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厄斯

浏览

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1858年7月9日-1942年12月21日),或译法兰兹·鲍亚士,是德国裔美国人类学家,现代人类学的先驱之一,享有“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名号;也是语言学家,美国语言学研究的先驱。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50多年。如同许多当年的先驱者,他的学科训练来自其他学科;他获得物理学博士,并从事地理学的博士后研究。他开创了人类学的四大分支:体质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以及文化人类学。主要作品有《原始人的思维》《种族、语言与文化》《人类学与现代生活》等。

资料一

图

美国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亦译鲍亚士。 生于今联邦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明登市,卒于美国纽约。1877~1881年在德国的海德堡、波恩和基尔读书。1883~1884年参加加拿大巴芬岛实地考察,次年被聘为柏林皇家民族学博物馆副馆长。后移居美国。1886~1888年任《科学》杂志副编辑,1888~1892年任克拉克大学人类学讲师,1899年被聘为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1901~1905年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民族学馆馆长,1907~1908年任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1910年任纽约科学院主席。

博厄斯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任职期间,计划并参加了美、 俄两国合作的杰塞普(Jesup)北太平洋探险,以解决关于亚洲北部文化和美洲西北部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主编该探险队的报告。他的主要著作有:《孩子的成长》(1896)、《原始人的心理》(1911)、《文化和种族》(1913)、《原始艺术》(1927)、《人类学和现代生活》(1928~1938)、《普通人类学》(1938)、《种族、语言和文化》(1940)。他在最后一书中作了种族、语言、文化三方面的综合研究。

博厄斯是美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奠基人,美国许多著名的民族学家,如A.L.克罗伯、R.H.罗维、E.萨皮尔和C.威斯勒等,都是他的门生,所以历史学派也被称为“博厄斯学派”。他们的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证论,既批评播化论,也反对进化论和L.H.摩尔根,认为历史只能对各个事实和现象作经验描述,不应有任何抽象推理,因而也被称为批评学派。在博厄斯倡导下,这派学者对美洲各部落和民族的文化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将南北美洲按文化特质(Culture trait) 和文化丛(Culturecomplex)分为若干文化区(Culture area)。在理论上,文化区的分类和欧洲文化历史学派的文化圈学说(Cultur-kreis)没有多大实质上的区别。不过,从博厄斯本人来说,则是一位比较进步的学者。他有反种族主义的立场,并从科学上论证了种族平等和民族平等的思想,曾为反对欧美中心主义、希特勒主义和种族压迫进行过斗争。他还对南北美洲印第安人的体型作了调查研究,认为环境条件对人类体型的形成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他在欧美民族学界至今仍具有比较高的威望和比较大的影响。

资料二

图

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近代人类学的创始人。1858年7月9日生于德国威斯特伐利亚州明登市,卒于1942年12月22日。他在学生时期受严格的自然科学和古典语言的训练,23岁在基尔大学得博士学位。25岁(1883)到加拿大东北巴芬岛(属北极区)调查民俗 ,历时一年。1886年再度去北极区考查美洲印第安人部落,特别注意克瓦克特尔族的神话、语言、习俗,确立了他后来40年的学术方向。当时德国在俾斯麦军国主义统治下,实行文化禁锢,青年的博厄斯深表厌恶,于是决定留居美国,从事印第安族语言文化的调查。1896年任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讲师,三年后任教授,直到1936年退休。40年间,他培养了几代的美国人类学家。一生有专著6种,论文700多篇,创立了三种论述人类学和人类语言学的期刊。

博厄斯深入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学习他们的语言,记录他们口授的历史。他训练印第安人学会记音方法,让他们记下自己的语言,申述他们对自己语言的看法。在博厄斯倡导下,人们不再把欧洲的语言系统强加于美洲印第安语言,而开始如实地描写这些语言的音位系统和语法系统。在美洲语言里,语言学家遇到了前所未见的现象,例如有的词没有元音,有的动词与名词的概念不同于欧洲语言。许多欧洲语言学家曾经认为,语言的演变模式是由一种“始祖语”演变成为多种语言,博厄斯则认为美洲语言演变的模式与此不同,往往是多种毫不相关的语言聚在一起,互相影响,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所受的文化影响。他认为,语言学应该从传统的模式中跳出来,多研究一些历来受到忽视的、尚未有文字记录的语言,从而取得更为全面的观点。在他的号召下,美洲语言学成为单独的学科,1917年起就有专门的刊物,博厄斯的《美洲印第安语手册》(1911)是这一学科的必备参考书。

