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

浏览

图

中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字今吾。曾用名四由。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生于1904年3月23日,1938年5月9 日病逝于上海。父亲黄洪培曾任川沙县参议员,母亲陆梅先是川沙开群女校的创办人。黄自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喜爱唱歌。1916年小学毕业后,入北京清华学校读书,开始接触西方音乐,参加学校的童子军笛鼓队,在管乐队中吹单簧管,在合唱队中唱男高音,并学钢琴、和声。当时,他已选定了以音乐为终生职志。

1924年,黄自从清华学校毕业后,公费留学美国。先进奥柏林学院攻读心理学,1926年毕业,取得文学士学位。由于公费留学的期限未满,遂再入奥柏林音乐学院专攻音乐理论作曲,两年后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1929年毕业,取得音乐学士学位。他的毕业作品《怀旧》序曲,在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D.S.史密斯的指挥下,由音乐学院学生和新哈文交响乐队合作演出,获得好评。这是中国作曲家所作的第1部交响音乐作品,也是美国交响乐队演出的第1部中国作品。

1929年6月,黄自在取道欧洲,游历了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后,回到中国,先在沪江大学任教。翌年10月,改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员兼教务主任,教授理论作曲组的几乎全部专业课程,还担任音乐史、音乐欣赏两门公共必修课。他在音专的8年中,以其广博的学识和认真负责、循循善诱的精神教学,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和崇敬,并对音乐理论作曲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十分关心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亲自参与并主持了中学音乐教材的编订工作,编印出版了中国当时质量最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材《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1~6册。此外,他还致力于社会音乐教育,除先后主编音专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和《新夜报·音乐周刊》外,还主持了音专师生的定期音乐广播,并为电台撰写音乐广播稿。这些活动,对于普及音乐知识、提高社会的音乐文化水准,都有积极意义。

黄自的音乐创作以歌曲为主,多数歌曲作品采用韦翰章所作歌词。其中较重要的作品都创作于1931~1937年间。“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发生后,黄自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带领学生为东北义勇军募捐演出,并在爱国热情的激发下,写了《抗敌歌》(1931)、《赠前敌将士》(何香凝词,1932)、《九一八》(1933)、《旗正飘飘》(1933)、《睡狮》(1935)、《热血歌》(1937)等歌曲。其中,《抗敌歌》表现一呼百应的抗日要求;《旗正飘飘》表现悲壮激昂的爱国热情,两者都用雄健的进行曲节奏,以主调为主并灵活运用复调技巧的声部写作,以及层次分明、浑然一体的曲式结构,显示出蓬勃的气势和排山倒海的力量。这两首作品均收入黄自所编《爱国合唱歌集》(商务印书馆,1934),它们不仅是黄自的代表作,也属于“五四”以来优秀作品之列。

黄自在1932~1933年间所作清唱剧《长恨歌》,内容取材于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并参照了洪昇所作传奇《长生殿》。这部清唱剧同它所据原作一样,一方面对统治者的腐败政治意含讽刺,另一方面则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宫闱艳史美化为人间的爱情悲剧。作者原计划写10个乐章,但只完成了7个乐章,依次抒写了骊宫的歌舞、爱情的盟誓、边关的报警、军士的怨愤、临死的诀别、幻想的仙境和无边的哀思,包括《长恨歌》故事的主要场面。没有完成的只是原计划中的男女主人公的 3个独唱段落。在已完成的7个乐章中,《七月七日长生殿》是1首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情二重唱,把“风入梧桐叶有声”的“景语”(宫女的三部合唱)和山盟海誓的“情语”融为一体。《渔阳鼙鼓动地来》是 1首沉郁激愤的男声合唱曲,《山在虚无缥缈间》则是1首气韵生动的女声三部合唱。作者以民族风格的音调和调式、弱进行为主的色彩和声加以轻盈淡雅的配器,勾划出一幅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境。这部清唱剧,于1933年11月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学生音乐会上作为一部完整的作品首次演出。

