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

浏览

西汉政治家。洛阳(今属河南)人。出生于商人家庭,13岁选入宫廷做汉武帝的侍中。后任治粟都尉、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汉昭帝时因参与燕王旦等人策划的谋反事件被处死。

桑弘羊持法家观点,为汉武帝时实行的严刑峻法辩解。他以朝廷代表身份出席盐铁会议,同与会儒生文学、贤良60余人进行辩论。参加会议的儒生认为,法律是一种制止邪恶的工具,但不是治理国家的最好办法。他们强调“德治”,认为“治民之道,务笃其教而已”;主张“德主刑辅”,斥责武帝以来实行“废仁义之术,而任刑名之徒”的政策,必然招致亡国之祸。桑弘羊反对上述论点,认为治国必须用法律镇压“抚弊之民”,强调只有“绳之以法,断之以刑”,才能“寇止奸禁”;讥讽儒生提倡“教化”,“欲废法以治,是犹不用隐括斧斤欲挠曲直枉也”。儒生认为,治国“务和而不务威”,“政宽则下亲上,政严则民谋主”,依靠“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是不会长久的;主张适用法律应该“轻重各服其诛”,“刑罚中,民不怨”。桑弘羊不同意上述论点,竭力赞扬商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的轻罪重刑论,认为“网疏则兽失,法疏则罪漏”;百姓公然犯法,是因为“罚罪之轻也”;“千仞之高,人不轻凌;千钧之重,人不轻举”,只有实行“轻罪重罚”,才可以收到“累其心而责其意”的效果,从而制止犯罪。

资料一

图

中国西汉政治家、思想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出身于商人家庭,曾任大司农中丞、搜粟都尉、治粟都尉和御史大夫等职,长期参与财政经济政策的制订与推行。汉武帝病危时,他与霍光、上官桀等受遗诏辅少主。在长期任职中,他推行盐铁、酒类的官营专卖,设立平准、均输机构控制全国商品,从富商大贾手里夺回了盐铁经营权。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召开盐铁会议,讨论是否罢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和均输官问题。以桑弘羊为一方,以霍光为后台的贤良文学为另一方,展开争论。次年,因被指控与上官桀等谋废昭帝、立燕王旦,被杀。关于盐铁问题的争论,涉及一系列治国原则,争论的记录被西汉桓宽整理为《盐铁论》一书,该书是研究桑弘羊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

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酒类专卖,认为这种作法不仅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补助边防费用,而且可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盐铁论·复古第六》。他反对私家经营盐铁,认为这会造成邪恶群聚,私门成党。他尊崇法家,歌颂申、商,认为秦国用了商鞅,实现并吞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他强调以法治国,主张严刑,认为礼让不足以禁邪,而刑罚可以止暴。他排抑孔孟,认为“孟轲守旧术,不知世务,故困于梁宋。孔子能方不能圆,故饥于黎丘”(《盐铁论·论儒第十一》)。桑弘羊重视国家边防,主张对经常入侵的匈奴采取强硬政策,反对和亲。他认为匈奴不可怕,以汉朝的文德和武备来讨伐匈奴,如同秋霜振落叶。他抱怨汉廷的和亲政策代价太大,鼓励了匈奴的侵略野心,造成更大的祸害。他提倡强权立国,赞赏汉武帝讨伐匈奴的武功,誉之为“功勋粲然,著于海内”(《盐铁论·结和第四十三》)。他反对重农轻商,认为农、工、商三者对国家均有好处。

桑弘羊的政治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一些主张法治、强调中央集权的政治家多引证他的言论为自己的政治主张辩护。

资料二

图

中国西汉时期杰出的理财家。洛阳人,商人家庭出身。他13岁入宫为侍中,善“以心计”,“言利事,析秋毫”(《汉书·食货志》)而深得汉武帝宠幸。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出任大农丞,掌管岁计事务。元封元年(前110)升任治粟都尉,后任大司农、御史大夫,长期执掌西汉中央财政大权。

汉初,西汉王朝对匈奴一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武帝即位后,为了抗御匈奴的军事侵扰,军费支出浩繁,加上汉武帝本人的糜费,造成封建财政上的严重困难。当时有关国计民生的冶铁、煮盐、铸钱等重要经济事业,却仍操纵在富商大贾和地方豪强手中,他们“财过王者”、“富埒天子”(《食货志》)而不佐国家之急。桑弘羊掌管中央财政大权后,为了从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富商豪强,扭转财政困穷的局面,巩固封建统一政权,全力辅佐汉武帝制定和推行了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统一铸币、均输、平准(见均输、平准论)和屯田戍边等一系列重大的财政经济政策,对汉武帝一代文治武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桑弘羊在政治思想上祖述法家,崇尚“法治”;在经济思想上则主要继承了《管子》以及范蠡、白圭等先秦思想家的观点,并运用于实践而有所创新。

