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

浏览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印度国父、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之一,甘地主义的创始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甘地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父亲是当地土邦首相。甘地19岁时远赴英国学习法律。1893年,甘地来到英国统治下的南非,领导南非印度人争取权利。他把印度教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相结合,并吸收了梭伦、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论。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开始为印度的独立而奔波。“二战”后,印度分裂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面对两国的冲突,对双方都有重要影响的甘地多次以绝食来感化他们,呼吁团结。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顽固教徒刺杀。甘地是印度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资料一

图

甘地,M.K.,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袖,甘地主义创始人。1869年10月2日生于西印度的波尔邦达尔。父亲曾任古吉拉特一个土邦的首相,母亲是个虔诚的印度教毗湿奴派教徒。甘地自幼深受传统印度教的熏陶。1888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法律,1891年取得律师资格。1893~1914年在南非充任一家印度商业公司的法律顾问,并领导了印度侨民反对南非种族歧视和政治压迫的斗争,开始提出并实践他的“坚持真理”运动。1915年初回到印度后,参加国大党工作,很快成为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此后,他一心致力于社会改革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48年1月30日被印度教教派主义极端分子杀害。

甘地的哲学以传统印度教和耆那教的思想为基础,亦受到基督教以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托尔斯泰、索罗和罗斯金的影响。他的哲学是由“坚持真理”、“非暴力” 和“苦行” 三个主要原则组成的,三者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是紧密相连的。甘地把真理看作是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绝对实在,提出“真理就是神”的原则。“坚持真理”就要虔诚地崇信真理,通过真理的力量战胜邪恶,实现人类的美好命运。“非暴力”的思想是以爱为基础的。甘地认为人的本质是善,每个人内部都存在着同一个神性,即善性;人们可以通过爱,通过自我忍耐和牺牲,感化他人甚至自己的敌人,使其内在的善性显现出来。他认为手段高于目的,手段可以决定一切,非暴力就是获得真理的唯一手段。“苦行”是实行非暴力原则的必要条件。所谓“苦行”就是要求人们实行自我节制,拒绝物质福利和感官享受,自觉地作出牺牲。主张通过个人的自我节制和纯洁行为,导致社会的净化。甘地的思想在动员印度人民起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它也明显地反映出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甘地的主要著作是《印度自治》、《自传》,其全集正在陆续出版。

资料二

Gandhi, Mohandas K(aramchand),别名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

印度民族主义最重要的领袖,也是20世纪非暴力运动的先知。出生於宗教气息浓厚的家庭,他把不杀生和宗教宽容视为理所当然。他在英国攻读法律,但想要成为成功的律师太难,於是转往南非一家印度公司任职。他在那里热心提倡印度人的权利。1906年他首次采行不合作主义运动,即非暴力抵抗的手段。1914年回到印度之前,他在南非的成就已使他国际知名,而在印度,他在几年内即成为争取印度自治的全国领袖。到1920年,甘地的影响力已经超越印度其他任何政治领袖。他把印度国民大会党改造为印度民族主义的有效政治工具,并在1920~1922年、1930~1934年(包括发动人民到海边拾盐以抗议政府垄断的重要游行)和1940~1942年进行非暴力抵抗的大型运动。1930年代他也发起反歧视印度贱民的运动,强调教育乡村印度人民,并提升棉花工业。1947年印度获得治权,但国家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事实让甘地极感失望,因为长期以来他一直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统合而努力。1947年9月他以绝食方式结束加尔各答的暴动。1948年1月他被一名狂热的年轻印度教徒射杀。甘地赢得数以百万计人民的衷心爱戴,成为圣雄,亦即伟大的灵魂。

1869~1948年,andhi, Mohandas K(aramchand)

Preeminent leader of Indian nationalism and prophet of nonviolence in the 20th century. Gandhi grew up in a home steeped in religion, and he took for granted ahimsa (noninjury to all living beings) and religious tolerance. He studied law in England, but, too diffident to make a successful lawyer, he ended up taking a job with an Indian firm in South Africa. There he became an effective advocate for Indian rights. In 1906 he first put into action satyagraha, his technique of nonviolent resistance. His success in South Africa had given him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by the time he returned to India in 1914, where within a few years he had become the leader of a nationwide struggle for Indian home rule. By 1920 Gandhi commanded influence hitherto unattained by any political leader in India. He refashioned 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 into an effective political instrument of Indian nationalism and undertook major campaigns of nonviolent resistance in 1920-22, 1930-34 (including his momentous march to the sea to collect salt to protest a government monopoly), and 1940-42. In the 1930s he also campaigned to end discrimination against India's untouchable class and concentrated on educating rural India and promoting cottage industry. India achieved dominion status in 1947, but the fact that the country was partitioned into India and Pakistan was a great disappointment to Gandhi, who had long worked for Hindu-Muslim unity. In September 1947 he ended rioting in Calcutta (now Kolkata) by fasting. In January 1948 he was shot down by a young Hindu fanatic. Gandhi won the affection and loyalty of millions and became known as the Mahatma, or great soul.

