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

浏览

通常指文艺创作中的一种倾向。它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认为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决定内容,从而否定内容的意义,割裂形式与内容、艺术与现实的联系。

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它的理论和创作实践都置内容于不顾,而把形式强调到一种绝对化的程度。赫尔巴特的形式主义美学认为,美只能从形式来检验,即从构成美的个别因素和艺术作品形式之间的关系来检验。

形式主义的主要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作品的内容空虚,表现形式怪诞、离奇。在表现形式上则因侧重点的不同,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如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都属于形式主义流派。这些流派与现代的抽象艺术有区别。前者基本上仍以现实事物作为临摹对象,而后者却是所谓“没有表现的对象”或非写实图形的自由组合。

形式主义的诗歌注重形式的工整和音韵的和谐。法国诗人马拉梅认为写诗如同作曲一样,文字即音符,为使诗歌产生音乐一般的效果,不惜废弃标点符号。达达主义者和未来主义者甚至取消语言规范,借助剪帖、乐谱、数字、模拟的声音来表达诗歌的涵义。20世纪50至60年代盛行于拉丁美洲的实体主义诗歌即是形式主义诗歌的新发展。

形式主义文艺理论是苏联诗人、文学理论什克洛夫斯基以及文学史家艾亨鲍姆、爱沙尼亚作家雅科布松等人在20年代创立的,着重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体裁和结构上的特点以及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他们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整体,由各个单元所组成,每个单元有自己的作用。各个单元之间的联系形成文学的艺术性。每个单元中必有一主要构成部分,具有美学价值,其他部分则是从属的。什克洛夫斯基还认为,文学的发展是一条形式变化的长链;文学主题的产生不依附于社会发展,而由于文学的本身,即决定于文学本身的结构形式。

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对现代结构主义文艺理论以及符号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是人们辨认它们的内在含义的唯一科学根据和可靠信息。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