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效益

浏览

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劳动占用同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劳动消耗包括活劳动消耗和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原材料、燃料等物化劳动消耗。劳动占用指生产资料和资金的占用。劳动成果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所制造的物质产品,也包括运输业、邮电业、商业等部门的生产劳动为社会提供的劳务。

经济效益范畴的含义

经济效益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范畴,但在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性质与不同的评价标准。在资本主义社会,评价经济效益的唯一标准是利润率。单位垫支资本获得的利润愈多,经济效益就愈大。社会主义生产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根本目的。经济效益的高低不能只看利润率,首先要由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来检验。社会主义企业生产活动的结果首先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产品(或劳务),但并不是任何产品都具有经济效益,只有那些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才具有经济效益,在这些产品上所花费的劳动才是有效的劳动。如果生产的产品不符合社会需要,生产得愈多,浪费就愈大。社会需要是现实的需要,是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购买力水平相适应的需要。企业所生产的不论是高中档产品,还是低档产品,在花色、品种、质量、数量上都必须符合人民的各种不同需要。社会需要是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与消费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产品也要不断更新换代,以适应形势的变化。社会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生产需要,有生活需要,有一般需要,又有某些人某些地区的特殊需要,各种需要之间又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就要求社会生产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用尽量少的劳动生产出尽量丰富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以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

在产品符合社会需要的前提下,经济效益的大小决定于劳动时间的节约程度。节约有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形式,但一切节约,归根结柢都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劳动时间的节约有两层意思:

(1)单位产品消耗了多少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消耗得愈少经济效益愈高。

(2)单位产品在多长时间内生产出来。生产周期愈短,经济效益愈高。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就意味着减少资金与物质的占用时间,就可以用同样的资金与技术设备装备更多的活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产同一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是极不相同的,但作为衡量经济效益尺度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见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凡是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就应该认为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仍然表现为价值。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愈多,经济效益就愈高。

劳动时间节约规律在各个社会都起作用,但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才为它开辟了最广阔的场所。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私有,人们只注意眼前的、直接的经济效益,而长远的、全局的效益则往往被忽视。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是有计划发展的,人民的利益根本上一致,因此完全有可能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既讲究微观经济效益,更注意宏观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社会,节约劳动时间不仅仍然是重要经济规律,而且是在更高程度上、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见时间节约原则)。

经济效益的表现

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具有多环节和多层次:

(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有基本建设经济效益,生产经济效益,流通经济效益;

(2)从经济的部门结构看,有农业经济效益,工业经济效益,建筑业经济效益,信息产业经济效益,交通运输业经济效益,商业经济效益等;

(3)从考核的范围看,有企业经济效益,地区或部门经济效益,国民经济效益(或称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

(4)从考核的时间看,有当前经济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

(5)从劳动消耗的形式看,有活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物质消耗的经济效益,资金消耗与占用的经济效益。此外,还有人提出教育经济效益,科学研究经济效益,卫生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概念。各种经济效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社会主义经济效益体系。

考核经济效益的指标

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效益的考核,是从使用价值与价值两方面,通过一系列指标来进行的。既有反映全面情况的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又有反映某一因素的单项经济效益指标。现在常用的经济效益指标有:劳动生产率,设备产品率,原材料与能源消耗率,单位面积产量,资金产值率,净产值率,资金利润率,投资收回期等。劳动生产率,表示单位劳动时间的产量或产值,是最重要的又是最一般的经济效益指标,可以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进行比较。资金利润率反映资金消耗与占用的经济效益。净产值(或国民收入)率,表示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新价值,是最能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性的指标。在阶级社会中,构成剥削阶级经济效益的只能是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封建主的经济效益是地租率,资本家的经济效益是利润率。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是生产资料与产品的主人,新创造的价值,都是他们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是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与途径

提高经济效益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它的意义是:

(1)可以促进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使用,推动企业采用新技术,使人们学会用科学的办法来管理现代化的经济,学会经济核算(见经济核算制);

(2)可以节约劳动时间,增加闲暇时间,使人们得到全面发展,并使人民在经济上得到更多的实惠;

(3)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最充分发挥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归根结柢在于它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牵涉到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是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就经济工作而言,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主要有:

(1)改革与完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为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开辟道路。按照经济规律来管理经济,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开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使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内有动力外有压力(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竞争)。

(2)搞好综合平衡。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这是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有力武器,也是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如果在综合平衡工作中发生重大失误,就会造成巨大浪费。因此,必须加强计划工作,保持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综合平衡,保持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积累与消费的合理比例。

(3)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将厂长负责制同职工的民主管理结合起来,将职工的物质利益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调动广大职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积极性。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见计划经济与市场机制),加强经济核算,厉行节约。

(4)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各种人才,以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改造原有企业,并积极发展各种新型的产业,提高企业的知识密集程度和技术密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