资料三

图

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民族解放运动最著名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倡导者,享有“圣雄”称号。1869年10月2日生于西印度波尔班达尔土邦的班尼亚商业种姓家庭。其父曾任土邦大臣,母亲是虔诚的印度教徒。自幼受到《薄伽梵歌》的薰陶,13岁与卡斯特巴尔结婚。

1888年留学英国,习法律。在英期间,与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基督教徒以及神智学者广泛交往,深受基督教《新约》博爱思想、俄国Л.Н.托尔斯泰和平主义与英国J.鲁斯金《致后来者》一书的影响,反对暴力,主张忍受。1891年取得律师资格回国。

南非时期

从1893年开始,在南非从事律师工作,处理印度商行诉讼。同情华工疾苦,并领导10余万南非印度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1894年组织南非印度侨民第一个政治团体──纳塔尔印度人大会,并撰写《向南非英国人呼吁》和《印度人选举权》两本小册子,向殖民当局陈述印度人的苦难,为印度“苦力”和侨民争取生存权利。在英布战争和祖鲁起义(1906)中,组织野战救护队,照料英国伤兵。1904~1910年期间,创办凤凰新村和托尔斯泰农场,作为实现他的真理与非暴力的试验场所。1907年在比勒陀利亚创建“萨蒂亚格拉哈”(意为“坚持真理”)组织,也称消极抵抗协会。1909年发表《印度自治》一书,阐述争取印度自由的思想,为以后返回印度从事反英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南非,因从事“坚持真理”斗争而出名。

印度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印度,大战期间曾在古吉拉特农村招募志愿兵和组织担架队支持英国。在国大党元老G.K.戈卡尔的思想影响下,他周游印度各地,了解情况,组织“坚持真理”运动,积累群众工作的经验,并在阿默达巴德创办“真理修道院”,吸收数十名信徒参加,为开展非暴力运动作了组织准备。1919年领导印度人民反对《罗拉特法》的斗争,支持穆斯林基拉法特运动。1920年倡导和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国大党内各个派别和集团,以及印度资产阶级的全力支持。1924年当选为国大党主席。1929年12月国大党拉合尔年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他提倡开展文明不服从运动,强调非暴力原则,并领导“食盐进军”(1930年3~4月)。后因慑于工农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遂于1931年3月5日签订甘地-欧文协定(见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国大党内外一致谴责这项协定,致使甘地于1934年一度退党。此后,居住中印度塞瓦格兰农村,专事“建设纲领”工作,推广手纺土布,发展乡村工业,开展农村教育和提倡讲究卫生。同时致力于“哈里詹”(意为“上帝之子”)运动,反对歧视贱民,主张妇女解放与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团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虽已到垂暮之年,仍积极投身政治活动。由于英国坚持顽固立场,不予印度独立,他于1942年8月8日发动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运动,要求立即独立。然而,英国早有准备,致使运动刚一开始,即遭到残酷镇压。1944年9月,就印度前途问题,同穆斯林联盟领袖M.A.真纳举行秘密通信会谈,后因双方各执己见,会谈破裂,分歧加深。此后教派冲突事件愈演愈烈。战后,L.蒙巴顿任英印总督,提出印巴分治方案(见蒙巴顿方案)。甘地开始竭力反对,后在权衡得失后,欣然接受。同时呼吁人民团结一致,结束教派流血冲突。1948年1月30日在德里作晚祷时,被印度教一名极右派分子开枪暗杀,终年77岁。甘地在个人生活上奉行禁欲和苦行。在反英斗争中,先后绝食17次。“坚持真理”和“非暴力不合作”是甘地思想的核心。

甘地一生中曾创办和主编四种刊物:《印度舆论》(1904)、《新生活》(1919)、《新青年》(1919)和《哈里詹》(1933)。主要著述有《印度自治》、《南非的坚持真理运动》、《青年印度》、《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1927~1929)和后人编辑的《圣雄甘地全集》(91卷)。

参考书目
  1. M.K.甘地著,杜危、吴耀宗译:《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商务印书馆,北京,1959。(M.K.Gandhi,An Autobiography or 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 with Truth,Navajivan Publishing House,Ahmedabad,1948.)
  2. 任明皋、宁明编:《论甘地-中国南亚学会甘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1987。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