相应的经济政策。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建立的国营经济,将集中最大的和最主要的现代性工业,掌握经济命脉,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拥有第二位的现代性工业,对它在税收、价格、劳动条件等方面要采取恰如其分的有伸缩性的限制政策,使它们在计划轨道内存在和发展。限制和反限制将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对广大的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经济,必须谨慎地、逐步地引导向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新中国的主要经济成份,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随着革命的胜利,全党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到城市,城市的中心任务是生产建设。全党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学会管理工业、城市和做生意。他预言,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速度可能是相当快的。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思想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经济方面着重研究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恢复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有步骤地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个时期毛泽东的重要著作有:《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关于“三反”、“五反”的斗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论十大关系》等。

毛泽东认为,要取得被战争破坏的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需要完成土地改革、调整工商业和大量节减国家机构的经费。土地改革是国家工业化的基本条件,对于刚从国民党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广大农村,要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土地改革。在战争已经结束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可以帮助贫农解决困难,对待富农的政策可以由征收多余土地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以利早日恢复生产,孤立地主,保护中农,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关于调整工商业,要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逐步地消灭经济中的盲目性,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要使各种经济成份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1951年底至1952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以制止干部和职工被资产阶级腐蚀的危险;并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守法的资本家,向违法的资本家开展了大规模的反对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

1952年,在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和完成土地制度改革以后,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指出,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根本条件。1953年,他预言中国可能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可以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则需要50年到75年的艰苦努力。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号召全国人民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经济状况,阐述了中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问题。1951年,他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指出,农民在土地改革基础上发扬起来的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一方面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折农民这种个体经济的积极性。以后,他又指出了个体经济的局限性。个体农业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大工业对商品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不能满足重工业和轻工业要求扩大市场的需要,不能为工业化提供更多的积累。个体农业也不能满足农民的利益,不能使农民摆脱贫困和避免两极分化。要使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相适应和阻止农民走资本主义道路,就必须使农业合作化。只有实现农业合作化,才能在新的基础上巩固工农联盟,才能够彻底割断城市资产阶级和农民的联系,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他强调,农业合作化一定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为了使农民自愿放弃私有制,在合作化的步骤上,要采取稳步前进的方针,经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到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再进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农民从自己的经验中逐步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逐步改变生活方式,可以保证生产的稳步增长。

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毛泽东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和平的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他认为,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条件下,可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即在国家和国营经济的领导和工人群众的监督下,利用资本主义经济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限制它的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作用,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它们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毛泽东说,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大部分以各种形式和国营经济联系着,接受工人群众的监督,是一种特殊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已经不只是为资本家的利益,而主要是为人民和国家的利益而存在。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毛泽东论述了把私营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的多种形式:从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和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企业外部联系的加工订货,到社会主义经济成份和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企业内部联系的公私合营,并相应地在收益分配上采取了按比例分配利润和定息等赎买形式。他还认为,对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要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有计划地培养一部分眼光远大的资本家,并经过他们去说服大部分资本家自愿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把企业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使资本家在劳动中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毛泽东于1956年4月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中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他强调了要正确地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关系。在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上,既要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又要重视生活资料的生产。用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比用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会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活需要。在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既要充分利用沿海的工业基地,又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在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上,要用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和降低军政费用比例的办法来增强国防力量。在处理国家、生产者单位和个人的关系上,必须采取兼顾的方针。要随着生产的发展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得到逐步改进。在统一领导下给工厂以一定的权力和利益,会使生产单位发展得更加活泼。工农业产品要实行等价交换,要使农民在增产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收入。在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地方的权力,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要承认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一切民族和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习,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自然科学和技术,也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1956年,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同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但是这一方针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

1957年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里的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主题。他着重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生产关系更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很不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相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他说,从1956年以来,中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解决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相互关系。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他还说,中国还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们主观认识之间也存在着矛盾,需要在实践中去解决。

1958年初,毛泽东提出,要把国家工作的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说,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使我们至今处在一种被动状态。精神上还是受束缚,在这方面还没有得到解放,一定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的技术革命的任务。《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还分析了政治和业务的关系,指出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的空头政治家,又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主持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正确的方面是反映了人民要求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迫切愿望,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接着,毛泽东提出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前后,中国人民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深刻,也由于毛泽东以及中央和地方的不少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cuowu严重地泛滥起来。

从1958年底到1959年7月,毛泽东曾经努力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他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中共中央八届七中全会和庐山会议前期的多次讲话中,针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发生的“共产风”指出,不能超越历史阶段,要分清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集体所有制不可能发展到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发展到共产主义。要尊重生产队的所有权,不能无偿调用农民的劳动力和物质资料,不能剥夺农民,要反对平均主义。商品生产必须有一个很大的发展,继续发展商品生产和继续保持按劳分配,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两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要利用它来教会干部和人民,才有可能建设社会主义。他还针对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和瞎指挥的错误,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部门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只有搞好综合平衡,才有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安排经济计划的次序,要由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改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要统筹安排人民生活、公共积累和国家需要,要兼顾各方面的经济利益,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

1959年7月,毛泽东在庐山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反右倾”运动,打断了在经济上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中国的国民经济在1959~1961年发生了严重的困难。