博厄斯是国际主义者。他痛惜美洲印第安人在白人文化的侵蚀下,有的语言已经失传,有的即将失传,因此他致力于记录保存,40年不怠。他认为各民族应该多了解各自的语言和风俗的特征,消灭历史遗留的谬误。

资料三

图

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学派的创始人。1858年7月9日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明登市,1942年12月21日卒于美国纽约。曾就读于海德堡大学、波恩大学和基尔大学,1881年获物理学和地理学博士学位。1887年入美国籍。1888~1892年任克拉克大学人类学讲师。1896年任哥伦比亚大学体质人类学讲师,1899~1942年任该校人类学教授。1901~1905年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民族学馆馆长。1907~1908年任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原始人的心理》(1911)、《原始艺术》(1927)、《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1938)、《普通人类学》(合著,1938)、《种族、语言和文化》(1940)等。

博厄斯是美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他把19世纪的博物学、种族生物学、民族志学等互不相干的学问组建为一门体系严整的学科,并为之制定了基本的工作规范。此后,普通人类学才从某种业余爱好变成了严格的学术专业。作为美国的第一位人类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培养的学生包括了A.L.克罗伯、R.H.洛维、E.萨皮尔、A.哥登维塞、C.威斯勒、R.林顿、R.F.本尼迪克特、M.米德、M.J.赫斯科维茨等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这些学生先后在美国各地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传播他的思想,客观上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内涵广博、影响深远的博厄斯学派。

博厄斯的主要思想观点有:尊重每个人的个性而不轻信权力机构的自由主义;要求对具体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检验,对理论归纳持高度怀疑态度的经验主义;要求用每个社会自身的标准来评价其制度的文化相对主义;承认人类学调查的所有主题都是诸多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的折衷主义。他认为文化的特点乃是它的独特历史的产物,以他命名的博厄斯学派因此而被一些人称为历史学派、历史批评学派、批评学派或文化史学派、美国传播学派等。

资料四:博厄斯生平

1858年7月9日出生于德国明登。

1881年,博厄斯在基尔大学获颁物理学博士学位。

1883年,博厄斯前往巴芬岛从事地理学研究,探讨自然环境对于当地因纽特人(Inuit)迁移的影响。这是博厄斯的许多民族志田野工作的第一个。

1885年,博厄斯前往位于柏林的皇家民族学博物馆,与体质人类学家鲁道夫·菲尔绍和民族学家阿道夫·巴斯蒂安共同工作。

1886年,(在Helmholtz的支持下)他成功地对其大学任教资格论文《巴芬陆地》(Baffin Land)进行答辩,并被任命为地理学“无薪大学教师”(privatdozent)。

1887年1月,他在纽约获得《科学》(Science)杂志的助理编辑一职。博厄斯远离了在德国愈演愈烈的反犹太主义与国家主义,以及对地理学家而言极其有限的学术机会,他决定留在美国。

1887年,在他的巴芬岛探险之后,博厄斯写下了《民族学分类的原则》(《The Principles of Ethnological Classification》)。

1888年,他摘录田野笔记,撰写他第一本专著:《中央爱斯基摩人》(The Central Eskimo)。

1888年,还获得了美国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人类学讲师“dozent”的职位。

1892年,博厄斯加入了大批其他克拉克大学教师的辞职行列,以抗议霍尔对学术自由的侵犯。

1893年被任命为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World Columbian Exposition)人类学首席助理。

1896年,博厄斯被任命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担任民族学与人体学的助理研究人员。

1896年,博厄斯被任命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体质人类学讲师。

1897年他组成了杰瑟普北太平洋海岸考察队(Jesup North Pacific Expedition),一场为期五年对于太平洋西北海岸土著的田野研究,这些人的祖先是从西伯利亚跨越白令海峡迁移而来。

