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

浏览

1948年11月6日至次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海州,西迄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国民党方面称之为徐蚌会战。

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分别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特别是济南、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蒋介石为了固淮守江,屏障京沪,将其精锐部队五个兵团二十九个军约六十万人,后增至约七十万人,猬集于徐州及以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沿线。194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华东、中原野战军集结总兵力六十余万人联合作战,求歼刘峙集团于长江以北;16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与领导淮海前后方一切事宜。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六十六天,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中间突破,歼灭黄伯韬兵团。华东野战军七个纵队于11月6日向新安镇地区急进,求歼黄伯韬兵团。7日,黄兵团西撤。8日,国民党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三个半师共两万三千余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解放军山东兵团趁势越过该部防区,直插徐州以东,切断黄兵团西逃退路,并将其合围于碾庄地区,围攻打援,从徐州东援的两个兵团被华东八个纵队阻止在碾庄以西,22日全歼黄伯韬兵团。击毙兵团司令官黄伯韬。中原野战军为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以主力直插徐蚌线,于11月15日攻占战略要点宿县,切断了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孤立了徐州。

第二阶段

歼灭黄维兵团,合围西逃的杜聿明集团。蒋介石为挽救危局,急令黄维、李延年、刘汝明三个兵团与徐州守军南北对进,打通徐蚌线。总前委针对敌情,决定首先围歼孤军冒进的黄维兵团。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主力将黄维兵团围于双堆集地区,华东野战军八个纵队部署在徐州以南,阻止徐敌南援。黄维兵团向蚌埠方向轮番突围,均失败。蒋介石乃令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绕道萧县、永城南下,解黄维兵团之围。29日,杜聿明率三个兵团及党政军机关约三十万人,沿徐州至永城公路向西南撤退(见彩图)。

1948年11月30日,淮海战役中的人民解放军进入徐州市

华东野战军十一个纵队随后猛追,于12月4日将其包围在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地区。中原野战军主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协助下于12日向黄维兵团发起攻击,15日将其全歼,俘兵团司令官黄维。

第三阶段

实行战场休整,全歼杜聿明集团。在华东野战军的重重包围下,杜聿明集团已面临绝境。此时,平津战役已胜利展开。为了不使平津地区国民党军迅速决策南逃,在黄维兵团被歼后,总前委依据中央军委关于对杜聿明集团两周内不作最后歼灭的指示,令部队就地进行战场休整,并对被围之敌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争取到一万四千余名国民党军官兵投诚。待平津已被包围、杜聿明又拒绝投降以后,华东野战军于1949年1月6日发起总攻,战至10日,除李弥等少数人潜逃外,全歼杜聿明集团,俘杜聿明,击毙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陈官庄全歼国民党军杜聿明集团时,将俘虏押下战场

淮海战役共歼敌五十五万五千余人(内起义两万八千五百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是人民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至此,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主要力量和精锐部队已丧失殆尽,其统治中心南京、经济中心上海及武汉重镇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见图)。

图
参考书目
  1. 南京部队文化部《决战淮海》编写组:《决战淮海》,江苏人出版社,南京,1979。
  2. 冷杰甫:《淮海战役》,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州,1982。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