1960年春,毛泽东比较关注经济管理问题。他认为,所有制问题解决以后,最重要的是管理问题。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管理企业和管理国家是他们的最大权力。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管理,要实行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相结合,干部要参加劳动,工人要参加管理,要不断改变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1960年冬,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1)的方针。毛泽东再次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1962年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在这个期间,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主持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和有关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规定了适合当时情况的各项具体政策。

1962年,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了认识客观经济规律的重要性。他说,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到逐步地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从而获得自由,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达到自由王国。他还说,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但不久,他又错误地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1964年,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1898~1976)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要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毛泽东在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了一段话,强调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极端估计,1966年,毛泽东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中国遭受了十年动乱,使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毛泽东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书目

 
  1. 周恩来:《学习毛泽东》,《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80。
  2. 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3.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北京,1981。

资料五

图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八岁开始在家乡韶山的私塾读书,并帮助家中劳动。十三岁至十五岁停学在家,参加田间耕作。1910年秋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此间,读了《新民丛报》等书刊,受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1911年入长沙湘乡驻省中学学习,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思想,拥护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

早期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参加响应武昌起义的湖南新军。1912年,退出新军。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1914年春并入第一师范),受到杨昌济、黎锦熙、徐特立等教师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活动。1918年4月,同蔡和森、何叔衡等发起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第一师范毕业后到北京,同蔡和森等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主张青年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10月,到李大钊任主任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并参加北京大学哲学研究会和新闻研究会的活动,广泛地接触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新思潮。1919年4月回到长沙。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参与领导湖南学生的爱国运动。7月,由他主编的以宣传新思潮为宗旨的《湘江评论》创刊。1920年,他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追求,并在湖南创办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主义小组,还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1年7月,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回湖南,先后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湖南全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等职,积极领导长沙、安源等地的工人运动。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1923年6月,毛泽东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大会确定国共合作,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会后被选为中央局成员并任秘书,参加中共中央领导工作,并和李大钊等一起积极推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同年冬,因病回湖南休养,并在韶山等地开展农民运动。1925年9月到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10月,出席国民党广东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并担任宣言起草委员会委员。11月,出席国民党中央执委、监委及各部部长联席会议,会议通过由他起草的《中国国民党之反奉战争宣传大纲》。12月1日,在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主办的《革命》半月刊上首次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2月5日,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办的《政治周报》主编,这个刊物对打破国民党右派的进攻起了重要作用。1926年1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作《宣传部两年经过状况》的报告,再次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2月任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主办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11月,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初,到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考察农民运动。3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被递补为中央执行委员。3月底,出席各省农协委员联席会议,被推选为中华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常委兼组织部长。3~4月,在《战士》周报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4月,任国民党中央土地委员会委员,并出席在武汉召开的土地委员会及扩大会议,在会上主张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同四十名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武汉国民政府委员联名通电声讨蒋介石。4月27日,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建立革命武装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

南昌起义爆发后,毛泽东与宋庆龄、邓演达等二十二人署名发表国民党《中央委员宣言》,谴责蒋介石和汪精卫为“国民革命之罪人”,表示继续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8月7日,出席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的紧急会议,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率部队上井冈山,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同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同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9年1月,为粉碎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的“会剿”,同朱德率红四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后来,这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在反动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委。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12月至1933年2月,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队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长征。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结束了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在他的正确领导下,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1936年12月7日,被选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后,同周恩来等一道积极促使这一事变的和平解决。1937年夏,撰写著名哲学著作《实践论》和《矛盾论》。

指导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此间,他撰写了《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许多重要著作。领导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和新四军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大规模的反共高潮。为了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他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在党的建设方面领导开展整风运动,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43年3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4月,中共六届七中全会讨论并通过由他领导起草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4~6月,在延安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提出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八届一中全会、九届一中全会、十届一中全会上,仍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担任这个职务直到逝世。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手迹 领导人民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的和谈骗局和内战阴谋,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等进行和平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1946年夏,蒋介石撕毁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毛泽东领导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1947年7月,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2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上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指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达到一个转折点,并对这一时期党在军事、土改、整党、经济、统一战线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作了说明。1948年秋至1949年1月,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取得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并规定了全国胜利后的各项基本政策。4月,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全面地总结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9月,主持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领导制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建立后的功与过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的头三年,在胜利完成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1953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宣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957年2月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内部和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些理论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是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但毛泽东在指导党的工作中也有失误。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严重地扩大化;1958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在庐山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对彭德怀的批判,进而在全党开展“反右倾”斗争。1960年冬,毛泽东为纠正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0~1966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上尚未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思想和文化方面还有发展。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这场内乱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延续达十年之久,使党和国家遭受重大损失。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图为筹备会常委会主任毛泽东与常务委员合影

毛泽东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著作已公开发行的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资料六:生平和功绩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韶山 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1923年6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1924年1月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

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毛泽东被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导致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11月27日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1933年1月,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

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同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

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

1942年2月,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1943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5月,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1945年4-6月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9月9日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947年3月-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月30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1953年6月,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4月。

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9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挫折。

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1957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

1958年5月,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7月,主持召开庐山会议。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从1960年冬到1965年初,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但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7月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

1963-1965年,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66年5月,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了长期的革命斗争,终于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创建了新中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