1899年,升等为人类学教授。

1903年,发表《阿拉斯加人针箱的装饰图案:传统设计的历史,以一个美国博物馆的材料为基础》。

1905年,他的取向使他与博物馆总裁杰瑟普(Morris Jesup)以及馆长班普斯(Hermon Bumpus)发生冲突。于是辞职,再也没有为任何博物馆工作。

1911年,出版《原始人的思维》(The Mind of Primitive Man)。

1920年,发表《民族学的方法》。

1942年12月21日逝世于美国纽约。

资料五:创立博厄斯学派

人类学重要派别之一。又称历史学派、历史批评学派、文化史学派、批评学派、美国传播学派等。由美国人类学家F.博厄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A.L.克罗伯、R.H.洛维、R.林顿、R.F.本尼迪克特、M.米德等。1890~1930年盛行于美国,后分化、繁衍为许多新的流派,但其基本思想和方法迄今对美国的人类学仍有重要影响。

从1901年到1911年,哥伦比亚大学只产生了七位人类学博士。尽管依据今日的标准,这是非常小的数目,在当时却足以让博厄斯在哥大建立的人类学系,成为美国最卓越的人类学课程。此外,博厄斯的许多学生继续在其他主要大学建立人类学课程。

博厄斯的首位博士生是阿尔弗雷德·路易斯·克鲁伯(Alfred L. Kroeber)(1901年),他连同博厄斯的另一位学生罗伯特·罗维(Robert Lowie)(1908年)创建了柏克莱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的人类学系。他也培养了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1904年)——首批土著美国印第安人类学家之一(福克斯人(Fox)),在1909年于菲律宾研究时遭到杀害——以及亚伯特·刘易斯(Albert B. Lewis)(1907年)。博厄斯也培养了其他许多对学院人类学的发展深具影响的学生:弗兰克·斯佩克(Frank Speck)(1908年)由博厄斯培养,却在宾州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迅速着手在该校创建人类学系;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1909年)和费-库珀·科尔(Fay-Cooper Cole)(1914年)在芝加哥大学发展了人类学系;亚历山大·戈登卫塞(Alexander Goldenweiser)(1910年)与埃尔西·克鲁斯·帕森斯(Elsie Clews Parsons)(她1899年从哥大获得社会学博士,但后来向博厄斯学习民族学)在社会研究新学院创立人类学系;莱斯利·斯皮尔(Leslie Spier)(1920年)后来在华盛顿大学和其妻子欧娜·甘瑟(Erna Gunther)(也是博厄斯的学生)创建人类学系,而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Melville Herskovits)(1923年)在西北大学创立人类学系。他也培养了约翰·里德·斯万顿(John Reed Swanton)(在1900年取得哈佛博士之前,曾在哥大向博厄斯学习两年),保罗·拉丁(Paul Radin)(1911年),露丝·潘乃德(1923年),格拉迪斯·理查德(Gladys Reichard)(1925年)于1921年在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开始授课,后来升等为教授,露丝·班佐(Ruth Bunzel)(1929年),亚历山大·莱瑟(Alexander Lesser)(1929),玛格丽特·米德(1929),以及吉恩·韦尔特菲什(Gene Weltfish)(她在1929年论文答辩,尽管她直到1950年哥大降低所需费用后,才正式毕业)。

他在哥大的学生还包括墨西哥人类学家曼纽尔·加米欧(Manuel Gamio),他在1909到1911年师从博厄斯后获得硕士学位,并于1917年成为墨西哥人类学局首任局长;以斯帖·戈德弗兰克(Esther Goldfrank)于1919年随博厄斯前往新墨西哥州从事对普布罗印第安人的研究;吉尔伯特·弗雷耶(Gilberto Freye),他在巴西形塑了“种族民主”的概念;以及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小说家卓拉·尼尔·赫斯特(Zora Neale Hurston),她1928年从巴纳德学院毕业——这是附属于哥大的女子学院。

