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

浏览

中世纪中亚讲伊兰语的粟特人居住地区的名称。又作窣利 (sūlīk),古代波斯称之为Suguda。主要位于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唐代文献作那密水)流域。泽拉夫善河东西长约 650公里,沿河有许多绿洲和灌溉渠道,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尤以出产瓜果及葡萄酒著称。自公元前 5世纪以来,这里相继出现了玛拉干达 (Maracanda)、阿弗拉西阿卜(Afr╣si╣b)、瓦拉赫沙(Varakhsha)、阿滥谧(Ramithana、Ramitan)等城镇,前两者形成康国(即萨末鞬、飒抹建,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后两者形成安国(忸蜜、副货、布豁、捕喝,今苏联乌兹别克布哈拉)。6~8世纪初是粟特地区经济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除为首的康国、安国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些城邦国家,如:石国(赭时、者舌、柘支,今苏联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米国(弭秣贺,当位于康国东南)、史国(羯霜那、乞史、佉沙,今苏联乌兹别克沙赫里夏勃兹)、何国(屈霜你伽、贵霜匿,康国西北约40公里处)、曹国(劫布呾那、伽不单,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北)。

以上康、安、石、米、史、何、曹七国的名称,均见于各种汉文文献。据说,这些城邦居民始居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击破,西逾葱岭,到达粟特地区,枝庶皆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新唐书》在以上七国之外加火寻(货利习弥,今阿姆河下游一带)、戊地(伐地,又名西安国,今苏联乌兹别克布哈拉西)而统称之为昭武九姓国。据《北史》、《隋书》,王姓昭武者还有小安国(又名东安、喝捍,今苏联乌兹别克撒马尔罕西北)、那色波(又名小史,今苏联乌兹别克卡尔希)、乌那曷(今阿富汗安德胡伊)、穆国(今苏联土库曼查尔朱;一说苏联土库曼马里)、?汗(今苏联乌兹别克费尔干纳)等。至于昭武的确切意义,学界至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中世纪粟特人的特点是擅长经商,他们长期操纵着丝绸之路上的国际转贩贸易,这使他们在四周邻国的政治生活、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见昭武九姓)。7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昭武九姓国作为唐朝的羁縻州府,隶属安西都护,从而受到唐中原地区的某些影响。例如,粟特钱币方孔圆环,与开元通宝形制无异,唯钱币上的王名镌以粟特字母。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粟特钱币上的王名有许多已可与汉文文献记载的昭武九姓王名相印证。从 8世纪初起,大食势力越过阿姆河北上,粟特地区逐渐为大食所控制。751年(唐天宝十载),唐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率汉、蕃兵三万至怛逻斯(今苏联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与大食将领齐亚德·本·萨利赫(Ziy╣db.╙╣li╪)交战,唐军因葛逻禄部临阵叛变而败绩。唐军被俘虏的工匠将中国造纸术传至康国,粟特纸遂广泛传布于穆斯林世界和欧洲。

粟特地区5~6世纪藏骨盒模印浮雕装饰 比亚·乃慢出土

在12世纪以前,粟特语因粟特人四处经商而成为广泛流行于中亚的语言。敦煌古代烽燧下曾发现“古粟特语信柬”,年代当在3世纪初或4世纪初。19世纪末叶以来,在蒙古高原多次发现粟特语与古回鹘语的双体语言碑刻。近几十年,考古学者在撒马尔罕以东的穆格山(Mug)和片治肯特(Panjkent)等地发掘到了中世纪粟特文书和文物。古回鹘文字体来自粟特文,老蒙文和满文又受到古回鹘字体的影响。

参考书目
  1. V.V.Barthold, Turkestan down to the Mongol Invasion,4thed.,Porcupine Press,London,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