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

浏览

研究企业及各种组织中人们行为特点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一门学科。又称组织心理学。它是心理科学与管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在心理科学中,是源于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在管理科学中被视为行为科学学派。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B.M.巴斯和E.H.沙因分别出版了《组织心理学》,标志管理心理学的产生。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有:

(1)人员能力评估与人员选择,态度、动机的测量及激励方式的评价,职业设计与人员培训;

(2)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及其测量、沟通,群体内聚力群体决策

(3)领导行为的评估与领导人员的选拔、训练以及良好的领导绩效的获得;

(4)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

(5)工作与生活质量研究。

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有3方面:

(1)F.W.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说,代表作为《科学管理原则》(1911)。泰勒等人提出一套管理原则、标准和控制手段,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把人视为“经济人”,认为人为获得经济利益而工作,以报酬作为奖惩手段,即“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策略;同时把人视为机器的一部分,提出劳动可分解为小单元,用科学方法确定各种劳动的最佳方式,对职工培训以提高效率,获取利润。这一理论忽视人的社会性,特别是倾向于剥削工人而不是造福于工人,从而受到了严厉批评。

(2)20世纪20~30年代,以美国的G.E.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运动的研究。梅奥等人发现霍桑效应,认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及工人的需要、愿望等社会心理因素对生产效率更有影响;实际存在的非正式群体明显影响人的行为。他们提出“社会人”的假说,认为人可通过社会需要激发工作动机,人对群体中的社会压力比对企业的经济利诱更容易接受。梅奥重视人的因素的管理思想,为行为科学学派奠定了基础。

(3)K.莱温及A.H.马斯洛的理论。50年代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说”的动机理论,美国管理心理学家D.M.麦格雷戈于1960年提出X理论Y理论概念,把泰勒的科学管理称为X理论,而把在马斯洛动机理论基础上的管理思想叫做Y理论。他强调人类高级需要的激励作用,看重人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控制,认为管理应创造条件发挥人的潜力,重视内在激励的作用,注意使工作不断扩大与丰富。美籍日本人 W.J.大内在《Z理论》(1981)一书中指出了美国式管理与日本式管理的区别,认为美国应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与传统基础上吸收日本的经验,改革美国企业的管理。所谓 “Z式组织”包括长期雇佣制、集体决策适度专业化、整体关心(包括对职工家庭的关心)等内容。

参考书目
  1. D.M.McGregor,The Humɑn Side of Enterprise,McGraw-Hill,New York,1960.
  2. E.H.Schein,Orɡɑnizɑtionɑl Psycholoɡy,Prentice-Hall,New Jersey,1965.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