封建国家控制经济的思想

桑弘羊认为盐铁等经济事业是封建王朝的“霸王之资”,“人君统而守之则强,不禁则亡”(《盐铁论·刺权》)。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山海之利,广泽之畜,天下之藏”(《复古》),即一切自然财富,都应属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经营,而不能放任让富商豪强专利。因此,他在积极推行盐铁官营、统一铸币的基础上,又首创了均输、平准和酒类专卖等政策,从而把生产和流通的主要部门和大量经济利益牢牢控制在国家手中。他指出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抗御匈奴;有利于打击富商豪强兼并势力,巩固封建中央政权;有利于农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备荒;有利于平抑物价,安定民生;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之间的差别;有利于稳定币值,百姓乐于其业。桑弘羊的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及其具体措施,适应了当时封建王朝的财政需要,不仅为西汉政权开辟了可靠的财政来源,而且出现了“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汉书·食货志》)的局面,从而巩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重视发展官营工商业

桑弘羊把商业看作是攫取货币财富的源泉,认为孔丘的弟子子贡之致巨富,就是由于“运之六寸,转之息耗,取之贵贱之间”(《盐铁论·贫富》),即经商贱买贵卖的结果。他说:“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从事商业经营,也可以发财致富。他还十分强调商业在流通中的作用,认为当时“百姓匮乏,财用不足”的原因,就在于“多寡不调,而天下财不散”。因此,必须通过商品交换,促进财物流通,“有以均之”,才能使“多者不独衍,少者不独馑”(《通有》)。

农工商之间的相互关系

桑弘羊提出了“农商交易,以利本末”(《通有》),农工商并利的重要思想。他虽然说“富国何必用本农”(《力耕》),但并不否认农业是封建经济的根本,与手工业、商业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故工不出,则农用乖;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大力发展手工业,就能为发展农业提供足够的农具;大力发展商业,就能使各地的物产畅通和得到充分利用,增加社会财富,从而促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因此他主张“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本议》)。但是,他重视发展官营工商业,认为工商业必须由政府控制,而对私人工商业,则主张加以排斥。所以,他在重视工商业的同时,也提出了“建本抑末”的主张(《复古》)。

货币和价格

在货币问题上,桑弘羊提出“币与世易”的思想,即货币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他还认为货币应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错币》)。在价格问题上,他继承《管子》的价格观,提出“执准守时,以轻重御民”,“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力耕》)的观点,主张由国家运用价格政策,以平衡轻重关系(见轻重理论),调剂物资余缺,使“贵贱有平而民不疑”(《禁耕》),反对那种贵贱无常的市场价格

此外,桑弘羊还对大量移民戍边屯田、发展对外贸易以消费刺激生产,减轻农民赋税等问题,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视的见解。

资料三

汉武帝时大臣。生年有二说,一说生于景帝五年(前152),一说生于景帝后三年(前141),前说似较近史实。卒于元凤元年(前80)。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出身商人家庭,自幼有心算才能,以此十三岁入侍宫中。

桑弘羊,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在改革政治制度,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同时,接连发动了对匈奴、越、西南夷等边境少数族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加上汉政府安置流民的巨额费用和武帝个人的挥霍,使西汉初年积累的财富趋于枯竭,财政发生危机,而大工商则乘国家之危,牟取暴利。武帝为了摆脱财政方面的困境,巩固中央集权,除卖武功爵和募民入粟、入奴婢拜官以增加收入之外,还加强了封建国家对重要经济部门的干涉和控制。桑弘羊是制订和推行这一经济政策的主要人物。他自元狩三年(前120)起,终武帝之世,历任大司农中丞、大司农、搜粟都尉、御史大夫等重要职务,与担任大农丞的大盐铁商东郭咸阳、孔仅二人并称“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武帝宠信。元狩年间以后,在桑弘羊的参与和主持下,先后实行了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统一铸币等经济政策。此外,还组织了六十万人屯田戍边,防御匈奴。这些措施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暂时缓解了经济危机,史称当时“民不益赋天下用饶”。桑弘羊以此赐爵左庶长。

武帝后元二年(前87),桑弘羊由搜粟都尉迁任御史大夫,与霍光、金日、上官桀四人同受遗诏辅佐昭帝。始元六年(前81),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至长安,会议盐铁等国家大事(见盐铁之议)。贤良文学反对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与民争利的政策,力主改弦更张,桑弘羊与之展开辩论。由于桑弘羊的坚持和封建国家财政方面的需要,当时除废止酒类专卖改为征税外,盐铁官营等各项重要政策仍沿袭不变。次年,桑弘羊因与霍光政见发生分歧,被卷入燕王旦和上官桀父子的谋反事件,结果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