他也影响了克劳德·李维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后者是他在晚年寓居纽约时,于1940年代遇到的。

博厄斯的几位学生持续担任美国人类学会的旗舰期刊《美国人类学家》的编辑:约翰·里德·斯万顿(John R. Swanton)(1911,1921-1923),罗伯特·罗维(1924-1933),莱斯利·斯皮尔(1934-1938),以及赫斯科维茨(Melville Herskovits)(1950-1952)。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的学生John Alden Mason在1945-1949年当编辑,而阿尔弗雷德·路易斯·克鲁伯和罗伯特·罗维的学生沃尔特·戈德施米特(Walter Goldschmidt)在1956-1959年担任编辑。

博厄斯的大多数学生同样具有他对谨慎的历史重建的关注,以及他对臆测的演化模型的反感。此外,博厄斯鼓励他的学生,批评他们自己就如同其他人批评他们一样。例如,博厄斯起初为他将头骨指数(头骨形态的有系统变异)作为描述遗传特征的方法提出辩护,但后来在进一步研究后否定了他早期的研究;他同样批评了他自己对(太平洋西北海岸)瓜求图人语言及神话的早期作品。

博厄斯的学生受到此种自我批判动力所鼓舞,以及博厄斯学派致力于从报道人那里学习,并根据个人的研究发现来塑造论点,因此这些学生迅速偏离了他自己的研究论点。他的学生很快试图发展博厄斯普遍反对的巨型理论。克鲁伯使他同事的注意力转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以及文化人类学与心理分析二者结合的可能。露丝·潘乃德发展了“文化与人格”以及“国民文化”(national cultures)理论,而克鲁伯的学生朱利安·斯图尔德发展了文化生态学及多线演化论。

然而,博厄斯对于人类学具有不朽的影响。事实上所有人类学家如今都接受博厄斯对经验论及他的方法论文化相对论的支持。此外,事实上所有文化人类学家如今都分享着博厄斯对田野研究的贡献,这包括长期居住,学习当地语言,并与报道人发展社会联系。最后,人类学家继续尊崇他对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Thomas Gossett在1963年《种族:在美国的一个思想的历史》(Race: The History of an Idea in America)一书中,写道:“在历史上,博厄斯在打击种族主义偏见上,可能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多。”

资料六

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明登市,1892年加入美国国籍。曾求读于海德堡大学、波恩大学和基尔大学,1881年获物理学和地理学博士学位。移居美国后,先后任克拉克大学人类学讲师,哥伦比亚大学体质人类学讲师、教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民族学馆馆长。1907~1908年当选为美国人类学会主席。

博厄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1881年,他在基尔大学做关于海水颜色的学位论文,这促使他去研究观察者知觉内固有的主体性。起初,他坚持环境决定论,后来通过对巴芬兰德的爱斯基摩人的考察,转而强调文化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在博厄斯看来,人的本质应当被定义为可变的,是传统习得的产物,而且文化学习基本上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为此,他以特殊的民族志的例子去说明人类学中理论普遍性的限制。后来,他的学生M.米德和R.本尼迪克特在“文化与人格”这一领域系统地阐述了这些思想。博厄斯试图把19世纪的博物学、种族生物学、民族志学等互不相干的学问组建为一门体系严整的学科,并为之制定了基本的工作规范。他还是第一个打算从理论上论证种族、语言和文化独立性的人。一方面,他坚持认为一个文化中的要素有着多种多样的来源,而不是只有一个单一的共同起源。另一方面,他坚持认为每一种语言在其语法模型方面具有内在的形式,甚至完全隔离的地区其发展却是相似的。这种相似性的出现,应归功于完全相同的心理发展的过程。

博厄斯的主要思想观点有:尊重每个人的个性而不轻信权力机构的自由主义;要求对具体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检验,对理论归纳持高度怀疑态度的经验主义;要求用每个社会自身的标准来评价其制度的文化相对主义;承认人类学调查的所有主题都是诸多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的折衷主义。博厄斯的主要著作有:《原始人的心理》(1911)、《原始艺术》(1927)、《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1938)、《普通人类学》(合著,1938)《种族、语言和文化》(194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