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

浏览

图

英国剧作家,评论家,费边社领导人,1856年7月26日生于都柏林。童年上过教会学校,不足16岁就在都柏林一家地产公司任办事员。1876年到伦敦,在一家电话公司当小职员。空余时间经常到大英博物馆读书,参加各种文学聚会和辩论会,从事文学创作。1882年开始阅读K.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联系。1884年参加新成立的费边社,同韦伯夫妇等组成该组织中最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核心,成为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为该组织撰写小册子,编辑文集,发表演讲,参加辩论。1889年与韦伯夫妇等费边社领导人出版《费边论丛》。

萧伯纳的文学生涯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最初是写书评和音乐评论。1879年写成小说《未成熟》,以后陆续写成《不合理的婚姻》(1885~1887)、《艺术家的爱情》(1887~1888)等小说。在这些作品里表现了对宗教、婚姻、艺术和社会问题的理性主义观点。从1885年开始,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到1949年为止,共完成剧本51部,其中最杰出的有《凯撒和克里奥帕特拉》(1898)、《人与超人》(1903)、《巴巴拉少校》(1901)、《伤心之家》(1911)、《圣女贞德》(1921)和《苹果车》(1930)等。萧伯纳是“新戏剧”的倡导者,喜欢在剧本前写长序,对各种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发表议论,大胆尝试新的表现方法。

萧伯纳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上半叶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他的作品以反映社会问题为主,内容严肃,语言优美,剧情充满机智和幽默,或揭露资产阶级的贪婪和虚伪,或抨击社会的黑暗,充满着对劳动大众的同情,贯穿着热情的道德说教。他热切关注社会问题,主张以渐进方式对社会进行改良,但低估普通群众的力量,反对社会革命。萧伯纳对帝国主义的反动政策和虚伪的宗教及伦理道德持批判态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发表《关于战争的常识》,抨击战争制造者的外交和军国主义,对战争双方都进行谴责。通过剧本《关于战争的短剧集》(1919)嘲笑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萧伯纳同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反对帝国主义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崇敬В.И.列宁。192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31年访问苏联。1933年访问中国,在上海会见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30年代,他写作剧本《真相毕露》(1932)、《从意外岛来的傻子》(1935)、《好国王查理治下的黄金时代》(1939),批判资本主义及其议会制度,提出根据社会主义原则改造社会的思想。他通过剧本《日内瓦》(1939)谴责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1950年11月2日病逝于赫特福德郡埃奥特圣劳伦斯寓所。著作辑为《萧伯纳全集》(共36卷,1931~1950)。

参考文章