黄自的抒情歌曲,善于用精炼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意境,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和诗歌结合得非常妥贴。他生前出版的独唱歌集《春思曲》(商务印书馆,1933),包括《思乡》、《春思曲》和《玫瑰三愿》,都是黄自抒情歌曲的代表作。前两首情景交融,象色调鲜明的彩绘;《玫瑰三愿》则直抒胸臆,象一幅素笔勾勒的白描。在《玫瑰三愿》中,钢琴对旋律只是起衬托作用,而《思乡》和《春思曲》中的某些意境,都是由钢琴用造型手法(如春雨潇潇、柳丝轻拂和杜鹃啼声的描绘)与和声手法(如描写“陌头杨柳,分色上帘边”的色彩性转调)表现出来的。

黄自歌曲中的旋律与诗歌语言配合非常紧密,尤其注意旋律和歌词的声调的配合,注重旋律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甚至使用“字句描绘”的手法来强调旋律的表现力。如《春思曲》用降半音和减七和弦来表现“应是梨涡浅”的“浅”字,《长恨歌》的《六军不发无奈何》中用升半音和增音程来表现“迢迢蜀道长”的“长”字。

黄自自幼爱读古典诗歌,他用唐宋诗词谱了《花非花》(白居易)、《峨嵋山月歌》(李白)、《点绛唇·赋登楼》(王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等曲。根据诗词的内容,以音乐描写了不同的意境。《点绛唇》和《南乡子》是慷慨沉雄之作,开阔的旋律上下跌宕,表现出雄浑的气势;《花非花》和《卜算子》则用轻描淡写的笔触,通过柔和的抒情性旋律和色彩性和声,表现出恬淡悠远的境界。

1933~1935年黄自还写了28 首学生歌曲;1935年,又为联华影片公司的故事片《天伦》作了主题歌《天伦歌》,均曾在青年学生中广泛流传。此外,他还写了15首儿童歌曲,其中《养蚕》和《牛》曾署名“不平作曲”,发表于1938年出版的《音乐月刊》。

黄自的交响音乐作品只写了《怀旧》和《都市风光幻想曲》两部。《怀旧》为悼念他早逝的女友胡永馥而作,音乐语言继承了19世纪中叶欧洲浪漫乐派传统,是1首抒情性的序曲,深情流露,真挚动人;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显示了他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特点。《都市风光幻想曲》是1935年为电通公司的影片《都市风光》所作的片头音乐。影片内容揭露了帝国主义者在上海的殖民统治罪恶。这首幻想曲是按照电影画面即景配乐的,从中也可以窥见他多方面的创作才华和驾驭大型乐队的配器素养。

黄自对复调音乐的写作也颇见功力。他所写的《卡农歌》(二部轮唱)和《淮南民谣》(二部赋格),格律严谨,曲调淳朴自然。在《抗敌歌》、《旗正飘飘》和清唱剧《长恨歌》的几首合唱曲中,复调手法的运用,都有很好的效果。在《佛曲》和《山在虚无缥缈间》中,对民族调式的复调写作,作了创造性的探索,尤有参考价值。

黄自对理论研究和著述,以音乐史、音乐欣赏与和声学为主要内容。1929年他写了《西洋音乐进化史的鸟瞰》一文。1934年写《勃拉姆斯》一文,是他对这位德国作曲家进行专题研究的力作。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黄自潜心于《西洋音乐史》、《和声学》和《中国之古乐》3部专著的写作。为写作《西洋音乐史》辑录的史料达2万余件。并编订了世界史、中国史和音乐史的对照年表(至15世纪)、重要音乐家的生卒年表和中外参考书目。但初稿仅仅写完了 6章(“绪论”至“复调音乐之全盛”)。《和声学》一书已写完的初稿共38讲,未经出版。这部书稿是黄自多年教学实践的结晶,是一本欧洲体系的传统和声学,但书稿中已经注意到和声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也总结了民歌体旋律配置和声的特殊规律,以及中国作曲家为民族音调配置和声的一些经验。他为写作《中国之古乐》一书,辑录史料500余页,并从周、秦至唐、宋的重要文学作品中选辑了有关乐论的文字约200条,题作《中国人心中之音乐》。

黄自逝世后,他创作的《抗敌歌》等6首歌曲的演唱实况,曾由重庆中央电影摄影厂拍摄成电影《黄自教授遗作选集》。1956年全国第1届音乐周曾演出黄自的《怀旧》序曲,1958年和1978年,北京、上海等地曾举行黄自逝世20周年和40周年的纪念活动。黄自遗作已出版的有:《长恨歌》、《黄自独唱歌曲选》、《怀旧曲》、《黄自歌曲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